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策探討(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小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啟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農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限于軟、硬件方面的條件,在教學上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對此,我們應當積極探尋改進方案,提高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關鍵詞: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案改進
語文學習的核心和基礎是語文閱讀學習。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建立起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建立起基本的語感,從閱讀中捕捉到字里行間的美。同時,閱讀教學還可以為寫作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現階段我國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國情下,在農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限于軟、硬件方面的條件,其閱讀教學模式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就要求我們對次進行改進,提高農村小學閱讀的教學質量。
一、現階段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案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不過關
進行閱讀教學,教師必然首先帶領學生進行朗讀。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是,在農村小學,一些教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在帶領學生進行朗讀時,很容易對學生造成誤導。
(二)不注意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
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適時對學生進行點撥,并同學生展開交流對話,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把握文中的脈絡,使閱讀教學具有針對性。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這一點,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往往“一言堂”的在講臺上唱“獨角戲”。這樣,學生由于被動地接受教學,其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同時,由于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無法很好地把握文中的脈絡,使教學效果或大打折扣。
(三)不注意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
新課標精神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學科素養作為第一目標。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其宗旨就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促使他們形成熱愛閱讀,主動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因此,僅僅進行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課內閱讀還必須同課外閱讀相結合,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種類;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技能來學以致用,把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技能運用于平時的閱讀中來。但是,一些教師并不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在每次進行閱讀教學后,沒有及時為學生開具課外閱讀的書目單。導致閱讀教學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面并未得到拓展,閱讀技能無法學以致用,學科素養并沒有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沒能運用信息化的設施來輔助教學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有意識的采用信息化的先進手段,如PPT等,來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形象,來提高教學的效果。但是,不少農村小學受制于客觀條件,缺乏信息化的設施,教師只能沿用原有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導致教學效果無法提高。
(五)沒能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以記載學生閱讀后的心得體會,可以引導學生對書本進行主動思考,可以檢驗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效果。一些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沒能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這樣很容易導致一些學生鉆空子、“濫竽充數”、口到心不到。
(六)缺乏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
小學生大多貪玩、好動,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但與此同時,小學生通常性格活潑,樂于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要想讓學生主動配合閱讀教學,主動熱愛閱讀,教師并須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建立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靠強制性的手段來逼迫學生,其效果將會適得其反。現實中,一些教師常常在教學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盲目地依靠“管、卡、壓”的方式來逼迫學生接受閱讀教學。這樣在學生眼中,學習儼然成了不得不喝的“苦藥”,到頭來學習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
二、改進農村小學閱讀教學方案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專業化方面的培訓力度
針對于一些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所存在的普通話不標準,從而對閱讀教學造成影響的狀況,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專業化方面的培訓,幫助他們在普通話方面過關,使他們能夠順利地開展閱讀教學。
(二)教師要注意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在針對閱讀環節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在適當的時機來有效地點撥學生,同時與學生就課文中的內容展開溝通交流,讓他們在啟發和思想碰撞中,潛移默化地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配合閱讀教學。我們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那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為例。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學生進行點撥:①文中三大自然段總體的主線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圍繞著主線來展開的?②葉圣陶先生為何要主動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初中生去修改作文?他又是怎樣為作者修改作文的?作者通過葉圣陶先生對一個初中生的濃濃關懷,感受到了什么?③通過對本文的閱讀,你的內心里有什么感想?分別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和段落得出感想的?此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就以下方面同學生展開溝通交流:通過本文,你學到了葉圣陶身上的哪些閃光點?參照本文,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學生把握住課文中的真諦,真正在閱讀中有所感悟。
(三)引導學生向課外閱讀進行延伸
每進行一次閱讀教學,教師便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課文風格接近,或出自于同一作者的作品,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們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為例,我們在教學了這篇課文之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巴金的另一篇作品《海上日出》。并讓學生通過閱讀,一方面,總結出文章中的寫景手法、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另一方面,來對比兩篇文章在寫景手法上的不同。使學生能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技法進行有效運用。
(四)運用信息化的設施來輔助教學
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對農村小學的建設力度,使電腦及互聯網等信息化設施在農村小學得到普及,便于教師運用信息化的設施來輔助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及時更新觀念,并有意識地掌握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做到與時俱進。
(五)布置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無論是進行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的教學,我們都要及時地布置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讓學生在對文章進行自主思考后,記載閱讀后的心得體會。我們還要經常性地開展一些讀書筆記評比活動,通過評比來考察每一個學生的閱讀教學效果。
(六)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
為了有效地激勵學生,我們可以定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大賽,讓學生以口頭的形式,對自己進行課外閱讀時的心得體會進行演講。對于表現出色的學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激勵機制,讓學生感受到教學中的樂趣,從而主動地配合閱讀教學,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
三、結束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標精神下,需要我們不斷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創新。尤其是對于農村小學而言,更是要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積極地改進軟硬件設施上存在的不足之處,改進教學模式上的缺陷,不斷地更新思想觀念,與時俱進,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郝兆有.農村小學生閱讀現狀和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10):111-115.
