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舞蹈教學的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融合發展,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學的效果,在進行專業舞蹈技術教學之時,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策略
民族民間舞蹈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結合,能夠使舞蹈教學更加具有時代意義,能夠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本文通過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結合策略,希望能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一、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產生的土壤是基本內容
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之時,為了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教師應該注重理解舞蹈的內在文化和精神。一般的民族民間舞蹈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以物質形式直觀呈現出來的形象部分,二是以舞蹈內涵形式隱藏于舞姿之中的抽象部分。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深度教學活動之時,教師必須使整個舞蹈的內在文化精神有所體現,如果僅讓學生重復機械性的舞蹈動作,不利于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使舞蹈失去了靈魂。所以,教師要了解民族舞蹈的產生土壤,加強對其歷史文化的探究,并且有效地講述相關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應當通過查閱文獻或者實地考察的方式,努力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產生的土壤,只有走向民間,才能更加了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民間舞蹈。這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民間舞蹈教師可以深入民間舞蹈產生的地區,加強對于民族舞蹈文化真實歷史淵源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在教學時講清楚其由來。以廣西憑祥市“巫求”舞為例,它是一種古老的巫術儀式舞蹈,是“作法”時表演的歌舞,廣泛流傳于中越邊境城市——憑祥南山區一帶的壯鄉村寨。解放前,每到秋季,糧食歸倉,各村屯巫師聚集在一起,跳“巫求”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表演”最開始由一位“仙姑”彈撥著自制的樂器“叮”(天琴)哼唱起來,其他人手拿代表“天馬”的銅鏈在地上跳、滾起來,表示騎馬上天界尋找仙人,隨著各種圍繞騎馬的舞步,“仙姑”已經進入了仙人附體的狀態,非常虔誠。其舞蹈動作具有內柔外剛、造型幅度大等特點,鈴聲、琴聲、歌聲交織在一起。教師需要深挖、把握其深刻內涵,從民族民間舞蹈中提取出重要的元素,對于民間舞蹈結構進行再構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的舞蹈要與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相結合,增強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生命力,構建有效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結構體系,達到既有民族民間特色,又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目的。
二、豐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形式是關鍵環節
在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難免會因為其與現代生活方式差距過大而產生學生積極性不高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開展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相結合,首先,教師要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可以運用豐富的教學方式、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理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美感與深刻內涵的教學,讓文化意義與舞蹈動作本身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深入了解舞蹈動作的深刻內涵。其次,提高“非遺”民間舞的訓練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注重課堂教學與田野實踐的互動。增加實驗實訓課,不斷加強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力度,形成從鄉野走進課堂、由課堂走向舞臺的三級互動教學模式,以求建立起學生的文化自信,從動作的本源開始追尋身體語言背后的民族信仰,形成學生獨立的舞蹈學習體系,提高其學習的效果。
(一)完善教學資源
近年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我國也開展了很多保護與宣傳“非遺”的工作,隨著“高雅藝術進校園”“傳統文化進校園”“送戲下鄉”等形式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生、社會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師要探索課堂教學模式,改變舞蹈技能單一的訓練模式,把舞蹈動作訓練和舞蹈背后的文化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提高舞蹈專業本科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教學實踐的領域讓今日之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獲得有力的文化資源。藝術類高等院校的教師,通過將各個地區不同民族的具有典型地域特點、風格特征的舞蹈編寫成規范系統的教材,用循序漸進、由淺至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舞蹈技術,再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深刻的人文內涵講解,打動學生的心靈。
(二)豐富課程設置
受我國傳統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重點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藏、蒙、漢、維、朝等幾大民族中,忽視了對非遺舞蹈的研究和教學,導致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教學資源支撐上存在一定問題。我國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規劃,從而導致一個專業方向上的教學內容出現重復,教師對學生進行重復性教學,浪費了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此外,在利用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資源時,教師將同一套教學內容傳授給不同專業的學生,而同專業學生的教學研究方向相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在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課程設置中,大部分高校都統一設置了舞蹈教育、表演和指導課程,這在整個學習環境中具有相似性,沒有結合學校的教學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創新性課程設計,難以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學習的興趣,降低了高校的教學效率。例如,在民間舞的教學中,可在保留六大民族課程的基礎上,對桂西南“非遺”民間舞蹈素材進行加工、提煉,創編具有一定訓練性和藝術性的舞蹈組合,例如天等縣的“打榔舞”、憑祥市的“舞求”、左州的“采茶舞”等都是合適的舞蹈素材。在原有的“民間舞”課程群里增加《桂西南“非遺”民間舞》課程,使它們能在地方民族院校的課堂上呈現。
