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優化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為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嘗試各種教學法和教學手段,試圖總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然而效果并不明顯。把項目教學法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實施完整的項目進行教學活動則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有效路徑。在高職學生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項目”的實施與管理,發掘、發揮學生的潛力,轉變學生的態度,提高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
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大學英語;高職學生
一、應用項目教學法的背景
大學英語是高校中學時最多、時間最長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幾十年,各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各種教學方法,實施了各種教學手段,已經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但就高職英語教學而言,某些教學法并不完全適用,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個主要原因是,高職學生由于生源不同,有3+2、3+4、對口招生及專科錄取等,英語錄取分數偏低,有些學生的英語成績甚至是個位數,因此某些普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高職學生,對于這些學生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增加,源自國外的項目教學法在國內的外語教學領域受到普遍關注。一些學校積極開展嘗試,將項目教學法應用到高職的大學英語課堂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即是把項目教學法應用到高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總結。通過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項目教學法,使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整體提高,從而激發學生重新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二、應用項目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只有積極、主動地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使所學的知識不斷內化,并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動地去接收知識[1]。這一理論很好地詮釋了學習者學習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關系。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學習者的現實能力水平與學習的潛能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這一區域恰恰是習得者學習的最佳程度區域[2]。在教學中,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材知識的傳授一直是課堂教學的主流方式,而傳授的知識的深淺程度、知識量的多少,衡量尺度應是學生的最佳程度區域,這是教師教的藝術和授課的意義所在[3]。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發生質的轉變,這是英語教學一直倡導的教學理念。項目教學法主張通過完整的項目實施來進行教學活動,是希望把理論與實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結合起來。實驗表明,項目教學法的應用既能充分發掘、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綜合能力普遍增強。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通過某些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探究性地學習某些專業知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有三大特性:實踐性、主動性和綜合性。實踐性是項目的主題與現實緊密相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實用,學習效果更明顯;主動性是學生學習動力的轉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長,積極主動地規劃、設計項目內容和展示形式,英語學習也就自然地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綜合性指的是項目教學法把多種學科整合后的綜合應用。利用項目進行課堂教學可以說是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接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融入項目教學法可更好地把教與學的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
三、項目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一)項目實踐過程
為了驗證項目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參加本課題的相關教師從大一新生開學伊始,對新生入學時的英語成績通過SPSS軟件進行分析,作為項目的選擇和分組的依據,并隨機抽取兩個教學平行班進行對比實驗。對兩個班分別收集多次考試的成績,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做分析報告,也通過調查問卷,從項目教學法的準備、實施、評估等方面去論證項目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在一年多的教學實驗過程中,通過幫助學生選取“項目”來創設“情景”,通過組織學生“協作學習”的方式開展研究,通過學生完成“項目”來驗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可以說,把項目教學法融入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既打破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又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精髓,實施過程中,通過解決學生預見的和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來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項目實施內容
1.項目選擇
教學內容是項目選擇時重點考慮的因素,因為并不是教材中的所有課文都適合項目教學法。項目的選取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要與書本的知識緊密結合,還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發揮空間;要重視知識的連貫性,使學生能在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同時,又能聯系并掌握新學的知識。項目內容要難度適宜,既不要因為材料難度過大,使學生喪失信心,也不要因為材料過于簡單,讓學生提不起興趣。適中的難度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有目的地查找相關資料,反復演練,完成項目小組分配的任務,解決規定的及實施過程中衍生的問題。
2.學生分組
學習效果的優劣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因此,在分組的過程中要仔細研究和認真分析。由于最初分組時只考慮到依照組員之間的關系、情感來確定可能會使得組員之間更好協調,更有主動性,就讓學生自愿、自選分組,第一輪下來,結果非常不理想,使得教師懷疑融入項目教學法是否正確。第二輪開始,教師分析和總結前一輪的經驗和效果,重新確定分組方案,以學習成績為分組的主要依據,其次再考慮學生的學習、工作能力,學生的性格、性別等,依照互補方式分組。調整后的項目小組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一改之前的學習態度和氛圍,積極、向上、主動、陽光,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3.項目示范
對大一的學生來說,示范引導是絕對必要的,如不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展示,學生將無所適從。項目確定后,教師必須親身示范,自己事先動手完成該項目。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師既可以保證對項目有個全面的了解,知道難易點所在,便于指導學生,又可以在課堂上以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向學生示范,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和了解自己項目的可操控性,找到項目切入點,知道實施該項目時的取舍之處,最需要解決的是哪些問題,關鍵步驟在哪里,等等。指導示范對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來說意義更大,讓他們在懂的基礎上有效地去模仿,逐步去思考,去領會,去實踐,去創新。
4.項目操作
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項目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學中心由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向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移,學生動手組織、實施、完成項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因此項目操作是項目教學法的主體和關鍵。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引導各組學生制定好實施計劃,齊心協力去實現計劃;挖掘學生的個體潛力,鼓勵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和主觀能動性,在項目中承擔和完成好各自的角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操作步驟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及繁、由部分到整體、從模仿到創新,溫故而知新地去完成項目。
5.項目展示
對學生來說,項目展示是項目教學法的收官之作。項目完成后,學生要自己展示成果,推銷自己的產品。項目展示不僅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學生相互學習、互相借鑒、分享和體會成功喜悅的時刻。展示過程中,教師是觀眾,對待學生所展示的成果,應該抱著欣賞的態度。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成果展示各有特色,有的學生設計水平不高,介紹時卻語言簡練,風趣幽默,彌補了設計的不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學生設計甚好,表達欠佳,不無遺憾。但不管是哪一種,教師都謹記此時的角色。恰當的做法是引導學生,鼓勵是關鍵,讓學生慢慢的進入角色,能夠完整地超常發揮地展示自己的成果。項目展示不僅檢查了學生對該項目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語言組織能力和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英語應用能力。
6.項目評估
評估總結是項目教學法集大成的環節。評估的過程既是對以前學過知識的總結,又是提出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學生的設計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在評估中要指出問題的所在及解決的方法,要總結比較各組的特點,引導他們學習別人的長處來改進和提高自己的設計,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在評估中得到提高。學生之間應先互相指導、互相討論、互相幫助來修改自己的作品,使學生樹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項目設計加以肯定和總結,說明項目涵蓋的知識內容及注意的地方。這樣,教師的評估總結過程就成為學生一個學習的過程,提高的過程,展示自己英語學習、互動和知識習得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評判的過程。課堂上的評估總結只是項目評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通過學期間的不定期考試來考察項目教學法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效果,考試形式是通過聽、說、讀、寫、譯幾個單項來測試的,而不是通過一張考卷來完成。這幾個方面的考察也正是英語應用能力的總體要求。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盧濬,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語言課堂中的教與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