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學前教育心理學課堂實效性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教育更加重視,當然,學前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學前教育學課堂當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在專業的理論性上較強,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教師通過優化教學的方式來轉變枯燥的課堂教學形式。在學前教育心理學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中,來有效的解決其在目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同時,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的論述研究,給學前教學心理學教學課堂的構建帶來幫助。
關鍵詞:學前教育心理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對于教師來說,其教學的意義和水平就在于對學生帶來的改變和收獲,是否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進步,學生是否能夠理解老師所教授的知識是教師應該關心的重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需求去精心安排教學的內容。在學前教育心理學受到不斷重視的當今社會,各個高校都應該更重視并擴展目前的教學內容,讓整個課堂教學更具實踐性,幫助學生將理論上的知識更好地應用起來,下面開展具體的研究[1]。
想要做好學前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工作,需要明確的就是其在整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當中的重要性。學前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理論課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點,包括: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學前兒童的發展規律、學前兒童的個體差異和年齡特征等等。雖然這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課程,但是通過這門課程需要達成的教學效果是讓學前兒童掌握科學的兒童觀,掌握了解兒童的基本方法,同時,產生對學前兒童的發展問題的興趣,從而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獲得更全面的掌握,在以后的實踐工作當中具備更強的能力,解決學前兒童在發展中出現的不同的問題,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且加強實踐教學效果[2]。
(一)結合學生情況設置教學內容
對于高校的教學工作來說,想要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重視的是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相同知識的掌握、理解程度都不同,也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教授內容無法及時的吸收。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教師的教學模式需要不斷的轉變,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每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的趣味性[3]。另外,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師,所必須要具備的一點職業要求就是親和力。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等具有一定的差異,學前教育面對的是幼兒,幼師需要有必備的親和力,把握幼兒的心理就十分的必要。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舉例講解出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品德心理,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具有深刻的認知,做成手抄報就是很好的方式,能夠在高校的教學活動中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相對于直接的告訴學生,這樣的方式更能生動的展示出抽象的知識點,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并且在以后的實際應用當中更加高效。
(二)增強課堂互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互動中能夠充分的增強師生的情感交流,同時也能給予學生更多和老師提問的機會,更加積極的開展學習活動,來提升教學的效果。在師生互動中,最常見的就是學生對課堂中無法理解的方面進行提問,教師再根據提問進行針對性的答復,這樣的互動有效的解決了課堂教學過程中遺漏、不足、不理解的地方,提升學習的效率[4]。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原有的單一傳授知識點的方式,將課堂主要的角色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的互動環節中,充分的展現自我。比如說在學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將教材當中的案例組織稱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能夠加強學生對案例的印象和理解,也能在以后的實際運用當中聯想到故事中的案例,對理論知識獲得更好的應用,成為自身的知識財富。另外,教師也要對學生的描述進行評價,同時也讓其他學生對描述進行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還要鼓勵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通過自己喜歡的記憶方式進行記錄,并且在不斷的消化過程當中逐漸讓知識成為自己的理解和應用。在互動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過情景模式的活動設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案例講解當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整理的能力,還能獲得榮譽感和成就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增強課上提問,注重溝通和疑問
《論語》中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和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往今來都是這樣。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真正的理解學習的內容并有效的應用到未來的實際工作當中,很多時候學生對學習的思考就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再次學習,教師鼓勵引導學生思考,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尤為重要,在提問中了解學生的疑問所在,并給予有針對性的解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強教學的實效性。而對于高校的教師來說,必須要面對的是學生之間不同的性格特點、家庭環境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差異,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密切溝通,讓教師對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深入的理解。除了師生之間的授教關系,還可以是無話不說的朋友,教師可以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和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溝通,從而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在傾聽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不能譏諷或帶給學生負面的情緒,更不要盲目的打斷學生,傾聽之后給予學生更具借鑒的建議和想法[5]。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需要積極的給予解決,在提問和解答疑問的過程當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也能很好的增強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互動性,提升高校學生對學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程度,增強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并且逐漸產生實際工作的興趣,不斷去挑戰自我、完善自我,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工作者。
(四)開展多種方式的知識競賽,提升學習動力
想要提升學生學習的學習動力,高校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知識競賽活動具有很好的效果,這主要是把握了學生成就感的心理特征。在競賽中如果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名次和歸屬感,從而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而在學生準備或者參與整個競賽的過程當中,一直是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狀態,在競賽中,學生的大腦一直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在競賽中也是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實踐,這樣能夠充分的加強學生對學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同時在競賽的過程當中,學生也會對自己學習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見證,明確自身的不足,把自己的知識基礎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雙重的鍛煉。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高效積極地開展各項知識競賽活動,比如說故事王比賽、教案設計大賽、幼兒歌曲大賽等活動。從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當中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在參與中提升實際的自我展示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專業技能,讓學生去主動的探索、準備、爭取和分享,促使其在課堂當中學到的知識能夠獲得實際的有效應用,增強專業技能的鍛煉,并且在整個競賽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待學前教育的高校學子們同樣是如此,教師的精心傳授溝通是一方面,通過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是重要的環節,讓興趣做學生們的“老師”,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最終目標。
三結語
結合本文的論述,隨著社會各個行業對幼教工作越來越重視,對幼教老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培養幼教教師人才的各個高校,就要從自身的教學工作當中入手,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增設更創新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提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加強對幼兒心理的理解和認知,幫助其在未來的實踐工作當中更加得心應手。而作為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與時俱進,和學生之間縮短距離,注重溝通和交流,豐富課堂形式,增強課堂上的互動答疑,從而取得更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為幼教行業輸送更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夏小紅.角色扮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學前教育心理學》課程為例[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9,34(02):103-108.
[2]戴桂華.淺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J].學周刊,2019(11):33-34.
[3]何騰騰,唐文秀.淺析高校學前心理學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4(36):31-32.
[4]徐興林.關于應用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12):41-44.
[5]汪娟.“全實踐”理念下應用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5(13):133-134+167.
作者:李曉蕓 單位:安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