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啟蒙教育小學科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觀察生活是小學科學啟蒙教育的基礎
在很多學生看來,科學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更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科。在學生初學之時,教師一定要通過對學生現實生活中各種自然現象的呈現、講解和揭秘,讓學生在感受科學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科學原來就在我們身邊,它蘊藏在生活中的各個不同層面,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以學生科學經驗的形成來看,他們在課堂學習之前了解的科學知識都是來自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孩子在潮濕的天氣下偶爾發現了蚯蚓,他們會對其外形以及其行動進行觀察,從而形成基本的科學經驗。兒童形成科學素養最為有效的方式是在現實生活中隨機感受,引導他們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及時進行感知了解。這樣的方式對于兒童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鑒于此,作為科學老師,就不能死守著一本教材,按照固有的課表和內容進行教學,而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體驗他們的生活經歷,從而引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科學,從而形成最為有效的科學體驗。例如,在姹紫嫣紅的春天,柳絮漫天飛舞,這些就會引發學生的科學思考。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及時點撥。如果這些生活中的資源與教材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則需要進一步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和順序,不拘一格地進行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
二、體悟自然是小學科學啟蒙的關鍵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課堂教學中常常看到教師給學生發放各種實驗材料。但事實上對于學生而言,最為貼切有效的實踐材料不是教師精心制作的,也不是隨教材發放的,而是源自于自然。只有源自于真實自然狀態的資源,才是學生最佳的實踐操作材料。但這些對于城市中的學生而言,卻又是非常難得的。曾有有識之士指出:自然社會才是學生學習科學,感受科學的最佳課堂。科學教學就必須鏈接學生生活中的自然社會,感受自然生活中最純粹的科學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而在科學教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出教材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是充滿好奇和善于想象的,面對大自然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世界,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善于從自然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入手,將學生的思維和關注力聚焦到自然生活之中。在學生身邊的自然現象可謂豐富多彩,從天氣諺語中感受不同的自然現象所蘊含的天氣預征,從仰望星空引導學生思索宇宙的無窮魅力,從天氣的變化中感受四季的輪回……
三、學會探究是小學啟蒙教育的保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教師已經越發感受到傳統教學理念下的教學策略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學生內在的需求,只有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上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真正契合學生內在認知規律。因此,新課程改革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而小學科學的教育教學,其核心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增長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而是要通過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習得知識的同時,能夠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整個知識獲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觀察、依托實驗、憑借推理,從而獲取相關的知識,并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邏輯推理和思維運轉,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在這里必須要指出的是,小學生剛剛接觸科學,如果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將會形成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厭倦心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認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這對于學生尊重客觀事實、提升學習效益都有一定的幫助,為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科學學科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門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于成長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對于科學的學習不僅僅在于其增加了多少的科學知識,懂得了多少的科學道理,更重要的是在讓學生懂得在感知過程中,形成科學素養,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作者:郭玉定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