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課外閱讀作為積累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不但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開發邏輯思維,還能幫助其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本文將主要圍繞課外閱讀的作用展開分析,并探究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身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對閱讀教學予以高度重視,要在帶領學生進行有效閱讀的基礎上,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學和課外閱讀息息相關,廣泛閱讀課外書籍,不僅能開拓學生視野,而且還能開發其思維模式,擴大知識含量。教師只有采用正確的閱讀教學手段,才能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
一、課外閱讀的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出主體作用,才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和質量,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填鴨式教學始終是教師慣用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方法以教師核心,只是一味的想讓學生掌握大量知識,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已無法滿足其實際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課外閱讀,不僅注重學生的體驗性,而且能站在其角度思考問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制定教學方案,開闊學生知識面,提升其語文閱讀水平。
(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要想學好一門學科,首先要對其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更容易接受帶有趣味性的知識,對比枯燥乏味的知識而言接受起來就吃力。所以,必須要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對小學生而言,其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肩負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各方面能力還不夠成熟,語文綜合素養較差,而語文閱讀有一定難度,學生極易出現厭煩情緒。為解決這一問題,可課外閱讀引入其中,能有效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可通過用一些樂趣性的材料不斷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
二、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在課前預習中的運用
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之所以要求其進行課前預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事先清楚課文大意。所以,把課外閱讀運用在此環節中顯得至關重要,課前開展的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掌握和課文有關的其他知識,例如作者的個人資料和創作背景等等。例如:教師在講解《大禹治水》時,可先讓學生在課前提前了解主人公大禹是誰,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其生平遭遇了哪些經歷。通過對文章歷史背景的了解,能調動學生了解歷史的積極性,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還會主動去了解相關故事,從而完成課外預習的既定目標。另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聯想當時洪水的洶涌,聯想在古代科技水平有限的狀況下,大禹是怎樣處理洪水的。可讓家長幫助其搜尋資料進行探究,通過搜尋氣壓有關資料和了解背景知識,開闊學生閱讀視野。
(二)在課堂中的運用
經過課前預習,學生已大致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講解出文中的重點內容,還要不斷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認識。閱讀時,其經常會碰見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教師要把疑難點和側重點引進課堂之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喜歡用的一個方法就是聯系上下文完成閱讀理解,此時便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教學中針對文章進行延伸,所延伸的內容必須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易于接受。比如:教師在講解《狐假虎威》一文時,鑒于學生了解的成語典故較少,可適當延伸相關成語,延伸模式可采用講故事的模式。還可要求學生在上一環節中完成成語積累,利用課堂上的討論,把延伸出的所有成語呈現在課堂中。學生可延伸的內容較多,教師不但要擁有堅實的知識儲備,還要加強備課教案的制定,這樣才能保證閱讀延伸工作落到實處。
(三)在課后的運用
教學結束后,通過課外閱讀能讓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效提升其知識儲備量、情感體驗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做到融會貫通。此環節把知識的累積作為閱讀重點,有些學生上完課后常常感到余味無窮,還要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此時教師便可向其引薦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2]。比如:在講解完《木蘭從軍》后,很多學生表示還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古代勵志故事。基于此,教師便可為其推薦一些符合其年齡段的書籍,讓其在課后時間里能了解更多和我國傳統文化有關的故事,進而調動其閱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或者在講解完《問銀河》后,學生會向往太空生活,教師可借此機會讓其閱讀一些和太空有關的圖冊和圖書,如《星空五千年》等,讓學生一目了然的了解地球,對世界有正確認識。綜上所述,把課外閱讀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滿足素質教育發展要求,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考慮,有針對性的選用應用策略,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語文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肖菁敏.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作用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12):49-50.
[2]劉瑾.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5):128.
作者:曲海燕 單位:青島金水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