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視域融合中小學語文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有效對話平臺的建立
其本質就是通過閱讀、對話、討論等,讓學生對語文課文帶著獨特的理解與情感融合起來進行學習。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視域融合”展開探討和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場景以及故事等都極易進入其中,這為教師在學生和課文之間建立對話平臺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學生打開課本后,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對課文的朗讀,首先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再通過看、聽、說等視域融合,讓學生進行入到課文當中,去體會每一個故事和內容。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學生首先通過朗讀課文,對桂林山水的美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圖片、影像等形式,讓學生用最直觀的視覺體驗來體會到桂林山水美在哪里,并讓學生將這些問題和想法表達出來,通過說來與同學和教師一起分享。又如,在學習《花的勇氣》時,教學時可以先問學生:為什么花會有勇氣?什么花最有勇氣?再讓學生帶著這兩個疑問對課文進行學習,并從中去尋找答案。通過提問、思考、誦讀和理解,全面學習課文,與課文中的花、山水、風景展開對話和融合。
二、加強討論問答,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小苗苗與季羨林的對話是以訪問的形式展開。題目中的小苗指的是小學生苗苗,而大樹則自然是指季羨林老先生。題目的一開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這里為什么要把小學生和季羨林老先生比喻為小苗和大樹呢?”學生的答案并不一定全都相同,但這樣的問答形式在無形之中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理解能力,最終將課文意思與學生思想進行融合。對于這篇課文,學生在學習時,還可進行角色上的扮演,將其中的對話問答演示出來,此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季老先生的思想。在課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互相進行訪問,模訪課文中小苗苗的問題,對身邊的同學提問,而被問到的同學也要配合回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小記者,通過對話問答的方式來鍛煉其對話溝通的能力。同時,對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亦會得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讓他們扮演和了解一定的社會角色,利于學生的成長以及對事物有更加清晰明確的認知。運用對話問答,學生還可以輕松理解到課文中更加深層次的語文知識。在學《釣魚的啟示》時,學生也許如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樣,對爸爸的話和行為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爸爸要將魚兒放回水中?”學生的回答一開始可能只是照著課文中“爸爸”的話來回答。教師給出時間讓學生思考。這時小學生天生的想象力與對周遭生活的觀察力便能發揮出作用,不同的答案也會就此產生。這個時候,教師再讓學生運用問答的形式來進行討論,從而得出更多更加深入的答案。
三、加強師生交流,實現情感融合
除了上面所說,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視域融合也不能忽視。要想達到師生之間的視域融合,溝通為第一要素。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接受為學生唯一獲取語文知識的途徑,而視域結合下的語文教學絕不屬于此種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和對話,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師與課文之間的視域融合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知識傳播。此種教學方式,為示范式教學,而非接受式教學。例如學習《懷念母親》時,大多數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到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以“母親”為題,進行表述和討論,幫助其先建立一個滿滿的感受母親的情感,而后再通過提問等方式,加深這種情感。這時,當教師問學生想不想念媽媽時,學生們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此時再來進行對課文的教學,可使學生充分投入到文中所講述的那種與自己母親之間,與祖國母親之間的深厚情感。
四、結語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對培養閱讀和溝通能力至關重要。而視域融合本身就是一種多方面、多對象的對話,對話即為視域整合。良好的對話平臺和有效的討論交流,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視域融合的直觀體現。除了溝通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煉。
作者:李湘富 單位:四川省巴中師范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