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團體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
大學階段,是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經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式的選拔考上大學,發現周圍都是與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發現自己不如以前出類拔萃,以及遠離熟悉環境開始獨立生活等。如若不適時正確調整自身心態,就會有產生自卑、嫉妒甚至敵對等的心理的可能,進而使一部分大學生不愿意參加活動,對他人漠不關心,認為自己對別人來說可有可無,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阻礙大學生的綜合發展。據統計,存在心里障礙,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大約占大學生總數的20%,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四點:1、關于學習(1)新的學習環境的適應問題。(2)學習目標、動力、興趣等問題。2、關于人際關系處理。3、關于如何處理感情的問題。4、關于自我認知偏差。大量資料表明,不能堅持正常學習生活而休學和退學的大學生群體中受到心理健康問題影響的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以上觀點可以總結出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由此,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經常、及時、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提高大學生在各方面的適應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格,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協調發展,使自我不斷趨向完善,擁有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活。經項目實踐得出團體輔導方法有助于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團體輔導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作用
(一)團體輔導的內涵
具有預防和治療的雙重功效。因此,筆者認同賈曉波、陳世平的觀點:團體輔導是指“教師或輔導人員,面對多數被輔導者——學生,基于社會及團體動力的原理,運用適當的輔助技術,以協助個體自我了解、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團體心理輔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危機事件預防方面具有實效性。較之個別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講座,其特點在于通過為團體成員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機會,使成員增加自我認識、自我肯定、促發積極交往行為。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在于“協助個體自我了解、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創造信任的氛圍來促進成員共同傾聽、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之道。通常采用的技術有“反映”(像鏡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員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澄清”(協助小組成員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說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過去的決定與現在的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
(二)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團體輔導可有效消除孤獨感防止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在成員間的交流過程中他人對自己的反饋成為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與自己相同的境遇,就會相應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與孤獨情緒。也相應地為成員提供一個可實現的參考目標,可以在團體中相互鼓勵、進步,增強自身發展的信心與勇氣。團體輔導對消除孤獨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因為成員之間的相互參與配合會形成感染氣氛和支持效應,有利于社交障礙者勇敢地走出懼怕與孤獨,并學會同別人交往與相處。這有利于豐富成員的人際交往經驗,改變其不適應行為。
2.團體輔導與個案相比省時省力
團體輔導成員人數較個案多,相應地時間總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時省力,可以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工作人員較少的現狀。相較于個案輔導的一對一幫助,團體輔導的一人對多人形式較有效地節省了人力和時間,經濟、有效。
3.團體輔導可有效模仿社會現實環境
輔導為成員提供了一個模擬環境下的現實環境,更有利于將輔導產生的效果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團體輔導提供給成員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與問題。”團體輔導與現實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輔導的效果更容易鞏固。且有利于促進個人身心發展。班杜拉在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習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綜合。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提供了有指導的社會學習情境,通過團體的經驗與現代心理學智慧,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會支持網絡。會參加到自我認知團體中的成員,多因缺乏社會支持而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無助、無力和悲觀。而在自我認知團體中因其賦予了平等意識和社區歸屬感、被肯定的社會場境以及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事實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員增能的社會支持網絡。
4.團體輔導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找到了共同體歸屬感。在團體中因成員有著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員間有著平等的感覺,有著強烈的被接納感受,自己不再被邊緣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可以創造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成員通過誠實地回應其他成員的成長,表達的是對他人的接納和肯定。這種接納和肯定使成員彼此之間愿意和樂于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實現共同成長。
三、團體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團體交往的溝通網絡一般被認為有五種形態,分別為:鏈式、輪式、圓周式、Y式與全通道式。很顯然,全通道式的溝通網絡,信息的傳遞速度較快,團體成員的滿意度比較高。而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即可以通過模擬相關訓練使成員進行并習慣全通道式的溝通網絡訓練。語言溝通方面可運用尋找共同點、共情、真誠贊美、學會拒絕等;非語言溝通方面可運用目光接觸、面部表情、體態語言、觸摸等技巧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二)自我認知團體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找到了共同體歸屬感。在團體中因成員有著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員間有著平等的感覺,有著強烈的被接納感受,自己不再被邊緣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可以創造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成員通過誠實地回應其他成員的成長,表達的是對他人的接納和肯定。這種接納和肯定使成員彼此之間愿意和樂于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實現共同成長。依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論,大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沖突中。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強。而隨著生活環境變化與社會活動變化,自我在生活環境中找到的共鳴就越來越少,從而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否認等負面態度。較敏感的大學生因為以上心理性壓力源而焦慮,對自身莫名自卑起來。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閉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學們尊敬他,真情地愛護他,自己焦慮的對待考試,對于一切競爭的活動都不敢參加。自卑的焦慮,使其與人的關系上發生了各種障礙。會強顏歡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態度,因為做作與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懷疑虛偽,又因為自己時時在做作與虛偽中,導致不敢相信他人對自己的夸獎。他人善意的批評會激怒他。不能聽到和他不同的意見,認為這是看不起他的明顯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別人會真心地采納自己的意見。多疑、焦慮、敏感、封閉自我,心理防御機制過重。總覺得與他人缺少話題,難以交流。使人際關系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使機體處于不平衡狀態。而恰恰又因為得不到滿足有與人恰當溝通的強烈愿望。經調查發現心理亞健康的大學生大都因為對自我意識存在偏頗的理解。理想我與現實我,主體我與客體我難以統一。如成就期望與現實失望間的沖突,獨立意向與依附心理的沖突,交往需要與自我閉鎖的沖突,自信心與自卑感的沖突,追求上進與消沉的沖突等。無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言語溝通能力與情緒表達方式存在障礙,知、情、意、行、人格未協調,無法適應環境。為了減輕此群體的不安情緒,增強其適應能力,開發其潛在能力,建議此群體組成自助團體,在團體中深入了解、認識和探索自己,從而最大限度地啟動和運用自己的內在資源及外在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解決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個人正常健康的發展。針對自身自卑而產生的溝通障礙的共性問題,團體內部成員之間彼此提供建議、彼此之間加強溝通、協作、進行相互鼓勵及情感支持。如對大多遭受過的共同經歷,團體成員一起分享當時的情緒感受,并討論出較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建立起能夠相互理解共同進步的共同體關系,達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環境下進行自我認知與探索,從而克服自身的不足,達到接納自我、正常溝通的目的。
(三)激發自我潛能,促進全面發展
在團體中,在成員自我分享、自我暴露的過程中,會意識到他人的問題與困擾自己的問題是相似的,這樣就會沖淡自我的自卑與擔憂,從而改變對自我的不恰當評價,重建正確、健康、客觀的自我意識。與此同時增加自己對面對問題的信心,正確激發自我潛能。團體安全、可信任、有共鳴的積極氣氛也會促進成員從更多的方面重新了解自身的問題,并有效地分析、解決問題。這種氛圍也很好的滿足了成員的心理需要,消除心理的過度防御,對壓力進行有效釋放,在互動中進步,促進自我的全面發展。
作者:李雪 潘樂 魏鑫 杜冰潔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