[2]張貴芳.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究[J].讀與寫,2013,(15):123-127.
作者:徐龍山 徐豪 徐碩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中心小學 山東省臨沂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人民法院
第二篇: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
摘要: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多以分析文本內容以及句段含義為主,使得文本內容變得抽象化、格式化,弱化了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體驗作者的體驗,將作者的體驗和情感轉化為自己的體驗和情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經驗、情感,促進自己的精神的成長。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啟發式教學,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加的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表達,通過傾聽來思考文本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鼓勵學生對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表達。基于對體驗式閱讀教學的研究,從其價值及策略兩個方面,為當前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提供新的參考。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研究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目前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以分析字詞、句段等文本含義為主,禁錮了小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小學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閱讀教學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方法,對調動學生對文本自主體驗文本的積極性,將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融合在文本的學習中,對培養學生形象思維、鼓勵學生進行個性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都將大有裨益。
一、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概念
體驗式閱讀是針對分析式閱讀而言的。即在閱讀中,學生要通過體驗作者的體驗,將作者的體驗和情感轉化為自己的體驗和情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經驗、情感,促進自己的精神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以主體身份進入文本,體驗作者的感情、遭遇、審美和價值判斷等,以此來培養學生個體的價值判斷、選擇能力、情感體驗等,讓學生學會認同或者批判,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標準,構筑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愛因斯坦說:“情感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啟發式教學,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加的途徑。
二、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價值
1.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小學階段是學生
形象思維培養的關鍵期,體驗式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積累形象思維因素,達到量的積累后,為今后的抽象思維提供基礎。體驗閱讀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師在課堂上借助直觀的情境或者感官教具等,讓文本中的內容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情感體驗的表達,啟發學生獲得并創造生動的形象,有利于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2.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與傳統分析式閱讀比較,體驗式閱讀更加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師重點加強情境設置,啟發自主、自覺進行文本的情節感知和細節體驗,與學生處于平等的交流地位,如果發現問題,教師會引導學生調整思路、深入體驗,在整個教學中,教師非常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給學生閱讀體驗的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多進行參與和體驗,讓學生在整個閱讀教學中處于主體位置。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對于他們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發展,而有些則機智地予以抵消———當學生離開了作品的思想內容,陷入一些細節的時候就需要這樣做。”在教師引導下,對學生進行體驗式閱讀能力的培養,能夠突出地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3.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小學階段的體驗閱讀更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閱讀情感,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一方面源自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一方面源自于學生自主閱讀的感知和領悟,有助于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這種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又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今后閱讀學習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三、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是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構建起科學的體驗式閱讀教學結構,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應該緊密結合小學生思想、心理等特征,以現有教材為依托,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共鳴。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體驗興趣
創設情境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創設直觀情境。內容包括教師帶學生一起去參觀、游覽、調查、采訪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具有真切的體驗。這種情境創設法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并且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創設間接情境。也就是教師可以借助媒體、信息技術等創設一種虛擬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境展現、實物演示、畫面展示、音樂熏陶、情境表演等各種豐富的形式來展現文本內容或者烘托文章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這種情境創設方法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基本功,能夠結合文本內容選擇合適的間接情境,以增強學生的感知。
2.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豐富體驗
品味語言,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首先是以讀促品。讀有多種類型,比如朗讀、默讀、誦讀、范讀、集體讀、個人讀、分角色朗讀等等。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及實際需要,選擇不同形式的讀。在讀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而且讀要有感情、有節奏、有層次,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語言以達到品味文本的目的。其次就是以想促品。它是在讀的基礎之上,對語言進行進一步的體驗,包括聯想和想象。教師要在學生品讀完語言后,將學生品讀的語言與現實生活、已有經驗、相關情境等進行聯系結合,加深或者創造出新的情感的體驗。
3.開展對話深化情感體驗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表達,通過傾聽來思考文本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鼓勵學生對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表達。教師要學會循循善誘并且盡量支持學生的觀點,這樣學生才能或者敢于展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其次,就是教師要善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反思體驗。教師要學會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表達中要與其進行持續性對話,不斷引發學生思考、再思考,體驗、再體驗。不斷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層次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么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系在一起的。”問題的設置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與其生活體驗相符,教師還要針對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差別對待,因材施教。總之,在小學語文的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依據科學的方法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方面的感悟教學,啟發、鼓勵、引導,實現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
[2]楊四耕.什么是體驗:一個教育學概念的研究機[J].今日教育,2009,(5).
