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求小學科學教課中老師的主導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教師的課堂指導要適時、適度
教師的指導要適時、適度,留有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觀察、質疑、猜想、探究、歸納,讓學生在已有的經驗與需要探究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系。如果小組探究前或剛開始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就忙于過細地進行指導,往往使學生產生跟隨心理,從而限制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教師的引導也變成了代替。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的另一個問題是不能很好把握“度”,有些指導過度強勢,無視學生有價值的想法,強行按照自己設計的教學步驟進行。此類教師同樣會給學生發揮想象、表達想法的機會,但是如果學生的觀點與教材指定的一致,教師則會給予鼓勵;如學生的觀點和教材有所偏差時,教師往往會有意識地忽略,不予理睬,甚至呵斥,這種指導雖然可以很順利地完成教材上的教學,但是學生智慧的火花也不經意地被教師掐滅了。另一類則是相對弱勢的指導,過分地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以課堂提出問題為例,針對不同的探究主題,學生的問題往往千奇百怪,對此教師應加強指導,要鑒別哪些、哪類問題是有價值的,適合學生層次和本次教學目標的,針對不合適的問題和疑問,教師可以在肯定學生行為的情況下,引導其再行探究。
二、引導學生動腦,發展其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的三維教學目標是通過科學探究讓學生了解與掌握科學概念,了解與運用科學方法,最終形成自己的科學能力和科學素養,我們的科學課堂還是由低水平認識活動占據著統治地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發現或認識往往是些零星、分散的科學現象,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并未深入思考這些現象的本質。
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動腦,使其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層面,發展其科學思維能力。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一般是先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再進行實驗驗證,經過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和規律,然后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其中分析、歸納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過程,也是提升科學探究有效性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與培養。課堂提問是引發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提問設計來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小學科學課堂還是個薄弱環節。通過精心地設計問題,如:你從哪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將……與……進行對照?你能夠將……圖示或概要地說出來嗎?類似這些問題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其觀察、發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判斷思維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交流討論也是發展科學思維能力的方法之一,通過交流與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使每個學有所得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和完整,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從現象到本質,把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形成對科學知識的自我建構。
總之,高效的科學課堂一定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互發揮的完美結合。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理應有目標、有計劃地參與指導,并要做到適時、適度,教師的任務不是“告訴”學生各種知識,而應該是一個建材超市的經理,為學生提供各種“建筑材料”,指引他們動腦,啟發他們思考,讓他們自己動手建造自己的“房子”,形成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
作者:薛明星 單位:江蘇贛榆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