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有一些問題尚待有效突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框架已經形成,雖然許多理論認識都還有待深化,但對以下幾個問題尋求突破則更為迫切:
1.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開展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觀點提煉、歸納和表述、論證,如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意識形態性”“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和教化”“理論掌握群眾”等,研究基礎很好。不同的理論表述都有經典著作的理論依據,都揭示了同一實質。“理論掌握群眾”的觀點,不僅意味著領導集體既要重視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教化,用科學理論武裝群眾,而且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受眾的接受心理、遵循教育規律,還要求真理的力量與領導集體人格力量的統一,否則理論掌握群眾便難以實現。但是,這一理論是否能更全面、更豐富、更深刻,究竟如何表述更好、更科學、更準確,尚有待于進一步開展理論交鋒,深入比較論證,實現綜合創新。
2.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問題。
有的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就是人們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規律、服從服務于社會發展要求這兩個規律。不少研究者則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中,多概括了一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即適應超越規律。這兩種研究是否都有必要,還是只要一種?如果兩種觀點都正確,那么它們是什么關系?一般來說,規律不宜提得太多,但有一種意見認為,規律是可以分層次、成體系來認識和論證的。顯然,在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統一的前提下,亟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研究,早日達成有學科特色的共識。
3.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本范疇問題。
對一個學科的基本范疇達成共識,是該學科理論體系成熟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已有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本范疇開展了一定的學理研究,但對于究竟哪些范疇是學科的基本或主要范疇,有針對性的探討還不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本范疇研究尚未達成共識。
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問題。
目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研究成果雖然較多,但多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實施方法的研究,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討相對薄弱,已有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成果,也主要是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研究方法的,而對于更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論模型的探討十分薄弱。同時,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很不一致,也欠科學。近年來發表了一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方面的爭鳴文章,但這方面的研究還需持續深入。這一研究的深入開展,對于建設學術共同體、培養人才、開展元理論研究和增強學科自覺與自信都有重大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有些問題尚未取得突破是很正常的,因為一門學科在形成之初,并非已解決了所有問題,而往往是形成了基本理論框架、共同學術價值觀和一定的共同話語,提出了學科要研究的問題。庫恩認為,“常規科學建立在某個科學共同體所認可的先前的科學成就之上”,大家以此為范例,“有著自己的一組承諾,以及自己的如何從事研究的模型”,此外,還“空前地吸引一批堅定的擁護者”,同時還會存在許多問題,以留待“重新組成的一批實踐者去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唯物史觀研究范式的規約下,學術共同體一方面通過深化研究,不斷解決問題,推進學科理論體系的發展、完善,不斷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服務;另一方面,不斷培養人才,建設學術梯隊。因此,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還有這些重要問題尚未取得突破,就斷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尚未形成”,顯然是不正確的,是缺乏學科自覺和自信的表現。
二、有的研究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之初就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又重新提出質疑
有的研究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名稱、研究對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種意見,有的甚至帶有顛覆性,使別人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似乎是剛設立的。提出此類意見的研究者有幾種情況:有后加入學科共同體的,有的因工作需要改做或兼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科研的,有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領導工作。在2005年底國家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該一級學科所屬的一個二級學科后,對學科名稱應叫“思想教育學”“思想道德教育學”還是“思想理論教育學”等的意見就已銷聲匿跡了,但對研究對象、核心概念或相關概念仍有一些混亂認識。其原因,一是有的轉做或兼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工作的研究者學術功底不夠,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歷史和發展脈絡,尚未進入角色便急于發表意見,只能是憑自己熟悉的事“想當然”地提些膚淺見解或質疑;二是未認真研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主要專著和教材,研究還不系統、不深入,便急于寫文章,治學欠嚴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的學術爭鳴、學術批評開展還不夠
近幾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的學術爭鳴有所開展,爭鳴得較好、較集中深入的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等問題,但從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的迫切需要來看仍顯不夠。學術爭鳴、學術批評是推進學術繁榮、促進學科理論發展完善的必經途徑、強大動力和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的學術爭鳴之所以開展不夠,是因為爭鳴要求參與者就爭鳴論題及相關論域以至整個學科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夠厚積薄發、針對性強、提出創見。因此,未深入研究的同志一般不愿貿然爭鳴,但也有思想不夠解放的問題。有鑒于此,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解放思想,敢于參與學術爭鳴,勇于推進學科建設;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嚴謹治學,系統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便在學術爭鳴、學術批評中,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力求論證透徹、說服力強,作出學術貢獻。
