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芭蕾基訓在少兒舞蹈教學的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芭蕾基訓是所有專業舞蹈院校必開設的課程,也是舞者完成絕大多數主流舞種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素養。本文以當下少兒舞蹈教學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探討嘗試將芭蕾基訓融入少兒舞蹈課堂中,以及探索使芭蕾基訓在少兒舞蹈課堂中運用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為推進少兒舞蹈教學的發展展開個例研究。
[關鍵詞]芭蕾基訓;少兒舞蹈教學;舞蹈表演;美育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的思想,到新中國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與德育、智育、體育并行的一項內容,說明審美教育已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近年來藝術類課程在中小學課程安排中占的比例越來越重,提高教師在教學中的專業性與趣味性就成了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少兒舞蹈教學中加入專業性較強的芭蕾基訓,同時又要保證課堂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就成為了我們現階段需要攻克的最大一道難題。
一、少兒舞蹈教學的問題
隨著家長對于孩子審美教育重視程度的加強,許多家長紛紛幫自己的孩子報名學習舞蹈課程,掀起了一股學舞熱潮。不僅包括適合低齡段兒童的幼兒中國舞、幼兒拉丁舞,更包含了需要一定舞蹈基本功作為基礎的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以及現代舞,可以說舞蹈普及化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和良好前景。然而,舞蹈教學的現狀卻難以令人滿意。
(一)一味強調趣味性導致階段性學習任務無法完成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是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向前推進學習的,那么,舞蹈課程教學也理應如此。然而大多數學校、藝術培訓機構甚至是家長,對于孩子的舞蹈學習卻一味追求趣味性,將關注點放在課堂氛圍是否活躍、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有趣、孩子是否覺得開心等上面,而忽視了每個階段學習任務的完成狀況。一個階段學習下來,孩子除了學到一些表面上的皮毛,實際并未完全掌握學習重點,本應掌握的基礎動作并未完成,因此,對于下一階段的學習就會有所影響。比如,在幼兒舞蹈啟蒙階段的第一階段未能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后背直立挺拔的坐姿、站姿體態,進入到啟蒙第二階段的橫叉、豎叉等簡單的基本功動作就無法完成。同樣的,教師也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感到吃力。然而,想要彌補前面所欠缺的、未能扎實掌握的知識要點,無論是從時間、精力還是家長所投入的金錢來看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那么,接下來只能硬著頭皮往下進行,忽略之前未完成的,繼續進入下個學習階段,每個階段都由于前一階段的遺留任務而導致總會有任務無法完成,長此以往,窟窿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孩子到后面的舞蹈學習中就會感到越來越吃力,有越來越多的局限性,很多這一階段本來可以完成的舞蹈動作卻無法完成,逐漸對舞蹈失去興趣,也就違背了一開始家長帶孩子報名學習舞蹈的初心,反而本末倒置、適得其反了。
(二)一味追逐功利性導致兒童學舞主觀能動性喪失
很多家長送孩子學習舞蹈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參加舞蹈考級,獲得舞蹈等級證書,展示孩子的素質與能力,也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和功利心。受此影響,一些教師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舍棄一些本階段應當學習掌握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未編入考級教材的動作,只教授考級內容,一遍遍重復和模仿考級教材里單一的機械性動作,力圖在考級中的完美展現,取得優異的成績。在此過程中,孩子學習舞蹈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逐漸喪失,對舞蹈的排斥心理和厭惡情緒慢慢產生。認知本能和發展潛能遭到扼殺,在兒童想象力發展最為豐富的年齡階段,舞蹈表現力和藝術創造力并未得到提升,因此也錯過了兒童藝術啟蒙的最佳時期。導致這一切后果的原因是家長們急功近利,為考級而學舞的思想。
二、芭蕾基訓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提供美育教育,培養學生高雅優美的氣質
追溯到芭蕾舞的歷史,我們發現西方芭蕾舞最早起源于歐洲宮廷,只有最高貴的貴族們才有資格學習芭蕾舞。而到了現代,許多中產階級家長們為了培養孩子優雅的氣質、改善孩子駝背含胸的姿態、提高孩子對于形體美的認知力,形成了帶孩子學習芭蕾舞的意識。那么,芭蕾基訓作為芭蕾成品舞的基礎性訓練,是所有舞者一開始學習舞蹈必須要掌握的,可以說是舞蹈的“敲門磚”。不夸張地說,芭蕾舞給予我們的是任何舞種都無法代替的形體美。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少兒剛開始學習舞蹈時最先學習也是最基礎的動作:站姿[1],其實就是按照芭蕾基訓的要求來練習怎樣站。在練習站姿的時候老師最常說的:抬頭挺胸收腹腿并攏,其實就是芭蕾基訓中站姿的基本要求———下巴抬起到稍微高于平視的高度、脖子拉長、挺胸、肩膀向下沉、肩胛骨夾進去、脊椎保持直立、腹部和臀部往里收緊、雙腿并攏,只是在芭蕾基訓中要求更為具體細致。那么,在教學中,如果學生都能夠按照這個要求練習站姿,其實也就具備了芭蕾舞高雅優美的氣質。
