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科學學生學習能力培養(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精心設疑,促進學生對問題深入探究
學貴有疑。只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增加探究動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精心設置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與驅動下,激發探究欲望。例如,在講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并且播放大自然中的風聲、雨聲。最后設置情境問題:“同學們,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通過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時,教師首先將一個雞蛋沉到盛水的杯里,向學生提出問題:“怎樣才能讓杯子里的雞蛋浮起來呢?”并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各種沉在水里的物體,讓學生探究怎樣才能讓這些物體浮出水面。這樣,學生就了解并掌握了使物體浮出水面的方法,開闊了思路,享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二、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科學教學中必須貫徹這一理念,多給學生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的機會。在自主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實現由知識灌輸者向學生學習的點撥者轉變,不能越俎代庖,剝奪學生主體活動的地位。例如,教學《我們吃什么》,在學習本節之前,教師讓學生從家里把各種食物帶到課堂,學生帶來的食物種類很多,有花生、牛奶、饅頭、大米等等。一上課教師就問:同學們帶來這么多的食品,你們觀察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我們發現食物的種類太多;有的學生說食物顏色非常多;還有學生說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很多,主要有蛋白質、鈣、鐵、碳水化合物等。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我們能利用已有的器材檢驗一下各種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嗎?各組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幾乎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材料是學生自己搜集,營養成分是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的,驗證是學生根據教材提示完成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引導與點撥,學生在親手實驗中發現規律,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三、引入游戲,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游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將游戲引入課堂,活躍課堂,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例如《物體會導電嗎》涉及到人體導電這一知識點,這時教師可以引入游戲環節,讓各個小組成員用多節小電池連接成電路,接下來用手連接線路進行實驗。可以看到線路上的小燈發亮,把手松開后觀察小燈泡是否還亮。再如,在講解磁鐵時,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整合,將教材內容設置成游戲形式,這樣課堂教學中就不必刻板地讓學生進行磁鐵的性質的理解與記憶,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生活的常識,磁鐵的性質必然得以掌握。在動手實踐中可以讓學生積極動手,“研發”磁力玩具,如磁力小汽車、磁力船只等。這樣,教學融入游戲,學生樂于接受,探究能力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培養。
四、注重實踐,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必須具備科學意識,才能按科學的思路去觀察與探究問題,進而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科學實踐活動與氛圍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可以創辦“科技手抄報”,小報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主確定與搜集,欄目由學生自主擬定。內容可以是科學家的故事,可以是科技信息,可以是技術小論文或者科學小實驗;可以在教室及校園設立科學角,開辟《你知道嗎》《智慧迷宮》《標本展覽》等科學欄目,并定期更換內容,這些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開展科學周、科學月等活動,使學生置身在廣闊的科技空間和濃厚的科技氛圍中;在學生中開展小制作、小種植、小飼養等活動,不斷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探究能力。
五、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科學自主探究能力,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動手操作,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享受自主探究帶來的成功感。同時,要開辟科學教育園地,使學生有廣闊的科學實踐的空間,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
作者:戴月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學
第二篇:小學科學學科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科趣味性,不要被課本所束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按照教材的內容、進程進行授課。往往把很多就在身邊的科學現象或自然規律套進了教材的框架中,這樣就把一些直觀易懂的問題反而變得變得抽象,概念化。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甚至說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不但不能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把學生用定式的枷鎖禁錮。我認為我們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學會引導學生對身邊的科學現象提出問題。比如,水的蒸發、雪糕會“冒煙”等就是孩子們身邊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們大膽地提問。三四年級的孩子,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提問就是學習的開始,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證明他們感興趣。利用小學科學的學科特殊性幫助學生從低年級開始養成善于提問的良好習慣,對今后的學習必然起到促進作用。
