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科學課與語文課整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設計科學課程
比如一位科學老師在講授科學課《它們都是鳥》時。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老師首先讓學生背誦語文課文《燕子》的第一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又讓學生背誦《翠鳥》第一自然段: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接下來老師的導語,引入了正題,我們學過的這兩篇課文,描寫了什么?燕子和翠鳥。那么它們都是什么?它們都是鳥。那么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鳥,引入課題。
二、語文課科學短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科學課資源
《我是什么》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課文以謎語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對于水的變化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于是,教師提前開展了一次《水和我們的生活》主題活動,設計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變來變去的水”“保護水,節約水”三個主題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了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認識水,同時教育學生深刻認識水的寶貴,了解我國水資源缺少的國情,進而讓學生們珍惜水愛護水,做節水的模范。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畫出了“水循環圖”,制作了“水循環”的幻燈片,還合作編排了“我是什么”課本劇。通過開展水和我們的生活系列活動,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同時能夠讓他們在知識上和認識上有所提高。另外,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課文,如《蝙蝠和雷達》《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小蝌蚪找媽媽》《小壁虎找尾巴》《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都可以同科學、社會整合在一起學習。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就不單單局限于課堂語文這個小環境,而是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會,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未知世界。
三、科學課和語文課能力訓練可以充分整合
如科學老師在布置學生寫科學小論文、科學觀察日記等這些內容時,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結合語文作文訓練,把作文的技巧融入到這些科學小論文和觀察日記中,讓這些枯燥的論文式寫作變得更生動、更形象。同樣,在學生作文時,也可以把學到的科學知識巧妙地作為自己寫作素材,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科學性,讓文章的內容豐富多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科學課的觀察、實驗過程作為自己文章寫作的素材,解決許多學生言之無物、無話可寫的作文現狀。綜合以上教學實踐,讓我感到,老師要明白每一科的教學都不是孤立的,不僅語文課和科學課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其他各學科的課比如語文課和音樂課、美術課、數學課、科學課、品德課等等。只要老師善于挖掘各科之間的聯系,把它們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整合,這些學科知識在課堂上相互滲透,一定會讓學生觸類旁通,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的豐富內涵。在進行學科整合時,老師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整合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找出在哪些地方和哪門學科整合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然后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適合。
作者:張永清 單位:吉林敦化秋梨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