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滲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閱讀素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而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可行性。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當深入挖掘閱讀素材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延伸課外閱讀,滲透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心理健康;可行性;對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不僅要強化語文學科教育的“工具性”,同時也要重視“人文性”。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教育,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思想和情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背景下,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心理問題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本文中,筆者從更加微觀的角度———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方面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策。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素材蘊含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
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而人文教育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進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對于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而言,很多素材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且都是通過一些德高望重的專家議定,蘊含的知識也是比較廣泛的,如社會、哲學、心理以及人文等。例如,《司馬光》的故事,蘊含著“遇事沉著、機智”的道理;《王二小》的故事,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學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扁鵲治病》的故事,可以教育學生凡事要防微杜漸,不能諱疾忌醫,要勇于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方能及時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閱讀素材。其實,對于小學語文的教材而言,教師要想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是很多的。由此可見,正是因為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具有可行性。
(二)教師的潛移默化影響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未成型,而這個階段的小學生,一言一行容易受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當履行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情感豐富的案例,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性格,盡可能地減少負面的情緒和情感,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在閱讀教學中,因為閱讀教學的特殊性———教師必須和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和交流,而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挖掘語文閱讀素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詩歌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根本上講,詩歌是情感最為豐富的閱讀內容,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其意蘊的豐富,思想情感的表達等,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情感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一些向往美好生活的詩歌,對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樂觀心態功不可沒。例如,在詩歌《微笑》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那種面對挫折和困難,積極向上和樂觀的態度;在古詩《鳥鳴澗》《暮江吟》中,教師應當通過積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總的來講,詩歌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其次,在散文、童話、寓言故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中,無論是散文、寓言故事還是童話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在課文《落花生》一文中,教師應當通過文章的對話形式、所蘊含的道理等,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讓學生懂得如何腳踏實地,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而在寓言故事《東施效顰》一文中,教師應當結合故事所蘊含的寓意,讓學生明白人應當有自我意識,不能盲目地效仿,堅持自己正確的,就不會隨波逐流。不同的故事,都蘊含著不一樣的人生哲理,只要教師積極挖掘,定能找到很多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素材。
(二)延伸課外閱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國教育家科威涅克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還應當將教學的重點和眼光拓展到課外,引領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首先,在延伸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指導模式,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予以不同的閱讀指導。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因素,積極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的形成。其次,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讀物進行有效的指導。例如,小學低段的學生應當以寓言、兒童讀物和童話故事為主體,如《三毛流浪記》《三字經》《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而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叢林故事》《中國古今寓言》《我要做好孩子》等。這些極具教育意義的課外閱讀讀物,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功能,通過閱讀素材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袁麗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作者:李本艷 單位: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南湖街道大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