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德育教育情感滲透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我國文化和教育水平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育部門在加強人才培養的同時,也要注重加強對現階段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文化大國,加強對小學生的德育教學不僅彰顯了文化大國的風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在小學的德育教育中有效開展情感滲透,對于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和提升有重要作用。以此為研究背景,通過具體分析德育教育中情感滲透的重要性,并結合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的發展現狀。對于新時期如何落實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充分滲透情感提出了科學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德育教育;情感滲透;發展現狀;教學對策
小學階段是學生綜合素質養成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教育部門在教學大綱和教學體系改革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對小學德育教育的關注,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人修養,同時對于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德育教育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只有科學提高的德育教育的認識,科學開展情感滲透,才能為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小學德育教育中情感滲透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與其他科目存在很大不同,其實際內容相對復雜,涉及到對學生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諸多教育。德育教育作為新時期教學的主要部分,還在不斷探索階段,而小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普遍較低,不能充分理解德育教育的內容和其重要性,也缺乏對德育教育的學習興趣。因此,就需要教師開展有效的情感滲透,進一步拉近師生的關系和距離,有效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實際需求。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借助有效的情感滲透,幫助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和觀念,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健康發展和人格的養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科學的情感滲透,在小學生的初級學習階段為實現人文修養和個人素質水平的提升。其對于學生以后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現階段情感滲透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情感滲透的現狀
(一)教師和學生缺乏對德育教育科學的認識
德育教育在教育體系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并得到重視。但是,現階段很多教師和學生都缺乏對德育教育正確的認識。沒有充分明確其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對人格發展的意義,導致在實際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甚至我國部分地區還有很多小學都沒有根據教學要求開展相應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現階段我國整體的德育教育以及情感的有效滲透,還都停留在主觀認識的層面上,嚴重影響了現階段我國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和科學實施,對于新時期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科學培養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二)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滯后
根據相關數據的調查顯示,我國現階段小學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還保持著自身的教學主體地位。注重對文化學科理論知識的灌輸和應式化教育,甚至存在很多占用德育教育時間,進行課程教學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嚴重影響了現階段學生的素質教育。除此之外,教師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實際學習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保守陳舊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小學生的實際需求,也不能順應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對青少年的培養計劃。
(三)缺乏專業化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在現階段,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德育教育內容相對復雜,也沒有系統完善的教材作指導,這對德育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德育教育實施現狀來看,無論是教師的整體素質,還是其理論水平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很多教師都缺乏德育教育的經驗,無法充分了解德育教育的實質和內涵。并且很多教師都無法實現對小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有效的情感滲透,對于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與學生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階段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以及情感教育的科學實施。教師是學生人格培養以及理論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缺乏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于現階段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及人才的科學培養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四)家長對于德育教育無法提供有效的幫助
新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在保證孩子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對于孩子也給予了更多的溺愛。尤其現階段很多小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孩子更是集于所有家人的寵愛與一身,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不重視孩子的心理變化,過分的寵愛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忽視了對孩子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的應有關注。除此之外,德育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家長對于學生的教育工作中配合也不緊密,存在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漏洞,無法為小學生提供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家長和學校作為孩子重要的培養對象,如果無法實現緊密的配合,達成一致的教學認同,對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將很難開展和實施。
三、小學德育教育中情感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新時期國家和社會都在密切關注素質教育,促進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和實施。教師作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關鍵因素,要積極轉變自身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德育教育中滲透情感,進一步加強和落實德育教育工作。針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制定健全和完善的德育教育規劃,科學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定期開展對學校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測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要積極給予學生一定的人文關懷,尤其是一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更要積極利用情感給予學生應有的關注,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對于整體德育教育的開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創新教育方式,進一步增加情感滲透
所謂情感教育,就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增加學生的溝通,拉近實際的師生心理距離,及其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通過心靈上的情感交流,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要積極增加與學生的有效互動,通過自身的能力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發展途徑,明確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除此之外,教師要進一步提高整體學習氛圍,創造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環境,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氣氛。比如,帶領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關愛孤獨老人以及社會弱勢群體,完善學生的情感建設,讓學生認識和分辨美與丑,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愛心和同情心的人,學會為他人著想。同時,在一些特殊的節日如母親節、重陽節或教師節等,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滲透,引導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情感的滲透和指導,更容易幫助學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提升小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進一步優化現有的教師隊伍
在德育教育被社會各界廣泛重視的今天,學校要做到與時俱進。首先,不斷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打造一個高素質具有專業性的教師隊伍,積極為現有德育教師提供一個不斷學習和培訓交流的平臺,幫助現有教師繼續汲取科學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德育教育實踐。其次,學校也要積極引進高素質專業的教學人員,激發教師創新性的教學思維。通過有效的人才補給,為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注入新的教學活力。最后,學校也要加強對在職教學人員的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整體測評,鼓勵教師創新和提高,為21世紀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和人才的科學培養提供保證。
(四)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共鑄育人新環境
在現階段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校要積極正視家長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近一步加上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引導家長在課外積極對學生實施情感滲透,以身作則,做好德育榜樣作用,打造一個全方位的育人環境,學校可以自己建立一個與家長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例如,微信公眾服務平臺以及學校郵箱等,獲取小學生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做到學校和家長的學生信息資源共享。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都規避了學校與家長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同時對于現階段提升德育教育教學效率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幫助。學校家長作為孩子成長和學習的重要引導者,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家長和學校的高度配合下,為學生提供一個高效健全的學習環境,才能幫助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德育教育對于現階段人才培養的作用
(一)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我國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文化大國,德育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孔子時期就注重對學生道德和品格的培養,而新時期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我國悠久的育人文化內涵,又效彰顯了我國大國的氣度和人文修養。德育教育工作在當代得到了廣泛的推崇和關注,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我國整體人文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幫助。
(二)提升人才在社會上的競爭優勢
新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環境的日益復雜,我國現階段社會崗位人才競爭也日趨激烈,面對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這不斷提升自身的整體水平和綜合素質,才能在眾多的人員中脫穎而出。新時期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未來的人才需求也更加側重于人文修養和個人素質。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德育教育,可以在學生人格養成的初期,行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表現出自身的品格和素質優勢。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全文的有效論述,不僅客觀揭示了現階段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不足。同時,對于新時期,德育教育工作中情感的有效滲透也提出了科學的發展,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德育教育在我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國教學大綱改革和優化的過程中。德育教育和情感滲透提升,進一步彰顯了我國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對于新時期人才的培養,要綜合理論素質等多個方面開展教育工作。這是時展的要求,也是新時期我國教學任務改革的要求,對于我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晶晶.課堂教學中消極師生情感互動的分析與建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6).
[2]王姣姣.有效與和諧———師生互動行為的本真追求及其構建路徑[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葛儉.教學實踐中的教師情緒工作[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
[4]張秀春,何佳芮.新時期高校德育實效性的思考與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1).
作者:王成凱 單位: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東風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