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科學課中的三分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分組學習,是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根據4組學生的特點,教師的備課和授課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在學習第三單元《本地的土壤》時,教師可以讓4組學生分別到不同的地方采集土壤,并為學生準備水、草皮、水壺、廢電池、塑料袋等材料,讓4組學生對自己所采集的土壤進行觀察分析和物質分離,然后相互討論交流,進一步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組成成分。最后進行提問,土壤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什么,并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常見的破壞土壤環境的現象。通過四組的討論學習,學生最終得出:土壤是人類進行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土壤就沒有人類的社會文明,有了土壤,動植物才得以生存,人類文明才能不斷地發展。對于土壤受到破壞的現象,各組也給出很多不同的例子,如一節電池能使1平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所以電池不能隨便扔;塑料垃圾埋在土壤中,阻礙了土壤的透氣性,降低了植物根系的發育和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與儲備;人類要保護土壤,保護森林,因為森林砍伐后,植被被破壞,土壤蓄水力減小,就會導致沙塵暴的肆虐等。通過4組學生分別進行交流與討論,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土壤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及土壤和動植物、人類的關系,進而使學生認識到了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土壤環境保護的必要性、緊迫性。一個完整的課堂,需要師生、生生等各方面的合作。因此,教師在備課和授課的過程中,要注重知識建構及家庭背景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根據各小組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地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課堂導入新知識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按時預習課文內容,并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大膽地提出疑問,然后讓學生通過分組學習與討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分組學習的核三分教育模式在小學科學課中的應用李枝芳(重慶市開縣白鶴街道東華中心小學405427)心原則是:合作與討論。學生在課堂和課外分組學習時,要多進行相互的交流和討論,以便吸取更多的經驗,糾正自己錯誤的觀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如在學習第四單元第4節《物體的浮與沉》時,教師可以讓不同層次的4組學生分組學習,通過探究式的實驗來觀察水中物體(如乒乓球、海綿、鐵塊、木塊、易拉罐等物體)的上浮與下沉,進而得出物體沉浮的基本條件,以及物體懸浮和漂浮狀態的條件。在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讓不同的想法進行碰撞,相互彌補與升華,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對實驗進行仔細的觀察、提問、思考和研究之后,各組學生不約而同地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其一,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浮沉取決于它所受到的浮力(f)和重力(g)的大小。其二,物體浮沉條件:f>g時,物體上浮;f<g時,物體下沉。F=g時,物體處于懸浮或者漂浮的狀態。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聯想到浮沉理論在輪船、潛艇等高科技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更加真切地認識到浮沉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認識到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對生活水平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總之,這種三分教育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分組合作學習,主動參與實驗的過程中,相互進行觀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及時糾正知識建構中的錯誤觀點,同時也促使學生在獲得自我激勵和自我肯定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
作者:李枝芳 單位:重慶市開縣白鶴街道東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