[3]葛捷.對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2013,(29).
[4]雷振國.對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6,(17):11.
[5]邱麗娟.論小學語文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77-78.
[6]黃佳.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探討[J].新校園,2015,(01).
作者:高鈺 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兒童福利院
第三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探析
摘要:
閱讀教學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重要的專業技能,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和核心所在。在閱讀教學中,小學生語感培養的策略,可以概括為:在“傾聽”中增強感知,在“誦讀”中深化理解,在“品評”中深刻體味,在“說寫”中升華綻放。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感
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教學,新課程改革更加重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成為學生認識世界、體驗生活、陶冶情操、發展思維、開拓創新的重要路徑,深入的閱讀可以讓讀者身臨其境,能夠與作者產生心靈的交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以為兒童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學生語感的培養則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目標。語感是學生語言學習的核心要素,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基礎。簡單地說,語感就是語言意識,是對語言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規定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其中第七條規定:“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和核心所在。教師在具體實踐中應以教材文本為根、以課堂教學為基,充分發揮“聽、讀、品、說、寫”的功效,讓語感這枝“玫瑰”在學生心中靜悄悄地綻放。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小學生語感培養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就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更多地進行講解,重分析、重機械訓練,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強調教學方式的轉變,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重新得到了重視。對于小學生語感的培養,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繼承傳統教學中好的經驗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的把握和理解,閱讀材料中的字、詞、句、篇內容,包含了材料所承載的文化因素。通過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領會,學生的語感就會逐漸形成。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強調學生主體的閱讀與思考,學生語感的形成正是對語言材料的細細品味與深刻體驗。加強小學生語感的培養,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感悟能力的形成,以及強調學生認識能力的提升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
(二)加強小學生語感培養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價值理念
閱讀是人的生存與發展之必需。在信息時代,閱讀更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建構學習化社會就是建構“閱讀社會”。[2]在現代社會,閱讀理應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閱讀在語文課程的地位要更加凸顯,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地位將得到確立,教師不僅要通過閱讀教學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新課標提出,要“注重積累,培養語感,養成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新課標在提高語文素養的“理念”中就要求“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導向很明確。“語感”并不神秘,主要指一個人對某種語言文字敏銳的感知、判斷和敏捷的應對能力。[3]語感的形成重在“感”,必須有豐富的積累。所以新課標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的要求,1~6年級合計約150萬字。2000年小學大綱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在新課標中對于古今優秀的詩文,要求背誦的增加了一倍,達到160篇(段),這說明課標更重視通過誦讀、積累培養語感。當然背誦應以大致理解內容為基礎,強調“悟”,反對死記硬背。學生語感的不斷加強,自我閱讀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加強小學生語感培養體現了語文教師課堂有效教學的能力
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堅持以教學改革為核心,深入教學領域,研究課堂教學,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就是能夠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4]專業化的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5]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的主要技能,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是當前新課程教學理念下語文教師必備技能。新語文的閱讀教學,既要摒棄傳統的“以本為本”、死磨硬纏、機械訓練的做法,又要給“文本”合理定位,其有效教學策略應該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統一。[6]其中:立足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之基;超越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之根;回歸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之需。這正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求的有效策略。[6]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的策略
