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音樂素養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了提高普通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的音樂素養,文章通過論述音樂素養的概念及特征,提出普通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策略,即構建小組合作探究型的音樂課堂;塑造教學情景,調動學生興趣;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音樂素養;普通高校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人才需求已然發生轉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成為小學教育體系的核心需求,其不僅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教學方法、過硬的心理素質,能勝任多種教學工作崗位,還要求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能引導小學生學習藝術知識,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也從側面說明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形成音樂素養成為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關鍵途徑。
一、音樂素養的概念及特征
音樂素養是指在音樂知識理論、技能中,通過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試、評估及診斷形成的一種與個人認知模式及性格發展相符的能力,被學術界認為是學習品格,根據外部環境及內部心理因素形成的學習素養。從目前教育學理論研究態勢來看,音樂素養培養方法是根據音樂教育對象學習能力及專業知識掌握情況量身定制的一套教學系統,具有系統化、個體化、特殊化等特征,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需要。通常情況下,核心素養是從學生潛能開發、文化素養培養、知識理論傳授、技能培養等方面培養學生形成的思維認知模式,學生能結合特有的思維邏輯及認知習慣從多個角度學習音樂知識及科學理論,形成符合個人發展的學習系統[1]。動能教學理論認為:當教育個體具備專業學科素養并掌握知識傳授方法時,就能引導被教育個體形成專業素養,并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簡而言之,當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形成音樂素養并掌握教學方法及技能時,能引導小學生形成音樂素養,促進小學生形成音樂實踐能力[2]。
二、普通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音樂素養培養策略
(一)構建小組合作探究型的音樂課堂
在高等教育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在小學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音樂素養,教師要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要對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綜合評估,根據評估對掌握的第一手教學材料做出分析,找到解決方法,構建立體化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認知規律采用立體化教學方法,通過打造立體化教學目標、構建立體化課堂教學模式、立體化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等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對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而言,音樂課堂教學目標是導向,是音樂知識學習的方向,缺少學習目標的指引,學生難以回歸音樂教學本質目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為主體,學科問題設置為導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知識,獨立思考。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生認知思維,以專業化音樂學科問題探究為導向,通過小組合作方法有利于學生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高效率學習音樂知識及技能[3]。
(二)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在高校小學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就要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音樂實踐訓練,注重學生音樂思維訓練,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要讓課堂教學情境立體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課堂教學由語言引入知識內容練習,增強音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師要設置課堂教學目標,目標要突出學生的個體意愿,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結合不同的教學理念,將興趣元素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高效率學習。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以教學情境作為知識信息傳遞媒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建立學生與學習目標的聯系機制,讓學生在相互聯系的教學環節中動態化學習知識。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科學合理的音樂課堂教學計劃是音樂課堂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主要方法,是全面考慮課程教學每個環節、每位學生個體,促進課堂組織架構優化的有效途徑。在課程設置上,既要設置以溝通交流為主的實踐性課程,也要設置理論課程,要以強化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為基礎進行教學。此外,在教學中要著重加強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訓練,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理解能力,有益于強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在高等教育機制改革大背景下,為了培養普通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的音樂素養,就要注重不同教學方法及理念的融合,可通過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制定科學完善教學策略、構建立體化課堂等方法強化學生的音樂認知架構,讓學生形成音樂素養,具備專業音樂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天嬌.堅持教學能力目標培養音樂教學素養:師范學校音樂專業學生能力培養之我見[J].中學時代,2012(14):196.
[2]陳璞.談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1(11):7-8.
[3]鄭文韜.新課標下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J].當代音樂,2017(17):36-37.
作者:譚云波 李飛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