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已成為一種要求,這種要求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想的過程,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數學學習習慣、加強數學課堂的實踐教學、準備錯題本等方式,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服務。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
在新課程改革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數學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側重于思維性、邏輯性和規律性的概括,平時我們通常以數學思維習慣、數學意識和數學行為等來評價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想的過程,因此,要遵循數學學科的規律特點,要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不僅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還要通過運用和內化這些方法不斷地強化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能力不斷得到完善,最終達到自身素養的提升。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就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我有以下體會,現分享給大家。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
在數學的學習中會涉及靈感的問題,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道數學題苦思冥想也做不出來,在這個時候不如先放一放這道題,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說不定什么時候這題的答案會突然出現在你的腦海中,我把這個柳暗花明叫靈感。其實,靈感還是源于對于知識的積累,當數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有這樣的反映。這就像有人對于數學天生的敏感,他在解決問題時好像有直覺帶著他走下去,這就是數學意識的表現。當然,數學意識是可以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進行觀察,用數學知識去解釋客觀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數學。數學雖然有很多的運算,但實際上只要學生入門了,那就會學得很有意義。以10-20以內的兩位數乘法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普通的乘法算法,但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去尋找新的思路,可以先告訴學生算法技巧,然后再讓學生去實踐。以計算13×14為例,可以告訴學生計算的口訣:被乘數加乘數的尾數,尾數乘尾數。然后讓學生去計算,再與普通的運算結果進行對比,逐漸形成數感。這樣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意識。說到底數學意識還是學生對數字運算的敏銳感受力和適應性,當學生反復進行這樣的訓練后,就能夠形成科學的直覺,可以解決許多潛在的數學問題,從而將數學運算的特征掌握清楚,使學生的數學意識得到增強。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個人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小學數學的學習更是這樣,并且小學階段也正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時期,教師要抓好這關鍵的幾步。學習習慣可以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究質疑能力等方面入手進行培養。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集中精力聽課、課后反思等好習慣需要一個過程,這需要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好習慣的養成也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靠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面對眾多的學生,教師并不是說把知識教給學生就可以了,還要看學生的消化吸收程度,這就是傳統的備課過程中的備學生。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點很重要,有備無患,只有教師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才能知道這些學生的核心素養情況,才能有目的地進行改善和提高。對學生的了解是多方面的,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和興趣愛好等。有的教師認為這些內容與教學無關,而不去深入地了解。殊不知,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有會有隔膜,其實,教師的教書育人是先教學生做人,而后才是知識。因此,備學生要用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心靈的交流,教師只有融入情感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田,進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境界。在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方面來進行評價,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實現因材施教。在數學的學習中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去進行知識的探究和探索,這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也是良好習慣形成的基礎。
三、加強數學課堂的實踐教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還要應用于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重視實踐教學,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學生也才能在實踐中得到成長和鍛煉,并且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在實踐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下任務,其余的活動基本上是學生自己進行,這里面既考查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的知識、才干和能力的提高。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例如對時、分、秒時間的學習,很多學生都停留在單位換算的層次,具體到5分鐘有多長,學生沒有這個概念。為了讓學生體會時間的長短,我讓學生在操場上進行5分鐘步行、5分鐘跑步比較,使學生對時間的概念和長度的概念都有一個了解。戶外活動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所有學生都參與進去,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對于知識有了新的認識。
四、讓學生準備錯題本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要有錯題本。實際上錯題本不僅僅是讓學生記錄幾個易錯的題目,而是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對錯題本上題目的整理和分類,有利于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而數學學習中歸納總結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能力的一種體現,錯題本記錄的是錯題,更是學生的一些小毛病,這樣記錄在案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整理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學生在經歷了幾次整理的過程以后,就會養成獨立思考、歸納總結、積極創新的學習精神。
參考文獻:
[1]余慧娟.統籌推進立德樹人工作———教育部基教二司司長鄭富芝就全面深化課改答記者問[J].人民教育,2014(10).
[2]周德昌.簡明教育辭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劉菊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國泰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