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的開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立德不僅是立人的基礎,也是個人完善的必修課,更是個人融入社會、發光發熱的重要方式。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立德樹人作為黨的重要教育方針,也是各個學校在新時期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人以德立,邦以德興。”小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石,應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如此才能保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是廣大中小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牢牢貫徹的教育思想,對于農村小學來說,亦是如此。本文對農村小學德育主題活動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主題活動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教育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往往是由班主任負責,其他教師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科教學即可。這樣的德育教育理念,導致其教育范圍狹窄,缺乏針對性,也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除此之外,農村小學德育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生硬地說教為主。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對農村小學德育教育進行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將主題活動引入到德育教育中,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為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注入了嶄新的活力和生機。德育主題活動重在一個“微”字,通過開展微課堂、微課程,以滲透式、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開展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微現象,發現微問題,進行微體驗,收獲和傳遞微能量。這樣的德育主題教育活動,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他們的認知規律,是實現德育教育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培養人的重要方式。筆者基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一、心存感恩,與愛同行
農村小學生年齡較小,身體、心理尚未發育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農村小學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為其以后的健康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他們心存感恩的思想品德。因為一個人只有具備感恩意識,才能正確看待老師、父母、同學對自己的付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教會學生感恩,是提高學生社交能力,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實踐中,教師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孝敬父母、尊敬師生、感恩同學為主要內容,結合學校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其成長需求,開展主題班會、課堂教學、讀書征文、社會實踐等多種類型的德育教育主題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借助一些傳統的節日,來培養學生心存感恩的意識。如在母親節,我便在班上組織了“媽媽,我想對你說”的主題活動。學生可將自己要對母親說的話錄下來,也可以寫成信。通過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調動了他們的參與積極性。為了使學生更能感同身受,我還在班上播放了《給媽媽洗腳》的公益短片。一些學生看完之后,熱淚盈眶。此時,我又趁熱打鐵,播放了一些同學媽媽工作的場景。在這里面,包括經常跟媽媽拌嘴、不尊重老師、缺乏感恩意識的小浩的媽媽。小浩在看到媽媽工作的視頻時,一開始表現得不以為然,但看到媽媽一直在捶打自己的腰時,忍不住哭了。此時,我讓小浩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他把剛剛寫好的“希望媽媽不要嘮叨,不要管他”的信撕了,哭著說:我要孝順媽媽。這樣的主題活動,使學生對自己的媽媽有了更多的理解,觸動了他們的心靈,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關注留守兒童,傳遞溫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留守兒童成為了我國農村特有的現象之一。農村留守兒兒童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導致他們只能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撫養,缺乏父母的直接教養和照顧,導致其心理和生理都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現階段擺在各農村小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開展德育教育主題活動,通過給予留守兒童關愛,傳遞給他們溫暖和愛,可使他們可以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由教師或志愿者擔任他們的家人,給予這些孩子關愛和照顧。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主題班代會的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5個人,其中1人為留守兒童,通過其余4人給予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社交等方面的幫助,使他們成為一個共同進退的聯盟。這種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種種心理問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延伸思維
農村小學與城鎮小學相比,雖然德育教育教學資源相對來說較為匱乏,師資力量也較為薄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具有城鎮小學無法比擬的一些資源。鄉土資源就是其擁有的巨大資源之一。農村小學德育教育主題活動就可以在鄉土資源上做文章。如我校結合村中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展“清明懷祖、體悟孝道”為主題的孝德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觀村中歷史文化遺址,傾聽村民的講解,了解古跡背后的故事,唱歌曲、誦詩文等形式去體會“孝”的內涵及其深刻意義,親身接受了一次“孝文化”的洗禮。通過“學孝”,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行孝”“傳孝”行列中,讓孝德思想扎根在心中。此外,我校還開展了愛惜糧食、尋找秋天、柿子紅了、我愛小動物等主題活動,通過為學生創設自主實踐活動的平臺,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如探究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了解小兔子、金魚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等。通過讓學生親自觀察、種植和養殖動植物,提升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及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林根.新課程背景下對德育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06(Z1).
[2]楊秋霞.讓道德在活動中生成:小學德育課程活動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黑河教育,2005(06).
作者:謝漢新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信誠木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