(一)在“傾聽”中增強感知
語言感受力是語感的一個重要方面。人說話時的語音、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變化,是情緒上喜怒哀樂的外化表現。比如,一個簡單的語氣詞“啊”,以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可以表現出驚嘆、贊許、無奈、痛苦、傷感等不同的情感。學會并能夠“聽”出其中的意味,是語言感知力高低的標志之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并利用教材文本資源,通過準確豐富的語音表達,輔以背景音樂、視頻等現代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聽”出語言中蘊含的情感、美感和作者內心世界,從而培養、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感知力。如教學《望月》第二自然段對江上之月的唯美描繪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閉眼傾聽錄音,設身處地想象,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沐浴明月清輝、眼見照亮的江面、跳動的光斑,學生們很快感受到語言的美妙。
(二)在“誦讀”中深化理解
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深化提升語感的有效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涵豐富的課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指導學生反復吟詠、仔細揣摩,通過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深化理解、潛心體悟語言文字背后的音韻變化和情感體驗。教學《燕子》中描繪燕子飛行姿態、動態的第三自然段時,可以指導學生深入理解體會:“斜著身子”、“一轉眼”、“掠過”、“唧唧叫著”、“波紋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讓學生讀出了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的蓬勃的生機。《夢圓飛天》中神舟五號飛船準備發射的情境:“隨著時間一秒一秒地逼近,人們的心弦都繃得緊緊的,似乎可以聽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五分鐘準備!”“一分鐘準備!”“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點火!”“起飛!”教師要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語調抑揚、語速緩疾、語音輕重等方面變化,生動表現了其時其境其情其景。
(三)在“品評”中深刻體味
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葉圣陶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關鍵處,引導學生對詞語、句式、語序等以替換、增刪等方式去對比、推敲、品味,從中發現課文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悟語言的意蘊和情味。課文《黃果樹瀑布》中有一段:進入黃果樹風景區,便聽到“嘩嘩”的聲音從遠處飄來,就像是微風拂過樹梢,漸近漸響,最后像潮水般涌過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就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飄、拂、涌、蓋”四個關鍵字,讓學生揣摩、體會,“飄”和“拂”讓人感到輕、柔、遠;“涌”讓人感到聲音響亮、水勢兇猛、氣勢磅礴,也越來越近;“蓋”更顯出巨大的聲勢和氣魄。如果換成“流、吹、奔、掩”,則弱化了表達的意味,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精妙。再如《灰椋鳥》最后一句話:“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反問句改換為肯定句,通過句式的變化品評其中的不同意味、程度輕重。
(四)在“說寫”中升華綻放
王尚文在《語感論》中,根據言語主體和言語作品的關系,將語感分為聽、讀為主的輸入型和說、寫為主的輸出型兩類。[7]俗話說“學以致用”,語感培養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能夠熟練乃至出色地運用語言文字。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發揮想象,自說自評、自寫自悟,使語感之花在學生自主實踐中升華、綻放。一是設境說寫。教師可以分配角色,讓學生表演課文中一些精彩對白,允許學生自主發揮,使學生在表演中增強語感能力。還可以出示與課文關聯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說寫,再與原文對照比較,在實踐中體會評鑒出語言文字運用的優劣。如教學《草原》時,就可以采取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把自己說寫的美景和感受與原文對照比較,加深了學生的理解,鍛煉提升了學生的語感。二是模擬說寫。《愛如茉莉》一文,通過一些平凡的動作來體現父母之間平淡無奇卻又芬芳無比的愛,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調動以往的生活經驗,像文中一樣,用一些動詞來說說自己身邊平淡而又感人的愛。由此將文本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平凡語言卻能表達出無窮的魅力。三是創新說寫。教學詩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詩歌的結構和修辭方式,調動大腦中貯存的經驗,發揮想象去說寫。學習《雨點》時,學生寫出了:風拂過枝頭,留下了一樹春色;風飄過田野,留下了滿地碩果……學習《狼和小羊》時,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接著“狼撲向小羊……”續寫出了豐富多樣、新穎別致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徐偉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J].安徽教育,2005(11)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
[3]謝忠鳳.小議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語言素養提高的途徑[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5)
[4]孫德玉、吳支奎.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2.
[5]金本能.優秀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9.
[6]吳永軍.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03(11)
[7]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2.
作者:滕麗 單位: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