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德育現狀調查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該小學是江西省一所公立小學,共有49名正式教師,其中本科學歷25人,其中有20人本科非師范專業畢業;大專學歷24人,9人為工齡20年以上的老教師,15人為語文英語數學專業畢業的年輕教師。該校有1-6年級,共24個班,其中二年級五個班,六年級三個班,剩余年級均為4個班,學生總人數為1123人。此次調查中,筆者對校長及一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的班主任進行了直接訪談,此外,還隨機對五位思想品德兼職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訪談,筆者了解了該校德育的一些基本情況。
(一)德育師資情況
該校共有59名教師,但無一名專職的德育教師,且兼任德育課程的有16個是非師范專業的教師,8個是師范專業教師。非師范專業的教師本科專業五花八門,通過自考教師資格證,參加教師編制考試進入學校教學。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基礎不牢,對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及小學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發展規律等知識技巧掌握不夠。8個師范專業教師有3個為英語專業教師,2個語文方向教師,1個美術專業教師,1個數學專業教師,1個體育專業教師。該小學是江西省山區一個偏遠小鎮,很難留住教師,了解到的2015報考市區小學的教師有15人。今年全校六個年級,24個班,平均有兩個老師分到每個班,該班所有課程即由這兩名老師負責,除了保證語文課程課時外,思想品德課程都是根據課表安排由各班語文、數學等其它科目教師兼任。
(二)德育教學內容情況
該小學德育教學主要以思想課本內容為主,教師補充升華的內容很少,無法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差。帶二年級思想品德的張老師反應,品德課上講話的學生很多,一節課用于維持紀律的時間占很多,也有學生拿出課外書看的,只要保證學生不說話這堂課就是成功的。校長評價:不把思想品德課上成玩手機課,自習課,能做到把課文念一遍的教師已經是很優秀、很負責的思想品德教師。對于這個情況,任職的某位老師態度很淡然,“農村小學不都是這樣嗎?”
(三)學校的德育方法
該小學的基本按照國家教育部的相關要求進行德育,一到三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程,四到五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選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各年級各班每周設有三節思想品德課。由于教師自身能力和學校硬件設施的限制,該小學的教學模式簡單,基本上都停留在單向訓練灌輸階段,以教師課堂說教方式為主,校會、班會、晨間活動為輔。
(四)學校的德育手段
德育手段主要依靠語言、獎賞和懲罰,以此來強化學生行為。教師通常只會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要怎么樣、不要怎么樣,極少花心思、舉出實際例子讓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情景、體驗、環境手段在該校的德育實踐中運用極少。參與的實踐活動最能讓學生產生共鳴,感同身受,內化道德知識。而該小學卻缺乏這樣的生活體驗,一個原因是學校條件有限,無經費無場所組織活動,二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學校禁止教師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所允許的開班會、年級大會也不是班主任根據學生需要開展,而是根據上級指示,完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只是陪襯。
(五)學校的德育評價機制
目前,上級對學校德育的評價只是檢查其課時設置情況和教師安排;對學校和教職工的考核標準只看考試成績;班主任是學生優劣的唯一考評人,考評內容只是考試成績,成績好的就是“三好學生”;對學生的道德評價標準還只是停留在遵守紀律層面,只要學生不出事,上面不追查,教師就不管。整個學校的評價機制依舊是最簡單、最粗暴、最有效的考試成績,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六)學校的德育實效
在這樣的環境下,該校學生存在著普遍的問題,德育實效不是令人滿意的。比如亂丟垃圾、破壞環境、打架、抄襲作業等違反紀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學生的責任意識弱,不會主動承認錯誤;不懂禮讓;學生中存在很大部分學生認知水平較高,但道德思維能力卻很薄弱。學生知行不一,人前人后不一樣,不同場合不一樣等表現較為普遍。該校學生德育現狀良好現象表現為,如學生有禮貌,尊敬師長,能按時完成作業等。該小學基本能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進行德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德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在總體上呈現積極向上,品行良好的態勢,但該校德育還存在很多不足與問題。
二、小學德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專職的德育教師隊伍
該校無一德育專職教師,教師隊伍素質不夠。這是學校德育過程存在問題、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德育課程兼職教師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德育方法技巧的缺乏,使得學校德育過程存在諸多不足,德育實效性極差。同時,部分教師不負責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認知產生了消極作用。誰“正課”課時少誰就補上,誰不是班主任,工作任務輕就安排到誰頭上。訪談的幾位教師都表示樂意教思想品德這一課程,因為思想品德課程很輕松,無需備課,教學內容可以隨意,課后無需批改作業,無需考試,更無人來聽課考查。
(二)對德育的認識有偏差
