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由于近年來菲律賓、中國、意大利、韓國等國相繼發生海難事故,海盜活動頻繁等原因,社會對于航海職業的特殊性、艱苦性、風險性認識增強,加強海員和航海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識,從開始的呼吁轉向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課程開發等的討論。本研究對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體系構建進行探討。圍繞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教育目標、教育理念、體系設置、教育內容和教學評價。
關鍵詞: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由于近年來菲律賓、中國、意大利、韓國等國相繼發生海難事故,海盜活動頻繁等原因,社會對于航海職業的特殊性、艱苦性、風險性認識增強,加強海員和航海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識,從開始的呼吁轉向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課程開發等的討論。
一、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目標
立足學生當下心理議題,著眼于職業發展需要,前瞻未來幸福人生,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航海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既致力于航海專業高職生的健康成長與幸福人生,又服務于具有健全人格和優秀心理品質的高素質航海事業人才的培養,服務于海洋強國之路。
二、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理念
航海專業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設計理念緊扣“人———航海人———中國人”的全景,重視心理教育的針對性、應用性、操作性、實效性。從全人的發展角度,貫徹“課程即人生”的思想,秉持“以健康成長為基礎,以健全人格為宗旨,以職業發展為關切,以生命自覺為關照”,在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中滲透生活的人文關懷,立足于生命的健康成長,服務于學生的幸福人生。從航海人的培養角度,教學內容設置立足于職業培養目標,面向高職生的現實挑戰和職業心理壓力,服務于高素質航海人才所應具備的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訓練。從中國人的文化角度,一方面,提升至國際化海員培養的視野,思考中國文化背景下海員培養中特定的心理議題,比如大陸文化心態的封閉性與海員群體性別單一性背景下,中國海員的性心理困擾和婚戀指導課題,職業認同感下降、再就業選擇面狹窄等問題,構建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議題;另一方面,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如國學、本土心理學如禪宗等理論與方法的精髓,應用于航海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與輔導訓練中。
三、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在“人———航海人———中國人”理念引領下,根據航海專業高職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職業培養目標,利用、整合、優化教學資源,立足系統化,構建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群和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有機體系。體系由課程群和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兩部分構成。課內教學構建課程群,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特定專題的短時心理訓練;課外拓展構建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體系,包括心理社團的針對性團體心理輔導和航海專業高職生素質拓展訓練營。實現理論教學與心理訓練有機補充,普適教育與個性化自主選擇結合,知情意行連接統一。
(一)課程群
課程群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以《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干課程。由于航海專業高職生真正在校學習時間只有2.5年,所以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一般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只開設16課時。為解決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與教學內容較多的矛盾,搭建學生課外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建設《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開放課程是很好的選擇。網絡教學主要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展開。采用微課形式,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時間在30分鐘左右的規律,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知識點,每個知識點拍攝成20-30分鐘的微課視頻供學生課外學習。輔之于“三個一”———“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一首好歌”,心靈美文、視頻賞析、心理在線測試等豐富的網絡資源,并通過QQ、微信等自媒體進行交流分享,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學生學習既得到充分的學時保障,又保證了受教育內容的豐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課堂教學主要圍繞航海職業的特點和需要,側重航海心理和特定專題的心理訓練。比如,自信心訓練、注意力訓練、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訓練等等。選修課側重于學生心理成長的延展與豐厚,注重服務于學生未來的幸福人生。開設有國學與心理成長、九型人格與職業發展等等。
(二)課外團體心理輔導與素質拓展訓練
課外拓展利用心理社團開展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和素質拓展訓練營。團體心理輔導側重于心理咨詢與輔導,更專業化,滿足特定學生的成長需要,比如,親子關系團體輔導、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戀愛心理輔導等;素質拓展訓練營是比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的專項心理素質訓練,開設有團隊合作、意志品質、創造力開發等訓練營。
四、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
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除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外,根據航海職業發展需要、航海職業人的特定心理課題和高職生的心理特點,還要著重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
(一)自信心訓練
