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科學課的選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選材要有代表性
如在“沉與浮”實驗中,為了說明不同密度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同,筆者選用了兩種密度不同的肥皂,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引入到玩肥皂泡的游戲中去,而不是關注他們在水中沉浮的問題。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所以,教師在選用材料時,一定要以一個孩子的心態看:這件材料會影響到課堂中的學習嗎?又如,在執教《看不見的空氣》時,要求學生將注射器吸好空氣,并把出口堵在橡皮上,體驗“空氣可以被壓縮”。但學生描述現象時,總是認為空氣跑到橡皮里的小孔里去了,結果只得花大氣力證明沒有跑到橡皮里去,耗費了不少時間。而在上另一個班這一課時,是將針頭套在注射器上,并把針孔焊死,結果沒有一個學生講到空氣跑了,有效地避免了學生的錯誤認識,效果很好。因此,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要立足提示科學概念,體現探究材料的引導性和暗示性。
二、選材要有趣味性
在探究型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應能引發學生對材料的好奇心,進而擺弄、操作、探究這些材料。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去發現,幫助孩子們就某幾點得出一致意見,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好奇心。教師可對材料進行設計和加工,增強形式上的趣味性,學生在接觸材料時,便能興趣盎然;在都能揭示科學概念的情況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那些富有童趣的、更容易引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材料;同時在組織使用上也應該體現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還能向課外拓展和延伸。例如,筆者曾聽了兩位教師執教《磁鐵的相互作用》一課,教師A為了節省時間,課前把兩塊磁鐵放在桌面上,材料在課前就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教師把一塊磁鐵的一端接近另一塊磁鐵的一端。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應該是一個足以引起學生興趣的演示實驗,也是極富趣味性的導入。但我們看到的是部分學生被桌上的磁鐵牢牢吸引了,有的開始玩起了磁鐵,對教師的提問置之不理。接下來,對于老師的提問或學生的回答,部分學生都兩耳不聞,而當真正開始需要用兩塊磁鐵性質研究時,他們的興趣已經消失,開始打擾其他學生的活動。教師B把材料事先藏了起來,桌子上什么都沒有。教師演示:把一只小鴨放在水面上,鴨子輕輕轉動,停止后鴨頭朝北。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不難看出,在A教學中,由于材料缺乏趣味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產生了自由活動的沖動,整個教學活動很松散。在B教學中,設置了一個很有趣的情境,教學井然有序,學習熱情自始至終高漲,教學效果自然更明顯些。
三、選材要生活化
據調查發現,選擇的材料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是會分散學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可能會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三是這些材料學生不易找到,那么大量的準備實踐材料的工作需要老師去完成,將成為一種額外的負擔。因此,材料的選擇應從常見的材料入手,引發學生探究科學的內涵,同時也給學生一種啟示:科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熟悉的事物中,只要認真觀察和思考。如“種子的萌發”實驗中,要用到的材料有:杯子、蠶豆、玉米種、布、線、盤子,這些材料每個農村學生家里都有。《健康與飲食》中所用的瘦肉、蛋白、米飯、面條、土豆、苦瓜、白菜,哪個家里沒有?實驗材料除了能在自然界里尋找外,有些材料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來代替。如酒精燈用蠟燭代替,燒杯用質量好的玻璃瓶代替,滴管用廢棄的注射器代替,水槽用盆代替,集氣瓶用飲料瓶(玻璃類)代替……只要我們換個想法,實驗儀器照樣可以豐富多彩,一點也不比城里的學校遜色。在農村有很多蔬菜大棚、養殖基地、果園林場等,這是農村特有、實用的優秀課程資源。我們把孩子帶進這些地方,請專業人員帶領他們看、講給他們聽、教他們學。
四、選材要有適應性
維果茨基把人的概念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混合思維”、“復合思維”、“前概念思維”、“概念思維”。“概念思維”一般要到青春期才能較好地發展。小學低年級一般處于“混合思維”階段;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一般處于“復合思維”階段;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一般處于“前概念思維”階段。年齡較大的兒童,甚至成人,當他們初次在一種新領域中建立概念的時候,也常常是“混合思維”。例如,為了發現電的性質,學生們喜歡擺弄電池、電線、燈泡,常問:“人是導體,為什么我們手當導線連接時,小燈泡不亮”,甚至有的學生準備用家里的生活電來驗證這一個實驗。教師應當設置恰當的情景,從做簡單易懂的實驗著手,讓他們帶著疑惑進一步探究,最終他們是有能力搞明白的。同樣是學習《浮力》,學生觀察研究物體沉浮的活動,應從觀察小紙片、鐵釘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開始。如果給小學生用液體來提供對比材料,如水、鹽水、汽油、酒精、食用油等,就沒有能力從這一些材料中獲取有關浮力的概念。總之,教師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為學生提供材料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有能力從材料中發現其意義,避免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產生困難。
五、選材要注意后續性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材料在課堂上使用起來卻不是很理想,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反而會有特獨的效果。只有使用過,才能發現材料的價值。平時上完課后,我們不妨留意一下材料的效果,如果有好材料一定要注意積累起來。如一些教研課、優質課,許多材料都是精心設計,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另外,許多材料可以反復利用,如《種子與幼苗》觀察用的各種種子,這一屆學生用完后只要收藏得好,下一屆照樣可以使用。還有前面研究活動的實驗產生的物質,可以成為新的材料,收集積累起來為下一屆學生做準備,如《種子與幼苗》鳳仙花結下的種子也可以給下個年級使用。同一材料在不同單元也可以反復利用,如《神奇的電與磁》單元中的回形針、大頭針、鐵皮還可以在《浮力》、《簡單的電路》、《有趣的磁想象》、《神奇的電磁鐵》這幾課的實驗中都可以用到。材料的積累關鍵要做個有心人,手要勤,很多東西當時收藏起來只是舉手之勞,但事后去做就費事了。只要平時注意積累,幾年下來,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材料庫了。
六、選材要注意教育性
現在,在學生自備材料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意識被淡漠、忽略了,漠視生命會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如《生物的生長》單元的觀察活動是從觀察油菜花開始的。第一課《種子與幼苗》,最重要的觀察材料就是油菜花,由整株的觀察到鎖定一朵花的細致解剖,再到對整株油菜的觀察。孩子們會從田野里拔上一大束,通過觀察、解剖,清晰地認識了油菜花的結構特點,孩子們很有興趣,知識掌握也很好。下課后,油菜花或是丟進了垃圾筐,或是擺在角落很快枯萎敗落。第二課《植物長大了》,很自然,甚至不需要老師布置,孩子們又掐來了成束的鮮花……對此,我們做了些改革,力求做到兩者兼顧:既要完成觀察任務,又能盡量避免傷害植物生命,并提高一株植物的利用率。學生自備材料時,讓他們把整株的油菜花移栽到花盆里,成活后帶到教室,上課時用來觀察,平時就讓學生照顧其生長。這樣,不僅能美化教室的環境,還能讓學生持續地觀察它的生長與變化,第一課用完后,第二課還可以接著用。科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探究大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與技能、形成良好科學習慣與態度的過程。精心選擇材料,充分運用材料,使材料成為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建立科學概念的有用之“材”,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用之“材”。
作者:董筱波 王成明 陳娟 單位:湖北省安陸市南城聯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