(二)芭蕾基訓:開、繃、直、立的意識,能夠提升動作質感
芭蕾基訓強調:“開”“繃”“直”“立”。“開”是指身體各部位向外打開,包括:肩膀、胸部、胯部、膝蓋、腳踝;“繃”是指腳部、膝關節及踝關節繃直;“直”是指舞者腿部、雙腿膝蓋以及后背的垂直;“立”是指身體的直立。以芭蕾基訓所要求的“開”“繃”“直”“立”為舞蹈肌肉訓練的基本要求貫穿所有舞種,將之融合進古典舞、現代舞、民族民間舞甚至是拉丁舞和爵士,不論是動作質感還是肌肉線條的塑造,抑或是動作的發力方式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那么在少兒舞蹈中,芭蕾基訓的練習能夠起到增強學生協調性和柔韌性的作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可用的兒童舞蹈的素材也就隨之豐富起來了。在兒童舞蹈教學中,授課老師往往會有“大材小用”的無力感,老師本身具備非常豐富多樣的舞蹈素養和素材,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無法派上用場,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完成水平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問題和局限性。以搬腿動作為例,學生在剛開始由地面搬旁腿過渡到站立搬旁腿的時候,主力腿沒辦法站八字腳位,并且上身由于沒有了地面的支撐也會受動力腿的影響而無法站直,而這兩個問題都是在地面搬腿的練習過程中沒有出現的,所以也無法通過地面搬腿的練習來解決。那么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通過直立的一些準備動作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基本功的發力方式和動作習慣這兩點著手,老師在教授站立搬旁腿之前應當先讓學生練習芭蕾一位腳位和passé[2],培養學生主力腿轉開的意識,并且要強調是從大胯根到膝蓋一直到腳腕全部轉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養成轉開的站立動作習慣,主力腿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那么上身的問題則需要通過portdebras[3]來增強腰部的力量,在手位變換的同時脊椎要盡量保持平直,并且整個軀干要注意拉長延伸。在找到上身的控制感和挺拔感后,再開始練習直立搬腿,動作的規范性就有了一定的保證,學生在進行直立搬旁腿練習時也不會那么吃力了。由此可見,芭蕾基訓開、繃、直、立的意識,不僅為很多舞蹈動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于增強肌肉力量、提升動作質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磨煉少兒的意志,培養少兒堅忍、頑強、執著的良好精神
芭蕾基訓雖然看上去優美,但是想要練習到精髓是需要時間的沉淀和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反復練習,才能體會感悟到的。因此,芭蕾基訓是很枯燥的,它所需要舞者付出的汗水遠比最終得到的成績多得多,沒有日復一日的反復練習是不可能呈現出標準動作的。甚至可以說芭蕾基訓是苛刻的,有些動作甚至精準到抬腿的高度、腳趾尖的意識、一個眼神、一根手指。但正因如此,芭蕾基訓可以磨煉人的毅力,培養少兒堅忍、頑強、執著的良好精神。因此,想要學好芭蕾不僅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更考驗學生的恒心和耐心,必須不斷堅持、反復練習,才會有所進步。經過長期磨煉后,不知不覺中也增強了少兒的毅力、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絕不輕言放棄的信念,對于少兒的人格塑造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學習和以后的個人發展都有好的影響。
三、如何將系統化的芭蕾基訓引入少兒舞蹈課堂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提升自己對于芭蕾基訓的認識
在這個魚龍混雜的舞蹈教育圈,許多舞蹈老師并非是專業學習舞蹈出身,僅僅經過短時間的速成培訓就出來教課,許多舞蹈老師的教學水平都令人擔憂。畢竟,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因此,就需要在師資的選拔和培訓上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去提高教師的專業性。比如,定期開展階段性師資培訓:每隔一段時間檢查并指導教師授課。努力縮小教師之間的水平差距,讓資深教師傳授給相對年輕的教師一些自身的經驗,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教學上的心得體會,并且可以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組討論,爭取做到因材施教,大家一起團結協作,共同探討更加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汲取經驗、總結不足并且加以改正,在實踐中檢驗自我。其次,教師應當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多涉獵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隨時關注有關舞蹈的實時動態,及時地給自己“充電”。保證授課教師可以做到與時俱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又符合時代標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整體方向感,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
