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幼兒德育滲透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古人云:“養其習于童蒙。”幼兒時期形成的良好品質,是一個人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是終生養成道德品質的基礎。德育教育從幼兒抓起,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兒培養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適應時展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品德教育;良好品質;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幼兒正處在形成個性的開端時期,品德教育至關重要,是不可忽視的一節課。但很多人片面認為,早期教育就是開發智力,即是讓幼兒學讀、寫、畫、唱、跳等等,忽視了幼兒的早期品德教育。加強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幼兒良好品德的養成,為其成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空間,作為幼兒教師有責任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優良環境培養幼兒良好品質
(一)創設良好的物資環境
1.合理布置墻飾。墻飾在幼兒德育培養過程中具有最為直觀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因此,不同年齡班可根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以藝術的方式布置墻飾,并經常更換,使幼兒產生新鮮感,以產生良好的教育影響。如開展主題活動“我是個好孩子”在搜集材料布置墻飾時,把幼兒日常積極向上的瞬間拍成照片,并鼓勵幼兒通過繪畫等形式表現出來,通過老師的構思布置成墻飾,讓幼兒時刻對照,影響自己的行為;在布置“我的家”時,把幼兒的合家歡裝飾在墻上,會給幼兒一種親切感,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使他們獲得成就并體驗其中的光榮與樂趣,以增強“成果教育”。2.科學設置活動角。活動角的設置最能直接實現“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這一教育目的,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有最為直接的影響力。如小班主題教育活動“玩具大家玩”時,“玩具角”除了幼兒園提供玩具外,教師可引導幼兒自帶玩具,然后交換玩具,活動時幼兒互相介紹自己的玩具,然后再交換,這不僅在幼兒玩時學到知識,更有利于幼兒間友好相處品質的培養。讓幼兒親自管理自然角,對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熱愛勞動、尊敬師長等良好品質必將產生積極影響,這樣把環境的潛能同教師的有意識引導結合起來,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視精神環境影響
精神環境,具有物質環境無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應著力營造一種安全、溫馨、愉快的精神環境,否則,再完善的物資環境也難以發揮其作用。幼兒交往接觸范圍狹窄,大部分時間與父母、教師在一起,成人的舉止言行就成了幼兒模仿的對象。因此,成人的思想品德、對待幼兒的態度及行為對幼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成人用愛和關懷對待幼兒,就會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其感到安全,受到重視,樂于聽從成人指導,從而產生做個好孩子的傾向。相反,如果粗暴地對幼兒或關心過分,或置之不理,都會使幼兒產生情緒不安,造成性格與發展不和諧,出現攻擊性行為或過分依戀、膽怯等行為。另外,生活在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具有一種同化力,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同化力,積極創設良好的班風和園氛,熱愛幼兒,讓他們都想有表揚和獎勵的機會,使幼兒在集體中得到尊重、理解、信任,萌發其積極向上的情趣,形成適合于幼兒良好品質養成的集體氛圍。總之,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在環境創設中的主導地位,創造一種有利于幼兒良好品質培養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使環境在培養幼兒良好品質過程中發揮最佳教育效能。
二、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關系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如果我們不能以全面發展幼兒的教育目標對幼兒進行教育,當今社會優厚的物資享有和“有愛無教,無私地愛”極易導致幼兒坐享其成、揮金如土、奢侈浪費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都應貫穿思想教育為主線,充分利用不同形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活動之中,達到提高幼兒道德水準的目的,讓幼兒在實踐活動的感知中陶冶情操。如我園開展各種活動,每逢“三八”婦女節,我們讓孩子講“我的好媽媽”,引導孩子給媽媽獻上一朵花,送上一份禮物;每逢“五一節”勞動節,引導幼兒觀察教師、阿姨、炊事員的工作,帶孩子們到工廠、百貨大樓等了解工人叔叔、阿姨們勞動的意義;“國慶節”,在園內舉辦“小小畫展”,分年段組織歌唱祖國的音樂會等。繪畫、手工、娃娃家、拔蘿卜等游戲活動,把品德教育滲透到集體合作中,讓他們互相團結、互相幫助,培養他們要有一種集體主義感,在集體活動中克服獨生女的孤獨、任性、霸道、懦弱等個性。