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德育模式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國家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學校建設工作中,學校領導要以強化德育實效對策研究為目標,創新德育教育模式,促進學校德育創新發展。全校教師應切實履行好職責,共同朝著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把德育的教育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我校位于大西北黃土高原、蜿蜒流淌的葫蘆河畔的小縣城,多年來一直高舉素質教育大旗,調動全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開拓社會與家庭結合的道德教育網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
一、學校德育的主要形式
為優化小學德育的教學方式,我們學校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德育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體驗式德育
體驗式德育是將生命教育、靈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關內容通過優化組合,整合成系列性教育內容,通過模擬生活場景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明白人生的美好,同學之間的友誼,幫助人的快樂,在豐富心靈,在感悟中明白生活,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尊重他人、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
(二)人文經典誦讀
為了讓學生在經典中提升品德與修養,在課題組教師的幫助下,學校許多教師參與創作了校本經典教材,每年級一冊,每周開設一兩節經典課,每天中午安排20分鐘誦讀經典,有關藝術教師根據內容編排了經典操,組織開展各種課余經典誦讀活動,以浸潤學生的心靈,增長學生的見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學校常規德育
學校常規德育范圍是很寬泛的,在我們學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強化教育。一是通過“學生一日常規”來培養學生的校內生活品德,如衣著禮儀、環境衛生、課堂紀律、集會、就餐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注重每個教學內容都應與人的生命、靈魂相連,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學校德育的實施途徑
(一)以人為本,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為了實施“小學德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研究”課題的研究成功,學校領導一定要以人為本,構建民主和諧的愉悅校園,給教職工提供發展的空間,為教職工著想,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給予教師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建立有利于調動教師工作熱情的激勵機制,讓教師懷著快樂的心情工作與生活。同時,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者。教師在學校中的導向和楷模作用對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學生思想起著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學生產生認同而學習和效仿。為此,在教師的成長方面,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先在教師群體中營造學習氛圍,提高教師的品德修養,為學生樹立榜樣,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全心全意教書育人、關愛學生、接受監督,力求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長期以來,我們對德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德育真正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喊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依然存在;學校德育工作的考評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教師崇尚師道尊嚴,經常對學生訓斥、諷刺,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在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不夠,相互配合不夠緊密。在以往的品德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保持師道尊嚴,對學生控制很嚴,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不能有質問,課堂上沉悶,教師唱著獨角戲,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生的差異越來越大。在新課改品德課堂上,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人,要對學生的質疑與提問熱心解答。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融洽,學生就會在課堂上的思維活躍,主動參與學習與探索。教師要與學生構建融洽關系,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習情況因材施教,關心與誘導、點撥啟發相結合。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心理變化,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及對他學習的關心。學生會對這樣的教師產生同理心理,尊重老師。在新課改的深入推行下,教師要選擇適當的、合理的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慢慢建立起來,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且主動與老師交流,提高品德修養。
(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精神的反映,是學校的形象與窗口。學校文化能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與教學活力,彰顯學校的精神與氛圍。健康、向上、和諧的學校文化會潛移默化地使師生心靈凈化、人品美化、境界提升。我們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十分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并著眼于環境文化氛圍對師生的熏陶與感染作用。1.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1)利用學校圍墻和樓梯走廊等區塊建設校內走廊文化,設立環境保護專欄、防控流行病宣傳欄、學生作品展區、教師書畫展覽等。學校進門醒目的地方展現著學校的校訓、校風,還有“八榮八恥”等宣傳牌,這些隨時提醒和規范著師生的行為。(2)美化綠化凈化校園環境。通過植樹、種花、除草能使學生更主動地愛護樹林、花草和整潔的校園,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學會勞動、學會審美、學會做人,在自己動手創造的恬靜、整潔的校園環境里,感受到學校環境文化的魅力。2.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師生文化生活。(1)開展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利用傳統節目、重大歷史事件等具有教育意義的節假日,以征文、演講、朗讀、表演、國旗下講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榮辱觀等教育。以書法、繪畫、剪紙、刺繡、泥塑、布貼、手工制作、手抄報制作等為形式的師生書畫、科技作品展,使全校師生過好科技節。這些作品主要來源于我校的書法、繪畫、泥塑、手工制作社團的師生們。在這里老師們教會了學生如何堂堂正正做人。(2)開展注重實效的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我們結合實際以“文明禮儀、良好習慣”教育為主線,積極營造和諧的學校活動文化,組織學生背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習文明禮儀知識讀本,加強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宣傳,并在全校開展“改掉一個壞毛病、養成一個好習慣”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現在學校又開展了各種好習慣之星評比活動,大大強化了教育活動效果。(3)開展藝體教育活動。以社團為載體,積極開展好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現代比賽項目,又使花樣跳繩、花樣踢毽子、呼啦圈、打沙包、跳方格等傳統體育項目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每學期一次書法、繪畫、演講、朗讀、手抄報等比賽。在學生中開展體育、美術、舞蹈等興趣小組,多方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4)開展讀書活動,舉辦“書香溢滿校園,經典浸潤人生”“讀書日飄書香”“與經典同行,與書籍為友等主題活動。利用學校閱讀、主持人、金典誦讀等社團、廣播、宣傳欄、板報等多種形式在讀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
(四)構建教師與家庭相結合的教育網絡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學校、教師一定要與學生家庭構建好教育網絡。通過家訪、家長會、建立班級Q群與微信群等形式保持與學生家長及監護人的聯系。假期時學生家長或監護人來校與教師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品德修養情況,大家一起幫助孩子們找到增強道德品質的好方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培養他們對社會為國家好好讀書的責任意識,同時也要讓孩子對一些好事,鍛煉學生的品德與意志。同時,讓家長聽講有關教育孩子的道德視頻教育講座,或邀請教育學者與專家來校給學生的家長講座,減少社會中各種不良影響對學生思想的侵蝕。在周末或安排一定的時間,學校要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動,讓學生家長參與進來,形成學校、家庭相結合的學生教育網絡,增加教育力量,為矯治學生不良的思維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綜上所述,學生品德的培養,是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德,教師要在做好學生的道德培養時,與學生家庭緊密配合,增強學校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德育的社會化,這樣才能夠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模式,才能夠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養,培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我校要搞好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工作,全校師生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發展的動力,老師們對工作的投入是發展基礎,全體教師只有切實履行好職責,共同朝著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形成合力,學校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個人發展才能有更大的空間,對學生的品德培養才能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金月明.校長如何引領學校教育價值觀的轉變[J].華人時刊:校長,2014,02(Z2).
[2]張燕梅.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J].考試周刊,2012(87).
[3]李飛.學校教育價值觀之我見[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5(11).
作者:馬云霞 單位:秦安縣興國鎮王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