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朗讀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文章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具體包括激發朗讀興趣;營造朗讀氛圍;豐富朗讀方式;強化朗讀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朗讀能力
語文是一種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藝術。在人類所有的語言交流活動中,讀是基礎,為聽、說、寫積累表達技巧。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激發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培養學生濃厚的朗誦興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要讓學生樂讀,就得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提高朗讀能力[1]。首先,教師要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讀好每一個字音、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通過教師的指導、示范、領讀,讓學生讀準、讀好。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推行民主教學。給每一位學生展示的舞臺,讓學生有自主朗讀的機會。必要時,教師還要借助自己慷慨激昂的朗讀來喚起學生朗讀的欲望。最后,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晨讀時間,穿插進行名家、名篇、名段、名句、名言的誦讀競賽,對朗讀優秀的同學予以獎勵,強化學生的朗讀信心。
二、營造朗讀氛圍
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朗讀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創設了情境。以情境為引導,啟發學生的感知思維,讓學生由一個旁觀者變成當局者,進而借助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使學生入情、入戲,接下來再展開富有激情的朗讀活動就水到渠成了[2]。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采用音樂來營造課堂氛圍,在學生朗誦的過程中運用音樂,讓學生感受朗誦的魅力。比如,在講《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時,教師適時地插入輕音樂,營造出一種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在配樂中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通過音樂聲調的節奏轉化,形象化地展現了淺水洼里的小魚絕望、無奈、無助的表情。通過擬人化的場景,借助教師循循善誘式的引導,教師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這時,學生用悅耳的童聲,整齊劃一地展開朗讀。在《葡萄溝》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教學功能。上課伊始,當教師播放完葡萄溝的宜人景色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在教學中,教師還讓學生先給葡萄涂上顏色,再掛在涼棚上,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含義,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正是這種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迅速地把學生帶到了課堂的文本中[3]。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愉悅情緒,還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豐富朗讀方式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運用唱一唱、比一比、演一演等朗讀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豐富多樣的朗讀活動中,學生應切身實際地去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這對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在講《兩只小獅子》時,教師讓學生先找出兩只小獅子的不同,再比一比、讀一讀。有些學生會說這只獅子“刻苦”,那只獅子“懶洋洋”。只有學生體會得準確,才能朗讀得到位。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坐井觀天》一課時,先讓學生歸納青蛙和小鳥的性格特點,然后學生根據青蛙和小鳥的性格揣摩出兩個角色間的對話應用的語氣和語調,在此基礎上,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動物進行分角色朗讀。由于對角色的性格和特征有了深刻理解,不少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形”“神”統一。
四、強化朗讀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嚴把細節關。對每個生字,要求學生一定要讀準字音,不能讀破句;對于長句,教師要引導學生有節奏地去讀,要注意斷詞、斷句的同時,把握好朗讀的腔調和速度,并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借助眼觀、心想、口讀、耳聽和長時間的朗讀訓練,其思維能力就會有大幅度提升。當然,在學生大聲誦讀時,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讓學生對朗讀的音調有深刻的認知,使其找到朗讀語音的輕重之分、快慢之別,并做上記號。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反復練習,并進行展示。接著,教師還要展開同行評議,接受學生對朗讀活動的點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組員交流朗讀心得和對朗讀技巧做以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總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抓住各種契機,讓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詞匯,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劉春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3(76):45.
[3]楊曉娟.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118.
作者:張常清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紅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