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前教育專業朗誦能力與培訓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朗誦能力是幼師五項技能之外的必備能力之一,中職學前教育語文應重視朗誦技能的訓練并實施考核。朗誦技能考核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態語三個維度進行界定,并據此提出朗誦技能培訓策略,以切實促進中職學前教育學生朗誦技能,適應幼兒園朗誦教學能力新需求。
關鍵詞:中職;學前教育;朗誦技能;標準;培訓策略
朗誦能力培訓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作為準幼兒園教師,中職學前教育學生須具備一定的朗誦能力。當前,許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如人意,存在著朗誦沒有激情,缺乏朗誦技巧等問題。朗誦能讓語言更動聽,讓表達更自信,是他們未來職業生涯中,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重要基礎。中職學校應重視學生朗誦能力訓練并根據一定的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增強自信心與競爭力。
一.朗誦能力考核標準
朗誦是把書面的文學作品詩歌或散文大聲表達出來,是一門建立在書面語言基礎上的集“看”“說”“聽”于一體,引起聽眾共鳴的綜合有聲語言藝術。朗,即聲音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要求朗誦者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和發聲功底,同時調動豐富的思想感情。立足中職學前教育學生實際,我們要求學生朗誦時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兩方面達到相應標準。
(一)知識與技能考核標準
朗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藝術鑒賞力。中職學校在考核學生朗誦的知識與技能時應達到以下標準:
1.標準流利的普通話
朗誦優美動聽的前提是使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朗誦作品一般用普通話寫成,用普通話朗誦,能更好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便于人理解、接受。同時,作為準幼兒園教師,肩負著教育“祖國的花朵”的重大使命,須獲得二乙以上普通話證書,才能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因此,普通話流利與否,是朗誦成功與否標準之一。
2.適當的體態語
體態語(副語言),是輔助有聲語言進行表情達意的有效手段。恰到好處的體態語可緩解緊張情緒,幫助朗誦者入情入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進行朗誦考核時,把增強感染力與可視性為目標,將學生朗誦時的體態語如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等的協調自然作為一項基本考核標準。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考核標準
情感,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態度,是在一定情境下對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進行反應的一種心理傾向。價值觀,是對某事價值的基本看法。具體表現為朗誦者能否有感情地朗誦,淋漓盡致地表現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點,對朗誦是否產生了興趣等,是考核的重中之中。
二.朗誦能力培訓策略
(一)激發學生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首先,中職學校語文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朗誦專業知識與朗誦水平,能進行高質量范讀、領讀;其次,列專題講解朗誦的意義與目的,明確朗誦能力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與重視;第三,注意課內課外的實踐指導,通過舉辦比賽提高朗誦能力。
(二)有聲語言訓練
朗誦語言建立在生活語言基礎之上,朗誦時語音更加規范、清晰響亮、干凈利落,給人以美的享受。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一般采取2.5+0.5的培養模式,即在校學習2.5年,頂崗帶薪實習0.5年。第一學年注重激發學生朗誦興趣,加強朗誦基礎技巧訓練。技巧訓練要求咬準字音,掌握語音流變等普通話基本知識,能恰當地運用停頓、重音等技巧,在語句結構上猛下功夫。停頓,分為語法停頓、邏輯停頓、心理停頓三種。語法停頓按照不同標點符號進行時間長短不一的停頓:句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邏輯停頓,指在朗誦過程中有時為了表達某種感情,強調某一觀點、概念,突出某一事物、現象,在句中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做適當地停頓。心理停頓由感情支配,不受語法限制,它往往用于感情激動、引發思考、說不下去或不愿說下去時。重音,一個句子中詞或詞組所占分量是不同的。重要的詞須更清楚讀出,以引起聽者注意,起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分為一般重音和邏輯重音。一般重音與語法關系密切,根據語法結構有三規律:一是謂語部分重讀;二是動詞、形容詞前面的狀語與后面的補語、名詞前的定語重讀;三是疑問代詞和指示代詞重讀。邏輯重音根據說話目的和內心活動而定,位置沒有規律,同樣一句話,由于說話時強調的不同,邏輯重音的位置不同。以“學生喜歡朗誦”為例:學生喜歡朗誦。(強調主體是學生而非老師)學生喜歡朗誦。(強調喜歡不是討厭)學生喜歡朗誦。(強調學生喜歡朗誦而非寫作)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學生除平翹舌、前后鼻等常混淆外,停頓和重音問題較嚴重,在第一學年著重訓練停頓與重音。
(三)調動朗誦情感
1.準確把握作品內容是基礎
朗誦作品一般為詩歌、散文等具備美感及思想性的文學作品。不同于普通話考核,朗誦考核不能僅停留于字音語調的把握上,還需正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運用各種朗誦技巧雖然很重要,但離開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這個前提,藝術技巧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法做到傳情,以情動人更無從談起。準確把握作品內容,首先,培養學生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掃清障礙,理解文中生字詞、成語典故、語句等含義,不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其次,有意識培養學生清楚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的能力。
2.調動朗誦情感三種方法
(1)情景再現法。朗誦者只有投入文字描繪的情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才能感悟出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如何做到情景再現?可通過聯想與想象,借助生活經驗,獲得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使作品中的景物、氣氛、場面、情緒等在腦海中形成連續的畫面,引發朗誦者的態度、感情,最終這種態度和感情通過聲音傳達,使朗誦鮮活起來,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感情與態度。(2)對象感。朗讀對象影響情感調動,可通過不同學生朗誦同一片段,每次3-5人,其他同學針對不同朗誦者的朗誦進行評價,老師向搜集整理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并予以指導。多次訓練后學生能更準確把握情感。(3)內在語。內在語是朗讀者的內心意念,落實在語句關系上,體現在語氣中,關鍵要把握文字背后深刻的含義和鮮明的語句關系。例如:幾百匹馬像射出的炮彈似的沖出會場,每匹馬的后面拖著一條長長的塵埃的尾巴。整個會場沸騰了起來。草原在歡呼,森林在歡呼,群山在歡呼!……片段內在語是:整個世界都在為之而歡呼或形容場面壯觀、激烈。朗誦時應表現出緊張、激烈的氣氛,語速需要加快。訓練學生的內在語意識,幫助學生掌握恰當語氣的能力
(四)體態語訓練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中眼神尤為關鍵。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能夠起到很好的表情達意的作用。高興時,眼睛明亮,目光親切;失望時,目光暗淡呆滯,沮喪異常;憤怒時目眥盡裂,直視對方……眼睛一般平時前方,需要時可仰視(表示高大、傲慢、不可一世)、俯視(表示羞愧、自卑、沉思)、斜視(表示輕蔑)、環視(表示詢問)等。面部肌肉、眉間、嘴、鼻等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如,嚴肅或生氣時,面部肌肉緊張;興奮開心時,面部肌肉放松等,總之面部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感情變化。
2.手勢與身體動作。朗誦時根據需要適當運用手勢可以避免呆板,增強可視性,可淋漓盡致展現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時可張開雙臂、有時可攥緊拳頭、有時可放在胸前等,靈活多樣,配合使用增強效果。身體姿態和動作也要隨作品主題而變化。朗誦時,一般呈丁字步自然站立,隨感情變化。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誦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陸澄.詩歌朗誦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嚴文秀 單位:湖南省芷江民族師范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