四、有的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科學”“沒有科學性”
近年來,有的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科學”“沒有科學性”,他們或以設立較早、更為成熟的學科為參照系來端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或使用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的話語體系而不屑于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話語體系。他們因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意識形態性強,便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只有價值性,沒有科學性”,而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是階級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意識形態。這些研究者實質上是認為,西方有的學科才是學科,西方沒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便不是學科,或主張用“公民教育”“通識教育”等取而代之。存在此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有的研究者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唯物史觀范式,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共同體內而心在學科共同體之外,缺乏學科自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較之一些老學科、更加成熟的學科的確有差距,研究者對此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加強建設的緊迫感,但也應懂得常規學科形成發展的特點和客觀規律,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新學科不能責之過苛。研究者要懂得借鑒多學科的知識開展跨學科研究必須落實到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服務上,否則便很可能是“鳩占鵲巢”或“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研究者要懂得借鑒國外有益文化和經驗,應堅持批判地借鑒的原則,達到“洋為中用”的目的,克服和防止照搬照套的弊病,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及其話語體系,否則不但自己會走偏方向,還有可能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帶來消極影響。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調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強、科學性欠缺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一門需要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應用型學科,實踐性強,開展科學研究應當重點開展應用課題的研究,同時注意加強基礎理論研究。而調查研究則是開展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基本方法。然而,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調查材料信度效度不好、科學性欠缺,甚至不能說明問題,屬無效調查。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者未真正理解和掌握調查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基本功不過關。有的研究者未學習過“思想政治教育調查與統計分析”或“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等課程,或雖學過但由于知識結構的原因而未完全弄懂弄通,或雖學過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開展創新實踐不夠。因此,有的研究者未按照立體多元的測評思路,而試圖單純依賴一張問卷就想說明調查對象的思想品德狀況或某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有的研究者雖努力運用多種辦法開展調研,但起主導作用的問卷設計得不科學,或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調查與對教育對象參與教育活動后進步情況的調查分開設計成兩張問卷,又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前后教育對象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變化和影響這一變化的因子的全面考察,問卷所設計的項目不全面、指標體系有缺欠,且未運用“專家測定法”加以反復檢驗優化便直接拿來用;有的研究者下了功夫開展調查,但不會使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僅僅對問卷進行了各種回答的百分比統計便據此得出結論;有的課題組人員結構欠佳,未吸收社會調查專家、教育評價或心理測量與統計專家參與合作。這些都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調查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原因。
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從書本到書本,不從實際出發,不重視調查研究,不重視先進經驗的理論升華
有的學位論文或科研成果盡管查閱了許多資料,但不重視調查研究或者調查不全面;有的研究側重于分析問題,有問題意識,但不重視先進經驗的調查、收集和理論升華。因而,研究成果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尤其是作為落腳點的解決問題的對策顯得一般化、教條化,不外乎講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或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環體幾方面論述,體例公式化,未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生動豐富的實踐經驗,貢獻新的東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親身試驗,又不多研究學習先進經驗,其原因或者是偷懶,不去做深入調查,或者是不懂得先進經驗目前雖然還是個案,但卻具有前瞻性、導向性,生動地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若注重學習先進經驗、解剖典型,便能以新的觀點、新的論據揭示客觀規律,深化對規律的認識,從而使對策更有針對性。
七、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問題、元理論認識尚欠一致、清晰
學界大多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理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理論,主要研究兩大方面的理論問題,即一是理論體系結構合理性、科學性問題,二是概念、理論的解釋力、科學性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緒論中論述的問題多為元問題,包括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結構、研究方法、基本概念范疇等。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問題研究不應只是研究抽象的概念性問題,而應注重從實際出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根本問題,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元理論,不僅要研究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還應構建揭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共同規律的“元思想政治教育學”。而有的研究者則認為,這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理論研究上存在較多分歧,如:怎樣通過元理論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進一步發展、完善,使之更加成熟?在元理論研究中怎樣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元問題與元理論的關系如何?如何處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在開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外,有無必要和可能構建揭示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共同規律的“元思想政治教育學”?提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理論還只是近幾年的事,剛剛開始肯定會意見紛呈,這是好事,這就逼著人們去鉆研、思考如何回答、解決好這些問題。