(三)拓展課外教學實踐平臺
民族民間舞蹈課作為一種技藝性與人文性共存的課程,不僅傳授技藝,更承擔著傳授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與民族傳統精神的責任。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于民間,內容和形式都保留著濃郁的民間氣息。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舞蹈具有很強的形象性,能以最直觀的形式傳達情感、給人啟迪。在“非遺”民間舞的教學中,可以把教學場所直接設置在民間,甚至直接安排到民間舞產生的活動中,既讓“非遺”的活態性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又使學生貼近、體驗各民族的實際生活,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背景。
三、引導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創新是重要保障
教育傳承是保護“非遺”民間舞的一種有效方式,傳承效果的差異性主要在于教育理念不同。要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又能達到傳承目的,我們必須要明確“非遺”民間舞教學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主要方式是對于藝人所教授的舞蹈應當不經過任何加工和創造,以原汁原味教授、原模原樣學習為宗旨,進行教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要幫助學生建立“多元”的文化觀念,使他們認識到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傳統文化的本質雖有異同,但彼此沒有優劣、高下之分,使學生建立在自身環境中審視文化的價值和特性的思維體系,建立學生心中的“文化中的舞蹈”的教育觀。對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不僅是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的必要方式之一,更是推動學校教育走向多元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專業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的有效方式。當前,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根本任務,教師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之時,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和保護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創新,從而提高傳統舞蹈的生命力。國家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旨在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需要肩負起時代的使命,繼承并創新發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真正愛上民族民間舞蹈,可以通過播放民族民間舞蹈相關紀錄片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引導其更好地進行文化創新。進行文化創新需要與目前喜聞樂見的娛樂手段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快閃的方式拍攝民族民間舞蹈視頻,還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4-5人,各小組都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為主題,拍攝快閃視頻。在兩至三周之后,教師要回收學生的作品,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統一觀看,從教師評價、其他小組評價兩方面總結學生的拍攝效果并打分,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效果。
四、將民族民間舞蹈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量的科學知識,還有許多極富審美價值的藝術精品,值得我們對此進行個體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學校主動設置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可以使廣大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意識到其重要性和價值,使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進而自覺地尊重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民間舞蹈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可以使民族民間舞蹈更具生命力。例如,可以使民族民間舞蹈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生產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工藝產品,可以開發特色杯子、杯墊、雨傘等,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引領擁有繪畫能力的學生畫下民族民間舞蹈的舞蹈動作,而后進行特色文化宣傳。還可以將舞蹈視頻上傳至短視頻平臺,創新舞蹈傳播方式,使傳統藝術更加具有生命力,提高其趣味性,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學習傳統文化。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相結合之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運用繪畫、影視甚至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對舞蹈進行融合創作,增強民族民間舞蹈在現代環境下的生命力,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效果,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有效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和“靈魂”需要我們世代傳承,我們必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各層次的教育活動中,發揮其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體現其豐富的人文教育價值。綜上所述,我們需要使民族民間舞蹈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五、總結
本文從四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融合發展提出了建議,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所教學生的特點,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及教學建議,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引導學生真正愛上民族民間舞蹈,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工作,增強現代社會下的傳統文化生命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作者:朱曉憶 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