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全科教師跨文化素養對小學生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河南省決定從2016年秋季開始著力為鄉村教學點免費定向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基于此,文章結合實際需求,在分析小學全科的內涵特征及跨文化交際素養含義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小學全科教師跨文化交際素養對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認為小學全科教師跨文化交際素養能輸入全面知識,打牢學生創新基礎;勾勒國際視野,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豐富課外活動,指導學生創新實踐。
關鍵詞:
小學全科教師;跨文化素養;小學生;創新能力
河南作為全國的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教育人口高達2919萬人。資料顯示,我省現有小學27500多所,而農村小學就高達20000多所,其中農村教學點7000多個。根據對河南省20多個縣市100多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研統計[1],農村小學普遍存在著教師學科結構失調、老齡化突出、流失嚴重、留人難等情況,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然而,在我們對“農村小學最需要的教師類型”的問卷統計中,接受調查的農村小學校長100%選擇了“全科型”教師,90%以上同時選擇了“全科型”和“一專多能型”,說明“一專多能”的全科教師在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實際中有著極大的需求。據此,河南省決定以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為載體,實施河南省免費師范生培養試點工作,著力為鄉村教學點免費定向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關于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結合河南省農村小學的教學實際情況,僅對全科教師跨文化交際素養與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聯系進行探討。
一、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特征及跨文化交際素養
教育發展的根本在于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發展源自教師。作為勞務輸出大省,2008年的調研數據就顯示:河南省農村僅14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就達254萬,數量居全國之冠[2]。對于河南20000多所農村小學、7000多個農村教學點的大部分學生來說,父母陪伴的缺失、環境的落后與閉塞使得教師的作用變得更加不可替代,教師是學生們了解世界、接觸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若要實現河南農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要保證小學教師素養的全面性。對于小學全科教師的定位,河南省給出的培養目標中提到:“能夠勝任小學多門學科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質農村小學教育全科教師。”[3]這里的“全科”并不等同于小學所有學科,全科教師是學科素養和教師專業素養高度整合的教師,是系統掌握從事小學教育各科教學所必備的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師。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變得日趨頻繁,而且這些交流與合作正在從政府走向民間,從城市走向鄉村,不斷地滲透到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這些現實情況為我們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跨文化交際素養也將成為小學全科教師必備的素養之一。具備了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小學全科教師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后,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認知與創新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自信。狹義的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廣義的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所以,任何人際之間的交際都是跨文化交際[4]。小學全科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在農村小學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夠保證教師與每位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師對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能夠持包容的態度,這使得他們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能夠正確認識和看待學生在性別、年齡、性格、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與學生平等順暢地溝通,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征。其次,它能夠帶領學生全面整體地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全科教師來說,跨文化交際素養使他們擁有全面、開放、客觀的世界觀,再加上他們學科知識背景的全面性,兩者合力保證了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探索、認識一個全面的、客觀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幫助他們在各種文化和知識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它能夠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相對閉塞的生活環境使農村孩子非常的樸實天真,相對廣闊的生活天地又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事物,在教學中不盲目迷信標準答案,面對學生的奇思妙想和獨到見解能夠給予積極的反饋和評價,從而保證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小學全科教師跨文化交際素養對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
創新是決定個人、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根本。關于“創新”或“創造性”,林崇德老師給出的定義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的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意義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力品質[5]。小學階段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最好時機。首先,小學階段是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交錯發展的時期。兒童的比較能力、掌握概念能力和推理能力都在不斷發展和提高。其次,他們想象中的有意性迅速增長,想象中的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想象更富于現實性[6]。而在小學全科教師的諸多素養中,跨文化交際素養對農村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一)輸入全面知識,打牢學生創新基礎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7]。這三層含義都包含一個共同的前提條件:在現有事物的基礎上。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保證小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而擁有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小學全科教師具備為學生輸入全面知識的能力。首先,小學全科教師擁有較為全面的學科知識背景。他們系統掌握從事小學教育各科教學所必備的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保證了他們在教學中能夠為學生輸入全面的小學學科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對事物擁有整體、全面的認識。其次,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邊緣學科,與許多學科接壤,如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等。所以,小學全科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讓他們擁有許多小學課程以外的其他學科知識,這保證了他們能夠結合知識點和話題,適時地為學生添加課本以外的文化知識。
(二)勾勒國際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8]。創新思維意味著對已有知識、理論的超越,它將創新意識的感性愿望提升到了理性的探索上,主動求異是創新思維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指出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兩個方面[9]。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要讓學生樹立辯證、批判地看待事物的意識,敢于否定,勇于求異。擁有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小學全科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從而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辯證、批判的思維習慣將通過教學活動影響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例如,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在找尋解決方案時,教師會鼓勵學生給出多樣的、不同的建議。教師的跨文化素養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高度,還能夠逐漸帶領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敏銳地觀察事物,不偏安一隅,在不斷地探索和反思中發現問題,在尋求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積極地尋求突破和創新。
(三)豐富課外活動,指導學生創新實踐
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小學全科教師要能夠設計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平臺,并指導學生的實踐過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也正是在實踐過程中,人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10]。與城市小學生放學后穿梭于各種知識和技能輔導班相比,農村小學生的課外活動就顯得非常單一,甚至是空白的。河南省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要求中提出小學全科教師要“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表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反思能力,以及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能力和開發小學生潛質的能力。”“能夠勝任小學課堂教學、指導小學生課外藝體活動和參與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全面的知識和技能為他們在小學開展課外活動提供了保證。此外,具備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小學全科教師還能夠在實踐活動中與每位學生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不同想法、困難和需求,并對每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由于受所處環境和家庭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孩子除了單純、質樸以外,性格上比較容易出現孤僻內向和消極自卑的傾向。尤其是對于那些遠離父母、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呵護的留守兒童來說,這種孤僻、自卑的性格往往使他們不積極參與活動,也不愿意與他人溝通交流。而小學全科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決定了他們能夠全面客觀地看待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并與不同的人展開交際。這保證了他們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點,與他們真誠、自然地交流和溝通。
三、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國能否實現“中國夢”,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關鍵在與能否提高全國人民的整體素質,能否培養出大批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而在優秀小學教師的諸多素養中,跨文化交際素養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的河南,我們致力于通過培養小學全科教師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素質,并著力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這不僅將解決河南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中的問題,對全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的發展也將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關于培養農村義務教育緊缺學科教師的調研報告,鄭州師范學院,2014年8月.
[2]張靜莉.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魅力中國,2011(18):215-216.
[3]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關于印發《河南省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教師〔2015〕88號[A/OL].(2015-10-27)[2017-03-28].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林崇德.教育與發展:創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59-479.
[6]皇甫全,曾文婕.小學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4.
[7]360百科:創新.[DB/OL].(2012-10-28)[2017-03-28].
[8]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4.
[9]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95.
[1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73-77.
作者:馮建瑞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