八、跟蹤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前沿和理論前沿不夠,問題意識不強
科學研究是為了解決一定的問題而開展的,不是為研究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更應具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問題意識不明,為學術而學術,在概念、理念上兜圈子,低水平徘徊或重復勞動等現象。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學生科研能力弱,為了完成課程論文或取得學位論文答辯資格,隨便參考幾篇水平不高的論文,便拼湊出一篇文章,花錢買版面發表;二是有的研究者學風不正,治學不嚴謹,既不注重學術積累,又偷懶,或為評職稱等原因而“臨時抱佛腳”;三是有的研究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歷又未開展調查研究,雖然收集閱讀了同行的某些成果,但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和主要學術成果不甚了解,抓不住問題,進入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前沿和理論前沿。這些問題的解決,既有待于深化改革、克服制度弊端,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制度、人才評價制度,又要求研究者在打牢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本功底的基礎上,系統加強科研訓練,既重視學術積累,提高捕捉前沿問題的能力,又注重親身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并結合工作多搞調查研究,積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提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理論教育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作為自己科研的課題,在解決問題中既提高教學的科研含量,又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九、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對較弱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注重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說理教育,而對隱性、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研究也相對薄弱。我們往往比較重視知性教育,而不大注重德性、情意性培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學科過去極少,近年開始建設,但還遠談不上豐富。這與我國一度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盛行,思想政治教育曾變成空洞說教有關。從認識上看,其原因是未能真正理解人們的接受心理、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曾說,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才是最高明的教育。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統一,才有利于系統思想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有利于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化、全程化、全方位,更好地體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要求,才有利于實現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和“知信轉化”。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導師不同意博士生研究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選題,其原因是認識上存在誤區,或認為“隱性”就是隱瞞觀點之意,不懂得是全方位滲透,是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寓教于管理、寓教于多樣性活動之中,或認為這是西方提法而不予支持,不去探討如何借鑒國外有益文化并結合我國實際來推動本土化創新。
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課程尚無國家級網絡共享精品課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已建設起一批國家網絡共享精品課資源,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卻相對滯后,尚缺乏國家級網絡共享精品課程資源。其原因主要是我們重視不夠、教學改革實踐不夠、跟蹤前沿研究不夠。一方面,要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師跟蹤前沿,勇于開展教學改革實踐,在努力建設一批網絡精品課程的基礎上,打造國家級網絡精品課程共享資源平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國家級網絡共享精品課教師要總結教學改革經驗、揭示客觀規律、開展科學研究,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以豐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精品課程建設提供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和鮮活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相互結合、協作攻關,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國家級網絡共享精品課程建設就一定能夠跟上教育現代化發展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標準有待確立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應當確定一個明確統一的標準,以指導和規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避免、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目前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科點、碩士點、博士點有很多,建設發展并不平衡,不少高校有專業無學科,有教學無研究,或重書本輕實踐,不注重試驗研究、跟蹤研究或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有的領導雖無研究成果也擔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碩士生導師或博士生導師,這些都影響到學科建設的均衡發展和人才的培養質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主要規定了學科研究的范圍、內容、方向,還不完全等同于學科建設標準。可上下結合,從學科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組織體制隊伍等方面探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統一標準,并據以加強督導,推動學科建設的均衡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上面所述當然不可能囊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存在的所有問題,只是試圖分析學科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旨在拋磚引玉,相信經過同行們的齊心協力,再接再厲,一定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上鑄就新的輝煌。
作者:張耀燦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