自信是人格健全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個體在完成任務時充分信任自己,對自己的判斷和能力不存在任何懷疑。[1]自信的水平決定了個體的應激狀態、焦慮反應和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應過程。[2]自信水平高的人在面臨選擇、判斷、決策和行動時,不畏困難、果敢、勇于擔當,尋求能力、潛力最大程度的開發;而自信水平低的人則優柔寡斷、懦弱,經常被焦慮和恐懼擊敗,害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盡量回避選擇和決策,自我放棄和自我拒絕是其常見行為。[3]航海是充滿風險的職業,惡劣氣候、暗礁、海盜都是挑戰,只有充滿自信的人才能面對挑戰臨危不懼,迅速作出決策,積極應對,尤其是高級海員。高職生生源基本來自普通高校淘汰下來的學生。在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成績是學生好差的唯一評價標準,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高職生,過往經歷中學習失敗的負性事件往往對高職生自信心產生負面影響。通過自信心訓練,幫助航海專業學生重塑自信,不僅對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對其未來職業發展中應對壓力與風險亦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二)注意力訓練
“不注意”是發生航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航海事故中“不注意”現象,主要是注意穩定性和廣度問題。因此,加強航海專業學生注意力訓練,培養未來海員良好注意品質是減少航海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國禪宗文化中有著豐富的關于注意力訓練的理論和方法,汲取其精華應用于航海專業學生注意力訓練中,對中國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未來海員更具優勢,更重要的是無論對其未來職業的發展還是幸福人生都具有積極意義。
(三)團隊合作訓練
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的孩子從小就灌輸競爭意識,甚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加之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義,合作意識漸漸淡薄。即使思想政治教育強調與人合作,但理論層面的闡述使學生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的知,實際生活、工作中卻不知如何與人合作,知行脫節。航海職業的挑戰性和風險性,要求海員精誠合作、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團隊合作是海員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因此,通過課堂的短時心理訓練和專項團隊合作素質拓展訓練,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在實踐中領悟與人合作的技巧,提升航海專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四)情緒管理
航海環境單調枯燥,人員流動頻繁,船員間語言不通、溝通不暢,常使海員感到孤獨寂寞乃至抑郁;無處不在的噪音常使海員心煩意亂;突發險情、海盜、惡劣氣候又使海員處于緊張、焦慮乃至恐懼之中……長時間負性情緒的積壓,使冠心病、消化性潰瘍、頭痛等心身疾病在海員群體中廣泛存在。因此,情緒管理是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教育與輔導,幫助學生掌握情緒管理方法,有效調控情緒,未來更好適應航海生活。
(五)學習心理
海員需要終身學習。航海專業高職生在校面臨考大證的壓力;未來工作中,考證與海員的職務升遷、薪酬密不可分。因此,學會學習將使航海專業高職生終身受益。但部分航海專業高職生中存在學習方法不當、厭學、考試焦慮等現象,通過學習心理的教育與輔導,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學會高效學習;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困擾的調適方法,調整學習心態,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實現自己的目標。
(六)職業生涯管理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岸水收入差距的縮小,加之,航海職業的艱苦性和風險性,海員這一昔日的“黃金職業”已風光不再。雖然航運企業孜孜以求員工隊伍穩定,盡量減少人員頻繁流動帶來的損失,但海員跳槽率極高已成不爭的事實。從全人發展的角度、幸福人生的角度,無論未來是否面臨第二次擇業,職業生涯規劃是航海專業學生必須思考的問題。因為,航海專業的就業口徑狹窄,與陸上職業對接難度大。因此,通過職業生涯輔導與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生涯管理意識,掌握生涯管理方法,獲致自我生涯管理能力,盡早規劃,及早準備,走好人生每一步,最終達成自我實現。
(七)戀愛婚姻家庭
戀愛婚姻家庭可以說是海員永遠的痛。長時間海上漂泊,遠離家庭、親人,上不能對二老盡孝,下不能對孩子盡責,一切家庭事務都落在了配偶身上。如果海員又不用心經營婚姻家庭,那么夫妻關系很難維系,親子關系更是糟糕。因此,對航海專業高職生進行戀愛婚姻家庭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愛的能力,懂得愛的經營,從而獲得幸福人生。即使面臨婚姻失敗,也能坦然面對,正確處理。
五、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成效的評價是教學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評價體系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第一、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學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因此,教學評價不能僅依靠考試等方式的總結性結果評價。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的教學效果。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常采用教師和學生單元活動反饋表、1-10分評量問句等方法,從教和學兩方面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滿意度、教學收獲進行評估、總結與反思,作為下一階段教學改革的依據。第二、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是在一項教學任務開展前和完成后,采用成熟的心理量表對學生進行測試。比如,采用自尊量表、癥狀自評量表、大學生群體凝聚力量表等等,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與后測的比較,獲得數據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量化評價具有精確性、標準性、邏輯性的特點,但它往往忽視教師與學生作為生命體的差異性,忽視教學過程是師生在互動中認知情感的交流過程。尤其是互動活動、心理訓練等教學活動,標準化的量表、考試無法作出全面評估。質性評價則從動態研究的視角,記錄和剖析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價值。有時學生的收獲是教學設計時沒有預想到的,甚至師生在互動過程中呈現的各種問題乃至沖突都具有意義和價值,是促進教學改革的動力與依據,真正實現教學相長。質性評價重視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重視師生在認知、情感、精神和行為各方面的變化發展,[4]適合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彌補量化評價的不足。在航海專業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質性評價采用行動研究法,通過“計劃方案———行動———反思與調整———再行動”的技術路線,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使教學更具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詞典[M].東華書局印行,1992:43.
[2]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2(3):88.
[3]鄧小平,張向葵.自尊與創造力相關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J].2011(19):646.
[4]劉桂輝.質性評價———教學評價發展的新取向.四川教育學院學報[J].2006,22(10):17-18.
作者:周娟 李軍 顧鴻 單位: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