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云課堂的小學數學混合式課堂教學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與深化,其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得到更高重視。得益于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施,更多教師開始嘗試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課堂教學,目的是以這種先進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借助互聯網資源來豐富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教師亦可利用大數據來把握學生的實際狀況,以此來實現針對性教學。本篇文章就云課堂的概念、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云課堂;混合式;小學數學;教學實踐
引言:
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很多行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了其快速發展,教育行業亦不例外,一些思想先進的教師開始應用信息化技術來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線上+線下教學,其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在課堂上未完全掌握系統知識的學生,能夠依托網絡空間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從而鞏固其知識結構,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即為典型的線上+線下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
一、云課堂簡述
云課堂將數據挖掘、大數據、云計算等系列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場景進行有機結合,屬于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學習方式。在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依托其各項教學管理功能,包括課堂資源、論壇、通知、統計、測試、作業等多個功能模塊,能夠給予學生更佳的學習體驗,且能實現師生、生生實時交流、資源共享,針對學生的具體特征來進行個性化教學,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整體轉變,讓學生的學習進入云時代。云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與SPOC、MOOC等單一教學模式的缺陷,學生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根據自身的需求隨時隨地學習;全新形式的學習模式,必將較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并借助網絡空間與其他學生、教師保持高效交流。該種教學模式具備以下顯著優勢:其一,教師可對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進行全過程、有效監管,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合理安排其教學進度與教學內容,學生主體位置受到重視,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其二,增加了學生的自我思考時間,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皆能起到較大的提升作用,促進學生深層次探究學科知識;其三,教師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學情全透視,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進與完善,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二、基于云課堂的小學數學混合式課堂教學實踐
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主要包括自主學習、研討學習、鞏固學習三個階段,自主學習與鞏固學習皆在云課堂完成,研討學習可同時在云課堂、傳統課堂完成。
(一)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學習規劃
教師應用云課堂App進行學習資源,比如教學微視頻、教學課件、學習方案、學習目標等。按照制定的學習目標提出要求,協助學生規劃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據此進行自主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目標、學習任務的制定,都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切忌為所有學生設置一個共同的目標與任務,需根據學生的差異化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定,如此才可保證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長遠發展。
2.問題解決與記錄
學生借助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進行學習,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在論壇上與學生或者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咨詢相應的解題思路與方式。也可選擇按照題目的類型將其進行分類并記錄,在進行具體的思考并明確自身的疑問點之后帶入課堂進行討論交流。
3.掌握學生整體狀況
教師可定期在論壇上開展“答疑討論”“頭腦風暴”等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比如可以“軸對稱”為討論主題,讓學生去挖掘與分析生活中遇到的諸多軸對稱現象,例如一件衣服、一只蝴蝶、一個車標等,如此能夠使得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連接,且教師在此過程中依據大數據技術,去觀察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以及在云課堂中的系列操作產生的數據信息,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風格、學習能力。
4.集中解答
要求教師在云課堂或者傳統課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諸多問題,歸納分析問題背后知識點以及共性,予以集中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各個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如此能夠把握各個學生的薄弱點與強項,利于其后的針對性教學。
5.個性化學習
綜合分析云課堂學習統計模塊,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軌跡,掌握其對應的學習進度,依托結果分析圖,精準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程度,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進度調整以及對應的教學設計,在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比如在進行分數教學時,有的學生對于整數與分數的概念不清晰,有的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方式不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二)研討學習
研討學習可借助互聯網進行,亦可在傳統課堂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掃清障礙
針對學生在云課堂中遇到的諸多共性問題、普遍問題進行集中解答,比如“最小的一位數是0還是1”“為什么0也是自然數”“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是否互為逆運算”等,指出這些問題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為學生掃清數學學習障礙。且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能夠協助學生厘清思路,更好地投入小學數學的系統化學習。
2.重難點講解
小學階段,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會遇到較多的難題,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在云課堂中的學習程度與學習進度對重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如一些基本幾何圖形公式(周長公式、面積公式、體積公式)、單位換算、基本的運算順序和相關的運算法則、應用題中的基本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運算定律、數學規律探究題的解法等,如此能夠讓學生能夠再次面對數學題時按照正確的流程進行解題。
3.問題引導
教師可引出數個深層次問題,引導與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學習,對各個學生的發言合理點評。比如教師可借助互聯網搜集4個小正方形拼接成的大正方形,對學生提出問題:“拼接后正方形長與寬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依托所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探究,這利于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提升,使其能夠更加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從而更好地應對其后的相關問題。問題引導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完全投入問題探索中以實現自我提升。
4.學情總結
針對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教師需進行整體的學情總結,協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理清學習思路,對重難點進行一一突破,然后按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其布置對應的課后作業,讓其能夠在課后作業完成中對相關知識進行重復學習,以此來進行相關知識點的鞏固,這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長遠發展。
(三)鞏固學習
1.完善平臺學習內容
教師通過后臺數據收集以及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的觀察,判斷各個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以此為基礎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并根據學生的訴求來及時完善平臺內容,使得學生數學學習針對性、完善性得以提升。
2.作業完成
家長可陪同學生登錄云課堂,下載所學的資源與資料,進入對應頁面與同學、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完成布置的作業,并按照固定格式提交到作業模塊。
3.查漏補缺
教師在作業模塊對所有學生的作業進行批閱,并將批閱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必要時還可附加相關建議,讓家長與學生能夠認識到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并根據教師的批閱與建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及時趕上進度,縮小與其他學生的差距。
4.自主測試
在課后的系列學習后,可進入自主測試模塊,對學生的課后學習效果進行檢測,以此來進行學習內容的不斷調整,使其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在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讓學生感知自身課后學習中的提升程度,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后鞏固學習中。
(四)微視頻教學
因學生的數學基礎與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其面對的重難點亦有著較大的不同,因此教師可綜合學生的諸多問題,將其進行歸類,然后實施微視頻教學,以一個個微視頻來解答學生的切身問題,實現針對性教育。在微視頻教學時需把握以下幾點:其一,保持微視頻時長在5~10分鐘,微視頻制作需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最為簡單的方式闡述重難點的解決方式,讓學生能夠容易學、想去學;其二,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中的案例為基礎來進行視頻制作,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使得學生能夠依托生活經驗更加容易理解相關數學知識與技能;其三,目標性明確,一個微視頻最好只包括一則數學知識,如此便于學生針對性學習,這對提升其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有著積極的意義;其四,上傳微視頻至云課堂平臺或者微信群、QQ群、校園公眾號等,讓學生與家長能夠通過多個途徑尋找到微視頻資源。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就基于云課堂的小學數學混合式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論述與分析,強調了該種教學模式對于現階段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提升作用,要求教師能夠提升對以云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了解程度,并有效結合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與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云課堂混合教學,給予學生更佳的學習體驗,讓其能夠借助這種先進的學習方式實現自身學科知識水平與學科素養的不斷提升。
作者:林冰 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城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