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文章在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策略,包括: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實現創新教育活動;設計問題情境教學形式,完善創新教育活動;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趣味創新教育形式。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教育
隨著新課改在初中教學中的不斷深入,教師教學形式和理念也逐漸需要提升,教師必須對其整體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進而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力,為學生的良好發展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本文對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實施創新教育進行了探究。
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作用
傳統教學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學活動也多以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為主要目的,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拿到最高的成績,但這樣的形式卻忽視了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只是將書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來記住知識,之后再讓學生通過解題來掌握知識點。雖然這樣的形式能讓學生在考試當中得到好的成績,但由于學生欠缺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因此并不能全面地將知識運用在實際中。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良好的教學形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出來,進而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提升自身的整體學習能力,進而運用豐富的知識拓寬視野,并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良好發展。
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實現創新教育活動
物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知識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所以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有效地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讓學生通過自己熟悉的問題或現象來學習物理知識,進而有效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從而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激發出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物理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通過創新性的教學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未來良好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1]。例如,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時,教師可以先在生活中找尋一些與教學相關的道具,如激光筆、水槽、小孔成像器等,也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激光筆、果凍、軟橡皮管、裝水的玻璃杯等道具。課堂上,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運用自己和學生帶來的道具進行光傳播過程的實驗,開展小組實驗活動,讓學生明確光是由直線傳播的,并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光是從哪里來的么?”之后,教師拿出一些生活當中的物品,讓學生分辨哪一個是光源。教師運用自己和學生帶來的道具來進行光傳播過程的實驗,并在實驗當中讓學生明確光是由直線傳播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情況下學習到物理知識,還能有效地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二)設計問題情境教學形式,完善創新教育活動
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部分,并且探究與創新也有緊密的關系,所以在開展創新教育時,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有效利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能力,進而讓學生在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講授“杠桿”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引用“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翹起整個地球”這句話,通過這句話來激發學生對杠桿知識學習的興趣,之后教師再不斷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如“什么是杠桿?在生活當中運用杠桿原理的物品有什么?杠桿有什么特點?”等。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進入到思考和探索當中,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掌握所學知識,提升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趣味創新教育活動
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中已經被廣泛的運用開來,它通過良好的聲音、圖片、文字和視頻播放能力,已被有效地運用在現代教學活動當中。未來有效實施創新教育,教師可以良好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提升學生整體能力[2]。例如,在講授“電流和電路”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視頻播放能力和課件播放能力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教學前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拍攝實驗內容,之后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其重要內容,并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感官刺激下加深對物理知識的記憶。
三、結語
初中物理教學是初中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為了奠定學生良好的物理基礎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教師必須根據現今教學要求及學生特點制定創新型教育形式,進而通過良好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為學生未來健康穩定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邵澤玲,侯慶偉.淺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77.
[2]劉寶旺.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信息化建設,2016(7):209.
作者:王力新 單位:銀川唐徠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