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力提高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課程改革將熱點聚焦在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上,學會學習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必備素養之一,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每一節課的教學,通過有效教學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習力;小學數學
引言
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學會學習是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因此,如何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主陣地,讓學生的學習力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得到鍛煉和提升,是小學數學教師應探索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把握好個體與主體的關系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越來越注重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培養學生的學習力,設計了諸多體現學生主動“學”的活動。但是,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群體,而不能關注每一個個體,學生主體地位只是體現出“有學生”參與了學習活動,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1]。比如,某位教師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用“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的方法,得到四邊形的內角和為兩個三角形的內角之和,即180°×2=360°;之后,教師希望學生通過剛才的方法,將知識遷移,在探究五邊形的內角和時能將五邊形分成3個三角形,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為3個三角形內角之和,即180°×3=540°,以此類推,得到六邊形、七邊形……n邊形的內角和為(n-2)個三角形內角之和,即180°×(n-2)。以表面上看,該教師確實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活動,探究的方法也是學生自己遷移、自己想到的,并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但是在熱熱鬧鬧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甲是這樣做的:將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那五邊形的內角和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加上四邊形的內角和,即180°+360°=540°;這位教師看了學生甲的方法后,問其他學生:“這個方法可以嗎?”學生回答:“可以。”之后沒有對學生甲的方法再做評價,而是直接出示了表1,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所有學生都填得正確無誤。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靈活、開放自由,實則缺乏主體本質上的靈動。要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就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個體即學習主體,并不是大部分學生才是主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甲的方法雖不是教師所倡導的主流方法,但非主流方法同樣是學習主體中個體的主流方法,同樣需要教師關注。鑒于個體即主體,本環節的學習可以再開放一點:探究出四邊形的內角和表達式后,暫時不出示表1,而是以認領的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多邊形來研究其內角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學生的思維不受約束,他們不再拘泥于“將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這種思考方法,而是有更寬廣的思維空間。或者,教師在肯定了學生甲的方案后,引導全體學生思考這一方法可不可再變化,進而讓學生發現在這一方法的基礎上,還可以把其中的四邊形再分成兩個三角形,然后學生分別匯報,類推到任意的n邊形的情況,再由學生匯總概括出示表1。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表1的縱向內容,讓學生總結“將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180°×(n-2)的表達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主體和個體的關系,尊重每個個體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通過展示交流想法和意見,經歷探究過程自我生長出正確認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二、把握好鋪墊多與少的關系
有的教師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就應該在教學中給學生多一些自由,提示越少越好。實則不然,提示的多少因教學內容的不同而不同,有時需要教師提供較多的鋪墊來幫助學生找到思路,有時只需兩三句點撥,學生就能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學《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棱長為2或3厘米的正方體表面涂色后,把它切割成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其中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分別是多少,然后讓學生獨立探究切割棱長是4厘米、5厘米的正方體,得到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分別是多少,最后讓學生根據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體的位置特點,比較表2中數據的特點,發現規律,并讓學生通過切割棱長為6厘米、7厘米的正方體來驗證發現的規律,從而得到當棱長為n(n>2)時,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分別是8,(n-2)×12,(n-2)2×6。像此類探究規律的綜合實踐活動,特別是探究比較抽象的規律時,教師需要安排足夠的思維鋪墊,才能使學生慢慢地接近規律的本質,如果沒有棱長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情況時的探究和討論,學生無法得到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體的位置及數據的特點。那么,當棱長為n時,探究三種涂色小正方體的個數就是一句空話。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不以鋪墊思維出現的多少論成敗。如果學生在學習中無所適從,鋪墊思維環節過少,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束縛,缺乏造成認知沖突的機會,也就無法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因此,按照內容的難易和學生的學情,決定鋪墊思維環節的多少,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和學習力[2]。
三、把握好引導與思辨的關系
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教師要把握好引導和思辨的關系,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引導,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辨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例如,筆者在執教《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法探究時,學生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而且在前面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教學中,也應用了“轉化”的思想方法,有了這些知識經驗基礎,學生經過自己的嘗試探究,是能夠自己推導得到算法的,而這個過程又恰恰是計算教學的教育價值所在。因此,利用好、實施好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自主遷移的過程。其中,學生學會在自己的頭腦中檢索、整合、構建、加工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解決新的問題,就是自身學習力的提升。
四、結語
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不是要教師額外地付出多少,而是要把握好課堂的四十分鐘,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讓有限的時間發揮盡可能多的教學效益。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能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聚焦學生的學習“點”,抓準學習生長“點”,讓學生真正學會學數學、用數學,從而有效提升其學習力。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06):9-13.
[2]陳習松.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打造高效數學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2(35):135.
作者:趙麗蕓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