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學風建設面臨問題及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伴隨著手機在大學校園中的普及,手機成癮問題給新時代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帶來嚴峻挑戰。本文通過分析大學校園手機使用的特征,對手機依賴成癮引發的高校學風建設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手機成癮視域下高校提升學風建設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學風建設;手機成癮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后,教育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確定了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行動指南。高等學校的學風建設工作,事關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新時代校園手機網絡普及化,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深入學生群體,手機成癮給高校課堂教學質量帶來不小的沖擊,給當前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1新時代手機成癮對學風建設工作帶來的挑戰
1.1大學生手機使用普及化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人群占比已經提升至98.3%。大學生是當前移動互聯網使用的重要群體。2018年,麥可思研究院的一份中國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調查報告顯示,8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手機依賴”。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累積時長為5.2小時,13%的學生日均使用手機9小時以上。71%的學生在21點到0點間使用手機,79%的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學生平均每節課玩手機的時間是13.9分鐘。手機上網的目的,主要是瀏覽網頁、玩游戲、網絡購物,這給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嚴重隱患。
1.2大學生生活方式懶散化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給廣大學生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對廣大在校生產生了很多不利影響。當前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并不強,移動互聯網便捷的服務體驗助長了學生虛榮、懶散、攀比等不良行為的出現,大學校園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作息、上課、就餐等都能看到手機的身影。目前,高校出現的手機游戲成癮、網絡外賣訂單激增、“網購”支付數額上升等現象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校園中的新問題。大學生生活方式的懶散化,不僅影響到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還進一步限制了學生接觸社會和創新實踐的能力,對高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產生了嚴峻沖擊。
1.3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
當前移動互聯網上的新聞資訊、娛樂傳媒等內容良莠不齊,以“娛樂至上”為目標的“二次元”、“鬼畜文化”等非主流文化,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當前,很多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并不成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由于對一些網上觀點的判斷缺乏科學和理性,極容易造成大學生非理性行為,造成偏激的后果。而且,目前網上虛擬世界法律監管的不完善和部分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使得他們的行為極容易游走在法律的邊緣。近年來,校園貸款、網絡詐騙、網絡犯罪等問題的出現,就是大學生價值取向受網絡影響發生異化的集中體現。
2新時代高校學風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2.1大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規劃
大學的管理方式和高中有著顯著不同。很多同學步入大學之后,外部相對寬松的環境讓自身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很多學生沉迷于虛擬的手機網絡空間中,找不到前進和努力的動力。很多學生忽略了對自身的評估和四年的學業規劃,導致對大學的學習目標、方法等都缺乏必要的認識。有些學生在思想上出現得過且過、“及格萬歲”的錯誤想法,一部分學生并沒有把大學的學習看成是畢業后謀生的重要手段。在“2017年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的大數據報告”中,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最向往的新興職業排行榜中,有54%的人選擇了網絡主播或網紅。這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2.2大學生缺乏合理手機使用能力
很多大學生步入大學后,缺乏合理使用手機的能力。目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集中表現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過分沉溺于網絡游戲、社區社交等虛擬活動耽誤學業,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二是沉迷于抖音、火山等娛樂應用中,荒廢了大量寶貴的在校時間。這些涉及到流量、算法推薦的軟件,在利用用戶的大數據基礎之上,的確能夠滿足學生的資訊需求,但卻也不斷掏空著學生的時間,造成惡性循環;三是因接觸網絡直播、校園貸款等虛擬內容,而影響學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這三個方面都表明:當前大學生缺乏合理使用手機的能力,難以進行自我管理,這成為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的重要障礙。
2.3大學生誠信缺失狀況凸顯
手機網絡的便捷性和共享性為大學生解決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操作體驗。但同時,這也引發了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當前,很多高校學生存在上課缺勤、早退、抄襲作業現象嚴重,考試作弊屢有發生等問題。很多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制度底線等原則性問題缺乏必要了解,僅僅為了好玩、新奇、嘗試或為了證明自己而受到人身或經濟損失的學生屢見不鮮。手機使用成癮不利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個人品格,對學生的自身發展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手機沉迷問題的普遍化,也不利于在宿舍、班級、專業中營造良好的宿舍、班級氛圍,不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
2.4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欠缺
大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所處環境的特定性,使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動機強烈,注重感情交流。大學生由于視野比較開闊,求知欲望旺盛,精力充沛,遠離家鄉再加上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對新鮮事物和刺激的追逐更加強烈。網絡交友、情感宣泄、音頻視頻、虛擬游戲等手機功能極大的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大學生對它們產生依賴。然而,隨著就業壓力的持續增大,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環境和虛擬世界有很大的差距。面對這種差距,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受挫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極易造成大學生選擇逃避現實,在手機里尋找情感慰藉,進一步導致大學生手機成癮。手機成癮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注意力減退,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3新時代手機成癮視域下高校提升學風建設工作的對策
