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音樂教學滲透德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學科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巧設德育點,以聲傳情,以情育人,使音樂教學真正發揮凈化學生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同時,從多種角度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德育滲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在學校的藝術教育中,部分教師在音樂教學時只注重“教”,而不“導”,教師沒有合理地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德育素材。《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正確認識到音樂教學對小學生德育的重要性。教師應利用音樂課程資源,深入理解,善于發現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音樂教學中,應把音樂藝術的美與思想教育結合在一起進行,使學生在音樂的廣闊天地里,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感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牢固樹立德育意識,認真鉆研教材,以課堂為陣地,巧設德育重點。目前的小學音樂教材內容豐富、版面新穎,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可以輕松、愉快地引導學生感悟歌曲中的思想精髓和德育內涵。如歌曲《紅星歌》跳躍起伏的旋律,堅定有力的節奏,唱出了對紅星的贊美,充分表現了小主人公對革命勝利的向往與追求。在學唱前,教師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潘冬子一心想參加紅軍的故事。通過學唱歌曲教育學生雖然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還要向潘冬子那樣爭做一名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新世紀好少年。又如在《國旗,國旗真美麗》教學中,教師出示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并提問:這是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國旗。教師又問:國旗上面鑲嵌著的圖案是什么?學生回答:五顆金星。教師講解:五顆星星象征的意義———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教師緊接著再問:你們會在哪里經常看到國旗伴隨著國歌冉冉升起?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有的說在校園里每星期一的早晨都舉行升國旗、奏國歌,還有的學生說在電視里看到中國運動員獲得獎牌時,升國旗、奏國歌……課堂的氣氛不斷高漲。這時,教師引出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邊放歌曲,邊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重大節日時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學生邊聽邊看,從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等方面加深對國旗的認識,明白國旗代表著祖國的尊嚴,體會國旗的神圣,同時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愛國旗、愛祖國的種子。
二、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在音樂劇表演中滲透德育
音樂劇表演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小小音樂劇走進課堂,它不僅可以拓寬思路,打開學生的視野,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還能在表演中通過肢體語言更好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感悟,提高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如在教《小蜜蜂》時,教師讓學生扮演小蜜蜂、花兒、綠樹等角色,他們被這一嶄新的藝術形式所吸引,都想上臺展示自己。不管擔當什么角色,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在表演中,孩子們臺詞簡潔,語氣入情。雖然他們表現的不是很完美,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流露真情,在表演中感受、體驗音樂的美。在教唱《小烏鴉愛媽媽》時,教師采用音樂劇的形式讓學生表演小烏鴉是怎樣照顧生病的媽媽。孩子們利用扮演小烏鴉的角色,通過給“媽媽”蓋被子、測體溫、喂藥等表演入情入景,場面感人。扮演小烏鴉的學生說:“在表演時,我想起了自己生病時被媽媽照顧的情景。”教師及時問:“如果你的媽媽現在就站在眼前,你最想和媽媽說些什么呢?”學生含著眼淚說:“媽媽愛我才照顧我、關心我、心疼我。”我想說:“媽媽———我愛您。”還有的學生說:“等媽媽老了,我一定會照顧她。”通過表演,孩子們真正理解了媽媽的愛,多了一份孝順和體貼,懂得感恩。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劇的表演實踐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表演水平,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相互協作、和諧共處的能力。
三、巧用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各種課型中滲透德育
靈活把握時機,巧妙掌握方法,是為了更好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音樂教師不能使用說教式教學模式,使音樂與德育分離,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把德育融入到音樂游戲、音樂故事等各種課型的體驗感受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寓教于樂、寓教于理。音樂游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不僅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積極融入集體、主動探究的精神和優秀品質。教師要創設良好的音樂游戲情境,使學生在游戲中感受音樂,在角色中學習音樂。如《小青蛙找家》是一首以明快活潑的旋律作為前奏,描寫小青蛙東奔西跑尋找自己家的故事。歌詞淺顯易懂,旋律歡快流暢,塑造了小青蛙活潑可愛的形象。在音樂游戲中,學生們佩戴小青蛙的頭飾,伴隨著音樂很快投入到游戲情節中。學生們通過音樂游戲不但把迷路的小青蛙送回了家,還到小青蛙家里做客,同時希望學生們能向小青蛙那樣有戰勝困難的信心,懂得在生活中保護益蟲、保護動物。如在《蝸牛與黃鸝鳥》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單獨或合作扮演黃鸝鳥、小蝸牛、葡萄架等角色。每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角色,體現自己的價值,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在音樂課中,教師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名家傳記與音樂的創作背景等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會在學生的幼小心靈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先讓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勇敢機智、不怕犧牲,最終獻出寶貴生命的悲壯故事。要讓學生“動情”,教師用音樂故事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境,使學生“觸景生情”。在欣賞中,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生長在祖國的溫暖懷抱里學習、成長是多么快樂、幸福!愛國熱情油然而生,努力學習的欲望也得到無限延伸。學生也紛紛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全面發展,長大后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歌表演不僅能使課堂氣氛活躍,更適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音樂活動,為滿足學生們的興趣提供了精神和物質上的豐富內容。如教學《草原就是我的家》,將具有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教給學生,《我的家鄉日喀則》的舞蹈表演有藏族風味。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知道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團結是一家,也加深了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四、借助課外藝術舞臺,在活動中滲透德育
音樂的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著密切聯系,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僅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在課外藝術活動中滲透德育。可化無形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要立足校園,面向社會,積極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以表演形式為手段,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活動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鍛煉。首先,借助課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渴望展示自己,獲得教師、同學的認可。后進生也是如此,雖然成績不好,但他們也有閃光點,課外藝術活動就為他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在活動中,他們或唱或跳或演,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同學的尊重和教師的贊揚,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學生重新找到自我、認識自我,增強了自信心。其次,借助課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的養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在各種課外藝術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六一”兒童節、國慶節、教師節等節日組織學生參加文藝匯演后,都會有頒獎儀式。當獲獎學生上臺領獎時,有的學生一邊行禮,一邊用雙手接過獎狀或獎品,同時會對頒獎教師說,“謝謝老師”;而有的學生則直接領取獎狀沒有謝意。這時,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表揚有禮貌的領獎學生,希望學生要養成懂禮儀、講禮貌的好習慣。最后,教師借助課外藝術活動,還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利用形式多樣的課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主要形式。如音樂教師組織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合唱比賽,在訓練時學生知道和諧優美的聲音是通過刻苦努力換來的;在表演中學生懂得只有協調一致、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優異成績。久而久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全班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德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重視德育是每位教師的義務和責任。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充分說明了音樂教育與德育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循循善誘,加強德育滲透,啟迪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更好地接受音樂教育,使德育之花在藝術的土壤中盛開得更加美麗燦爛!
作者:孫金艷 單位: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第一中學校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鄭蕾.淺談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0,(3).
[3]張佩芳.淺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