首先,在充斥功利主義色彩的社會里,教育也偏離了它的本真意義,成了一種功利主義的教育,這種追求功利的教育是德育效果差的根本原因。雖然國家一再強調小學生道德心理品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學校、家長,學生看到的都是成績,是排名,思想品德遠沒有考試成績來得重要。德育地位下降是造成學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其次,學校雖然對德育很重視不夠,但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德育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沒有真正落實在行動中。校領導開會給在校教師強調的也都是考試成績,動員班主任任課教師抓緊考試課程教學,爭取考出好名次。班級的學生道德水平如何,在不影響班級課堂秩序,評優評先的前提下,大部分領導及班主任教師是很少過問,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后,教師對德育認識不足,執行力度不夠。在該校調查中發現,該校部分教師對德育認識不足,認為德育只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師的責任,自己只要上好課就行,對前來告狀的學生不過問便讓學生去報告班主任。接受訪談教師在問及德育的重要性時都承認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都是上成了講故事課,自習課,臨近期中期末考便會安排上語文課或者數學課。
三、提高小學德育效果的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教師素質,建設德育隊伍
首先,學校應把好教師招聘這一關,多方面考察應聘者的道德水平、知識水平等,為學校聘進高素養的教師;盡可能的為學校招聘優秀的專職思想品德教師,逐步建立德育隊伍。其次,應盡可能給教師創造培訓、學習的機會,包括培訓德育技巧技能,心理咨詢技能,系統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德育學知識,并定期考核。再者,教師應應建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自覺的提高自身水平,跟上時展的腳步。最后,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做的如何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故教師應嚴格克己,不能忽視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二)正確認識德育作為教育目標的重要地位
首先,學校應轉變德育工作的觀念,擺正德育作為教育目的的地位。所有領導、教師不僅有教書的職責更有育人的責任,學校道德教育要取得更令人滿意的效果,不僅僅要靠班主任和品德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每個教師都有傳播正能量,幫學生解決道德困惑,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的職責。這就要求學校在對班主任進行能力培訓的同時,也應增強學科教師的德育教育意識和自覺性。其次,學校還應改變重智輕德的思想。成才先成人,德育應作為學校的首要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學校德育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奠定基礎。
(三)充實德育內容
學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認知水平教授的學生能吸收的道德知識,避免德育目標過高而導致學生難以企及。德育內容應結合教材,緊密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反映時代要求,緊跟時展。教師不僅要重視私德的教育,也不能忽視社會公德的教育,不僅要應教會學生做好人,也要教會學生做好公民。
(四)創新德育方法
德育過程必須改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開發推行多樣化的德育模式,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德育課堂實效。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某一道德問題或現象展開小組討論或辯論。再如鼓勵學生上臺講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做過的一些高尚的事情和不道德事情,其它同學提出意見,教師點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全班同學都能融入課堂,消除心中的道德疑問,提高德育實效。
(五)采用多元化的德育手段
再好的課堂教學也替代不了在實踐活動身臨其境的體會和感悟對學生的影響。學校德育效果的提高不僅是靠德育課堂的教授和獎勵、懲罰手段的強化,更應該借助情景、榜樣、體驗等手段提高德育實效。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感受生活,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首先,學校應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比如,可以組織舉辦“我是小花匠”活動。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及所種的花草生長情況來評分的,制定細則,如提供幫助的多打分,破壞同學花草的扣分等。其次,學校應和家長聯手,多組織學生參加集體戶外活動。一些合適的戶外活動能加強學生對外面世界的了解和體會,加上教師家長適時給學生解釋,補充,學生更易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團結互助的意識。同時家長之間能交流教育學生的心得和好方法。
(六)完善德育評價機制
首先要建立起學校德育督導評估體系。建立健全對學校、校長、班主任、任課教師不同德育人員的德育評估評價機制,把德育效果作為評估學校、校長的首要指標,作為評選先進學校、優秀班集體和教師評優評先,升職的重要標準。不光看文化課成績和升學率。其次,構建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機制。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讓德育評價激勵每位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的進步。評價方法可采取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記錄等,讓評價能起到提高德育實效的作用。教師可鼓勵學生參與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認識。也可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評價,更客觀的反映學生的道德狀況。
作者:鄧小琴 胡云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