3.1加強新生入學教育,強化學生思想引領
高校要在大一新生剛入學時,加強對新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使學生在步入大學后思想上不至于空虛和迷惘。大學正常的學習生活開始之后,輔導員要及時結合學生所遇到的課堂出勤、誠信考試、生源地貸款、熱點事件等具體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靈活多變、喜聞樂見的方式,注意在教育過程中因勢利導,以理服人,以獲得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面對外部誘惑時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至于被虛擬網絡中負面思想所迷惑。
3.2注重學(職)涯規劃教育,明確學生成長規劃
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學)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從大一入學之初便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減少網絡上一些錯誤觀念對學生的影響。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個人發展與大學四年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大學學業生涯規劃。通過組織學業規劃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鼓勵學生在不斷學習中合理評估自身優劣,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逐步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掌握收集、整理材料的技巧。有目的、有意識地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和不畏困難的精神。確立職業生涯規劃長效機制,引導學生及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定期調整自身規劃,提高規劃可行性,減少網上不良因素的沖擊。
3.3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高校要經常性的開展一些受大學生歡迎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方面要加強大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訓練,有意識地引導手機成癮的大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演講會、社會調查等,提高學生的現實社交能力,使學生逐步擺脫手機成癮的泥淖,在現實活動重建自己的活動圈。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導學生在完成本專業學習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發展1—2門個人興趣愛好,養成個人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不但有利于引導廣大學生從手機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抽身,投入到真實的人際交往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還能夠使學生在線下切身體驗的同時,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4著力日常學業督導,引導順利完成學業
高校要注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礎文明養成,給學生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建立“輔導員—任課老師—學生家長”的三環聯動機制,將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與思想動態結合在一起,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采取分類指導的原則,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認真梳理,采取針對性措施。對在學習上存在態度問題的同學及時糾正,對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困難的同學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對學習成績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幫助手機成癮學生制定個人長遠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減少盲目性,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教育,使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學術研究規范,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習習慣。
3.5加大朋輩教育力度,注重榜樣示范引領
輔導員要善于在專業、班級中發掘學風建設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以學風建設評選為契機,通過對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良學風宿舍、先進班集體、優良學風班等榮譽的評選,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標桿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大朋輩教育力度,提升學風環境的凝聚力,著力培養和樹立一批刻苦學習、勤奮創新、追求真知、勵志進取、奮發有為的學生典型,在學生中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積極學風,通過對正面榜樣先進事跡的宣傳引導,在廣大同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6疏堵結合因勢利導,鼓勵健康有度用網
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必須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就必須摒棄對手機成癮學生以往那種刻板的說教行為,而要取得學生的情感認同。要用愛心、誠心、耐心與他們相處,努力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并給予他們幫助和更多的社會實踐參與機會。另外,高校可以為手機成癮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幫助學生找出問題,探尋學生手機成癮的深層次原因,同時進一步了解學生成長過程和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合理認知,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人格完善,控制學生使用手機時間,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科學安排學習時間。當前,手機上網的快捷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大學生信息接收的無限化,而部分大學生因為缺乏信息篩選和鑒別的能力,再加上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使手機成癮現象成為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應當引起社會、高校和家庭的廣泛關注,共同攜手形成學生教育的合力。學風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主導、學院落實、部門協調,齊抓共管、整體推進、師生共建。高校要以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為核心,著力構建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19(2):138-139.
[2]邊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手機現象”的原因分析及引導策略[J].教育評論,2015(7):69-72.
[3]尹志軍,邸靜,徐鳳秋.淺議“手機課堂”現象及微信解決方案[J].山西高等學習社會科學學報,2015(10):63-65.
[4]邢麟,余麗君.手機依賴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及與睡眠質量的關系[J].護理研究,2016(10):1269-1272.
[5]李海燕,徐峰.“無手機課堂”實施方案和途徑探究[J].文學教育(下),2017(5):72-73.
[6]石志成.自媒體時代大學課堂文化建設現狀調查及對策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1):150-153.
作者:呂磊 莊靜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