(二)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將芭蕾基訓動作加入課堂教學
在少兒舞蹈的教學中,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系統化的芭蕾基訓組合,學生必然會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會對舞蹈課產生抵觸、厭煩等心理。因此,就需要授課老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備課,將系統化的芭蕾基訓組合動作拆分成一個個單一的分解動作,小到某一個關節的動作規范和發力方法,都可以單獨拎出來練習,然后將之融合進舞蹈組合里。比如教鉤繃腳組合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教學生認識并準確區分腳部和腿部的各個關節:腳趾、腳掌、腳背、腳后跟以及膝蓋,然后進行各關節的分段練習:鉤腳趾、鉤全腳、繃腳趾、繃全腳,這就將鉤繃腳這個動作拆分成了四個步驟,從第一步開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學習,并且合上音樂練習。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跟著老師反復練習,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會不停地強調動作的要點和規范,尤其是鉤全腳時腳后跟要使勁往前蹬這一要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并鞏固了基礎動作。長此以往就形成了規范的動作習慣,不僅為接下來的舞蹈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將這種科學的、高雅的、內斂的藝術特征融入到自身的氣質和姿態習慣中,從而真正達到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三)營造生動有趣的芭蕾基訓課堂教學氛圍
眾所周知,芭蕾基訓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程,想要將之融入少兒舞蹈課堂,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就是教師所面臨最大的考驗,怎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教學過程中最大的難題。首先,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需要多下功夫,課前準備是老師在教學前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課前準備得越充分,在遇到教學困難時越能從容應對,并且及時調整、活躍課堂氛圍。以教授芭蕾手位為例,教師可以帶著學生模擬白天鵝為自己梳洗翅膀的情景,把自己代入情境來學習芭蕾的各個手位,并且把每個手位都賦予一種白天鵝日常生活的動作語義。這種模擬自然情景式的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牢牢記住上課內容。通過這些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這樣既達到了教師的教學目的,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并且有益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形成學生和教師之間亦師亦友的關系。其次,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多進行一些教學互動,可以適當地將一些有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游戲活動加入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過程中,有效地保證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兒童本身具有很大的潛能發展可能性和可塑性,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課堂收獲。最后,舞蹈課堂中的道具準備也很重要,教師需要提前準備好課程所需道具,如小扇子、毛球、絲巾、手鼓等。在課堂中,道具的運用不僅是增添課程趣味性,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氛圍,更是幫助學生規范、完整地掌握知識所必不可少的。
四、結語
中國目前的少兒舞蹈教學,注重趣味性和功利性,將課堂的重點放在培養少兒舞蹈興趣和考取舞蹈等級證書上,相對忽視了舞蹈動作的規范性和少兒身體的發展性。學生在課堂中能夠體會到跳舞即時性的快樂,在拿到證明自己舞蹈水平的考級證書時感到滿足,卻很難真正有所收獲。本文主要依據兒童舞蹈的教學現狀進行研究,主張將芭蕾基訓的元素加入兒童舞蹈課程中,增強兒童舞蹈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同時也豐富了兒童舞蹈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此解決當下兒童學習舞蹈基礎不扎實、無法持續發展的問題。兒童舞蹈不應僅僅局限于中國舞的內容,在其中加入包含西方舞蹈精髓的芭蕾基訓對于拓展兒童舞蹈視野、豐富兒童舞蹈素材、提高兒童舞蹈總體水平都有幫助,也為我國舞蹈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作者:裴珈玉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