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項目教學法在環境科學英語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項目教學法為依托,對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本科二年級環境工程、生態及環境科學三個專業的學生進行環境科學英語教學,包括內容的選取,項目的設置、實施、評估以及對項目教學的反饋和反思。項目教學模式能夠加強教學互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有意義的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主動地獲取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環境科學英語;項目教學法;教學改革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都因地制宜相繼開設了適合本校學生專業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1]如醫藥學英語、法律英語、建筑英語、旅游英語、機械英語、園林英語、土建英語、環境科學英語等。與通用英語相比較而言,專門用途英語跟某一學科專業內容直接相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已經成為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2]進入21世紀以來,持“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成為21世紀英語教學主流”觀點的主要還有:陳莉萍[3]、秦秀白[4]、蔡基剛[5][6]、張弛[7]、楊喜剛[8]、祁文慧[9]、劉紅蕾[10]、謝雪芹和張發勇[11]等。南京林業大學從2012年起開始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了“一校多綱”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思路,嘗試走內容驅動的教學路子,其核心是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采用內容依托式教學模式對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解決學生學習動機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高的問題,對學生實施分類指導、因材施教,使學生除學習語言本身外,還能獲得基本的專業內容知識和學術能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滿足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12]。從2015年起,南京林業大學在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試點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進一步推進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將原大學英語拓展課和選修課進行整合,在教學內容中嵌入學術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校15個學院人才培養需要和學生專業發展對英語技能的需求。[13]如何上好專門用途英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個任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鑒于此,各種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如翻轉課堂教學法[14]、互聯網+背景下的混合式學習法[15]、交際語言教學法[16]以及項目教學法等。根據CNKI數據庫文獻年度數量分布情況來看,其中項目教學法在近幾年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擬用項目教學法對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本科二年級環境工程、生態及環境科學三個專業的學生實施環境科學英語教學。
1項目設置
項目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項目的設置因課程而異,但高質量的項目需以課程內容為依據的同時,還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項目內容的選取上要難度適中,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本課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引進出版的《環境科學英語教程》,該書共12個單元,各單元專業知識內容銜接性高,技能訓練交互性強,強調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在專業和學術背景下的協調應用和全面發展。鑒于本校一學期大學英語讀寫課時只有16周32學時,筆者從中精選5個單元實施,內容涉及環境科學的概念領域、能源、土壤、資源的回收利用和生態系統。
2項目實施及評估
首先,合理分配小組。在學期伊始課程導入時進行,學生以4-6人組成的異質小組為基本單位,每組推選一位具有組織協調能力的同學為組長,以小組成員合作活動為主體,要明確在項目活動中各自的角色和任務。其次,每個單元第一次授課時引入相關專業詞匯及基本概念、聽專業講座或讀專業文章,布置項目內容,確定實施計劃和完成的時間,第二周了解項目進度、解答學生疑問并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第三周項目成果展示。項目一旦布置下去,由小組組長給每個組員分配具體任務,制定研究計劃,分工合作,如考察現場,拍照錄像,收集資料,查閱文獻,分析資料或發現問題到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制作PPT,課堂演示,討論,提問等。本文以項目三—土壤類型以及它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觀察黃豆生長情況分析土壤基本特性(排水速率、鎖水性能、肥沃程度、透氣性以及是否易于耕種)—進行具體闡釋。土壤一般分為壤土(loam)、沙土(sand)、黏土(clay)和淤泥(silt)四種類型。當然,我們平時所見的泥土都是由后三者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的,種植植物最理想的當屬壤土(由20%的黏土、40%的沙土和40%的淤泥混合而成),根據土壤特性綜合評價,壤土易于耕種、透氣性好、營養豐富、排水和鎖水性能均適中。總的來說,可以根據土壤顏色來判斷其肥沃程度:沙土(黃土高坡)貧瘠,黑土(東北黑土地)肥沃。為印證這一點,小組成員根據項目要求首先進行兩種土壤取樣(校園的不同地點)并置于兩個相同的容器里;將在溫水里浸泡2個小時左右的黃豆等份淺埋于兩種不同的土壤里;定期澆水并置于通風性好陽光普照的地方;每日觀察(持續兩周)其變化(出芽時間及出芽率,生長狀況(包括粗壯程度、長度等))、拍照、記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制作PPT;最后進行項目成果展示。本單元第三次課進行項目成果展示。兩個平行班級共20個小組,有19個組(占95%)種植的黃豆出芽,并順利觀察其兩周左右的生長情況,對比分析兩種土壤的基本特性,其中1組成員因深埋黃豆導致實驗失敗。從展示的19個項目成果來看,有6個小組(占30%)不太符合操作要求,從而影響最終的結論。分開種植生長環境不一,影響采集的數據;網購科學配置的營養土很難對比豆芽的生長情況;種植觀察時間太短(4天)因豆芽初期的營養由子葉提供而分辨不出哪種土壤里營養物更豐富;相反養殖時間太長(20天)因豆芽長到一定高度后就會停滯生長同樣難以區分兩種土壤的基本特性。最后,提問環節不可小覷。通過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的思辨和英語表達能力。總而言之,從項目展示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各小組項目準備的過程,以及團隊成員參與的情況、合作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等。評估方式既包括教師對團隊的評價,又包括團隊的自我評價和團隊間的相互評價等。值得注意的是,小組成員應揚長避短、各司其職,在綜合評介時才能獲得理想的分數,比如項目成果展示時就應該由組里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評估結果計入該小組成員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有助于將形成性評介與傳統結果性考核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效果。
3對項目教學法的反饋和反思
自南京林業大學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ESP課程已全面展開,規模之大已涉及全校15個學院。2016年春季開始,環境科學英語教學已進行4個年頭,在15、16、17級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生態和環境科學專業學生中進行了PBL教學嘗試,課程總體來說順利實施,學期結束的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的學生對開展本課程以及教學模式持積極態度,其中有趣并具有實際操作性的項目如項目一、項目三和項目五深受學生歡迎。85%以上的學生認為ESP課程內容與專業相關,能激發學習興趣;87%的學生認為ESP課程能促進英語學習;90%的學生認為ESP課程有助于本專業課程的學習;82%的學生認為ESP課程會增強未來就業競爭力。學生的廣泛好評和顯著的綜合成效是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PBL教學模式的肯定,同時幾輪教學實施下來,筆者對項目教學法在環境科學英語中的應用有如下幾點反思:第一,優選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甚至六級的學生作為授課對象。這是教授專門用途英語教師的普遍心聲,也是專門用途英語對授課對象的基本要求,但學校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夠默契,操作起來困難重重,以至于實施一輪就此擱淺了;第二,鑒于大學英語課時有限,單元基本詞匯概念等知識可以通過在線網絡課程來學習以節省寶貴的課堂時間來進行主題討論或商討項目實施的具體細節等;第三,用自編教材替代國外直接引進的教材。引進的教材單元內容繁多,有些不適合本校生物與環境學院的學生,不如根據實情,查閱文獻資料,自編六個適合本專業學生的教材單元。
4結語
將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PBL教學模式引入環境科學英語教學中,能夠加強教學互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有意義的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PBL教學模式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從被動學習的狀態進入主動發現式學習模式中,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促進知識的轉化,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能力、歸納總結與邏輯推理能力、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等。因此,PBL教學模式將會很好地滿足ESP教學中專業知識的獲取和語言應用能力提高等多方面的教學要求。
作者:王濤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