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啟蒙階段小學英語教學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小學英語教學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生涯的開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暗示教學法的起源和內涵談起,闡釋了暗示法的基本原則并探討了其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旨在對將暗示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英語課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暗示教學法;啟蒙;小學英語教學
引言
小學英語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啟蒙階段,在學生的英語學習生涯中地位不容小覷。在小學英語學習中打下牢固的基礎,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其日后更加順利地學習英語。而暗示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的心理障礙,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一、暗示教學法的起源及內涵
暗示教學法(Suggestopedia)又稱啟發教學法,由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首創于六七十年代之交。洛扎諾夫提倡:“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結合起來。”基于整體性原理,暗示教學法認為積極的學習狀態、輕松舒適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頓祖純曾詳細闡述了暗示教學法的三大基本原則:
(一)愉快而不緊張和精神集中的心理放松原則
大量研究表明:輕松愉悅、樂觀自信的積極情緒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但在大多數學生眼中,學習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因此他們對學習畏懼且厭煩。在實際教學中,舒適的教學環境、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但精神集中。
(二)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原則
洛扎諾夫在其暗示教學法中提到:“暗示是一種經常性的交流行為,它主要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創造條件,從而開發人的機能的潛在能力”。傳統的英語教學通常更關注學生的有意識學習,沒有認識到有意識和無意識學習是密不可分的。而暗示教學法要求教師將學生視為一個理智與情感、有意識和無意識并存的整體。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則
在課堂上,老師在給予學生積極影響的同時,學生的反饋也會給教師一定的影響。所以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則要求教師與學生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
三、暗示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做好他們英語學習生涯的良好啟蒙,應將暗示教學法有效地實施到小學英語教學中。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權威性(Authority)
權威性對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權威性是指教師的權威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權威性。教師的權威性越高,教學內容越具權威,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會越認真,學習動力也會越高。簡單來說,學生對老師的信任與崇敬之情對其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關注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
稚化(Infantilization)是指教師的權威性讓學生感覺回到了熱愛學習、充滿自信的童年時期。小學生仍處于無拘無束的童年時期,所以暗示教學法中“稚化”這個步驟可以省略,這也是暗示教學法更適合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實施的原因之一。小學生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他們更易受到暗示,所以教師在課上一定要注意投入充沛的情感,即運用積極的暗示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經常給學生鼓勵,適時排除他們的消極情緒,及時鼓勵,及時肯定。
(三)有效運用環境的暗示
根據暗示教學法的雙平面理論(Doble-planedness)可知,教師不但能通過直接的教學語言向學生傳授新知,還能運用環境的暗示來間接影響學生,如適合課程的音樂,舒適的教學環境等。適當的環境暗示能夠讓學生快速地進人學習狀態并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四)運用不同的語調和節奏(IntonationandRhythm)
在課堂上運用英語進行教學時,若教師長時間使用同一個語調和節奏很容易讓學生厭倦。所以暗示教學法提倡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來變換語音語調,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的節奏,同時避免造成課程的枯燥乏味。
(五)注重音樂在英語課堂中的作用
根據教學環節的不同創設不同的音樂背景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充滿自信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對于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來說,選取的音樂應該是貼近孩子生活且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
四、結語
綜上,將暗示教學法正確有效地應用于啟蒙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暗示教學法仍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怎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正確有效地運用暗示教學法,從容面對出現在實際教學中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反思。
參考文獻:
[1]頓祖純.暗示教學法原理淺析[J].武漢: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9(2):87-90.
[2]楊麗娟.暗示教學法初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
[3]易斌.暗示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成人教育,2004(10).
[4]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3(2):122-126.
作者:南媛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