如:讓他們幾個小朋友在一張大紙上畫上藍天、白云、小鳥、草地、小河的畫面,當他們看到自己成功的作品時,不僅感到無比幸福和自豪,培養了自信心,而且增強了伙伴之間的友誼。同時在游戲中教師們還應積極利用人際關系的作用教育幼兒,如:在角色游戲中分配角色時,孩子們都想做好人、做指揮者,那些調皮的孩子也不例外,教師把問題教給孩子自己討論,形成游戲規則,在游戲中小朋友之間要互相督促,從而巧妙地運用集體的力量來教育大家,事實上,老師們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真心愛孩子,每位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都能找到“絕招”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在室外的體育等游戲活動中:如,做操、拍球、跑步等,在這些過程中,讓幼兒鍛煉身體和耐力、毅力、意志的品格,要求不同年齡段幼兒互相觀察、欣賞、學習、體驗生活,培養互相關照、互相體貼、團結友愛的行為習慣。
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
融品德教育于日常生活中,抓住每個時機,及時進行教育。有一次小蕊看見地上有塊插塑,便隨手拿起來放在玩具柜里,這一無意識的行為是教育幼兒的極好機會。我抓住這一閃光點,對其他小朋友說:“小蕊小朋友愛護玩具,看到地上的玩具就撿起來,真是個好孩子,我們給她拍拍手。”小蕊高興極了,過了一會兒,她又拿來一個皮球對我說:“陳老師,他們不完了,我把它放回玩具柜里吧。”這件事對我們班的其他小朋友影響很大,大部分幼兒懂得不亂扔玩具,也能將用玩的玩具放回原處。本來,小蕊小朋友是位膽小、內向、不善表現自己的女孩,通過這次的表揚與鼓勵,小蕊變得更加活潑、大膽了。因此,在活動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每個細節,不失良機進行啟發誘導,把幼兒的這種無意識行為轉化成好思想、好品質。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光靠教師的灌輸是不夠的,還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讓幼兒在對具體事例的分析中,懂得該怎么做,使“讓我這樣做”轉化為“我應這樣做”,從而調動內因,改變幼兒的被動地位,讓幼兒自己教育自己。有次,我剛進教室,小椅子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小朋友都在喊:“老師,走不過去。”幾個幼兒從椅子上亂跨。這是個好機會,我沒有“炸雷包”,而是因勢利導,我說:“椅子倒了怎么辦?”大家聽了,一個個都把椅子擺好,然后,對剛才的事討論:“椅子倒了好不好?為什么?”我利用這事,從他們知識經驗出發,引導他們體察不良行為造成的后果,讓他們懂得該怎么做和不該怎么做。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還應該從一點一滴小事抓起。例如,早晨來園后,向老師問“早”;脫衣服時,教育他們把衣服疊好放整齊;洗手時,不浪費水;離園時,把教室整理好。這樣既能讓幼兒懂得整潔衛生的環境靠每位小朋友來創造,又能感到勞動后的喜悅。每天我們都會遇到許多小事,只要我們從小處著手,潛移默化、不失良機地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家、園聯手共塑幼兒美好心靈
幼兒正處在形成個性的開端時期,加強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幼兒美好心靈,則是非常重要的。加強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很多,而家庭和幼兒園聯手,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共塑幼兒美好品質,則是當前幼兒教育中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尤其對那種在個性形成中家庭影響較大的幼兒,家、園聯手進行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當前,家庭早期教育已形成社會的共識,引起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這種趨勢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很多誤區,有的家長只注意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卻不注意孩子早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的家長教育不當,對孩子動手打罵,不能耐心誘導;有的家長榜樣不強,家庭環境因素對孩子早期個性形成產生不良影響。所有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容易形成幼兒品德行為的兩面性:在幼兒園是一種表現,而在家庭中又是另一種表現。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家長接送幼兒、家訪、家長座談會等機會,不斷地同家長取得聯系,及時了解和反饋幼兒的情況,同家長一起探討對幼兒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力求幼兒園教育同家庭教育同步,促進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許多事實證明:“重智輕德”會使孩子產生心理疾患或行為上的偏差,甚至步入人生歧途。因此,在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有關品德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韓夢風著.幼兒園現代化研究與實踐[J].人民教育出版社.
[2]關洪羽著.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養成教育[J].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陳彩香 單位:沙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