二、重視演示實驗,注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學生第一次接觸演示實驗的學科就是小學科學。小學生想要獨立完成實驗是存在很大困難的。所以,我強調的并不是學生動手能力,而是他們的觀察能力。對于演示實驗學生必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而這時我們教師應該更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不要讓學生只知道“湊熱鬧”看個大概,而不知道用心去觀察。觀察能力也是需要逐漸培養出來的。為什么教師不能抓住學生對演示實驗的好奇心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在興趣的推動下來進行觀察能力的訓練一定會事半功倍。觀察能力對將來的學習也會起到基礎性作用。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可以說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更是為我們一線教師指明了方向。無論是興趣教學以人為本,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小學學段的主要任務還是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最終表現,所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才是我們小學教師的根本目標。
作者:崔鵬 單位: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心小學校
第三篇:小學科學課學生科學素養培養
1運用觀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觀察是現代許多學科最常用的科研方法之一,如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植物新生命的開始》“觀察植物的種子”要求觀察種子的結構、準備材料用具(浸軟的菜豆或者大豆、蠶豆、花生、玉米,刀片、放大鏡、滴管、碘液等)設計觀察步驟,記錄、討論。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無論是材料的準備,實驗方案的設計(觀察記錄),還是最后的檢驗設計(討論結論),都需要學生有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品質。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觀察。最后分析歸納會有一個科學正確的結論。又如《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五年級上第一單元第4課蚯蚓與環境)可以讓學生觀察蚯蚓對土地的作用,對農作物生長的貢獻,進而思考能否培養蚯蚓來改良土壤,可以試做這樣的實驗(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可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讓學生每天觀察自己家鄉飼養場、礦山、生活垃圾對環境、空氣、飲用水源、河流的影響。特別是可以比較農家肥、化肥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品質。通過對我們生活環境的長期的觀察也培養了他們持之以恒的意志。
2用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小學科學教材中有許多知識是需要學生動手去做,去探究的,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精神。如五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一節“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雖然學生知道一些物體在水中沉浮,但是沒有認真仔細去探究物體的沉浮,不知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要搞清楚物體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首先要考慮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大小都在同時影響它們的沉浮,設計一套實施方案,最后小組討論方案的可行性,修改方案。通過實驗,學生發現體積大小一樣的不同物體重的下沉、輕的上浮。相同重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上浮,體積小的物體下沉。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從方案的設計、修改到實施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不斷修訂方案,到實驗成功。整個過程的觀察、記錄、交流無一不需要學生細致、嚴謹。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
3因地制宜開展調查、實驗,培養學生環保理念
農村小學條件有限,有的實驗是無法開展,我們需要因地制宜開展實驗,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從小愛科學,對真理不懈追求,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日益加快,我們生活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低,我們的生存受到威脅。對此,通過科學課的學習,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環保理念,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如我們每天都在買菜,都在傾倒垃圾,就自己家庭使用垃圾袋的情況展開調查,從一個家庭到一個社區,到一個集鎮一年使用消費多少垃圾袋,一個垃圾袋的分解需要三十五年以上。如六年級下冊四單元“環境和我們”,第一課“一天的垃圾”統計一家一天產生多少垃圾,推到一個學校、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一天產生多少垃圾,這樣去觀察、調查統計,學生就知道環保無處不在,環保不是一句口號,需要從我做起,需要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家里每天都在淘菜、洗衣服、做清潔需要消費大量的水,水資源越來越匱乏,需要節約用水,所以可以讓學生就“如何節約用水”展開調查,并且對水的循環利用展開實驗,寫出調查報告。我們生活的地方灰塵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不清潔,可以讓學生就上學路上,校園里的樹木花草在吸塵、凈化空氣方面進行觀察、實驗,統計出準確數據。從而給城市的綠化、環境的凈化提供科學的數據參考。
4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意識
科學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有的學生上課玩手機、聽音樂(長時間聽音樂、長時間打手機)會損傷我們的鼓膜,并且還會對大腦有影響。通過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保護我們的聽力》相關知識寫一份調查報告或者科學小論文,對那些有不良行為的同學加以勸阻。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等生活實踐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實際動手的能力。
作者:巫曉慶 單位:重慶市石柱縣下路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