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網絡教育對聽課效率的影響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引言
網絡教育,通常是指以互聯網為依托,以現代學習理論及教育為指導,將網絡中蘊含的教育資源優勢與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進而達到傳遞數字化內容、營造良好網絡教學環境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存在很大差別,是一種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非面授教育活動,與之相近的教育方式還有數字化學習、遠程教育、網絡在線教育等。聽課效率是衡量學習者學習知識能力的重要條件。學生的聽課效率直接受授課形式的影響。
二、影響聽課效率的因素
聽課效率與教學環境、聽課方式、教師授課形式息息相關。提高聽課效率是學生有效學習、提高自身知識儲備量的最佳方式。
(一)教師因素
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網絡教育,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盡可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這對學生今后的生活與學習均有所助益。教師專業知識豐富,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多種學習方式,這對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在網絡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同時還是決定最終聽課效率的主因。教師在授課時,應盡可能運用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就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與效率。
(二)學生因素
網絡教育是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但這類學習者大部分只能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水平,因學習時間有限、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等原因,他們在接受網絡教育時往往會遇到諸多困難,如:學習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無法自主制定學習計劃等。另外,缺乏與教師的交流,所以在線聽課效率始終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三)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聽課效率,對其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在線教育概況
據調查,我國在線教育發展十分迅速,預計在2019年,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727.1億元,呈現出穩健的發展勢頭。我國在線教育的運營服務水平、技術研發能力、教學教研能力均有著很大的提高,預示著我國在線教育已進入成熟階段。預計未來幾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突破2.96億人大關,在充分滿足國民學習需求的同時,還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質量人才。在線網絡教育平臺是以互聯網為依托,大多是由騰訊、新浪、搜狐等互聯網企業開發經營的,具有快速吸引供需方進入、流量大且知名度高等優勢。還有一些在線教育企業是由多貝、學而思等教育資源充足、教研水平高、從業經驗豐富的教育企業主導經營的,但與前者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流量水平都有很大差距。通過調查可知,我國在線教育多是以中青年群體為主要用戶的,男性用戶占總人數的59.2%,16—35歲的用戶則占總人數的62.1%。
四、網絡教育與線下教學對比
(一)網絡教育的優勢
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在線教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1.突破地域、時空的限制
網絡在線教育的出現,突破了地域空間以及時間上的限制,互聯網普及之處,均能實現在網絡上學習知識的目的。
2.教學資源豐富、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線教育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達到共享教育資源的目的,全面滿足了國民碎片化的學習需求,有效擴大了開放式教育的輻射范圍。而院校也可將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與學科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將教學成果共享到教學平臺上,從多個方面來滿足國民的學習需求。
3.教學的個性化、學習的自主性
在線教育的優勢是,學習者可以自主選擇教學風格及教師,平臺上的人工智能也能充分了解每一位求學者的教學狀況,并為其推送相關的教學資源。在線教育能夠記錄每一位學習者的資料,以此為依據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這為后續開展個性化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習形式的交互化
在線網絡教育,能夠較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如:團隊合作、共享教育資源、答疑解惑等,對提升學生聽課效率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二)網絡教育的不足
1.支撐硬件的配套
網絡寬帶速度是影響在線直播的主要因素,若網速過慢,在播放教學視頻時,將會出現嚴重的停頓或者是滯后現象,這是制約網絡在線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2.教師層面
因為采用非面授的授課方式,所以教師難以把控課堂,也無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與管理,只能依靠學生的自覺性與自制力來學習知識,因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3.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仍存在種種不足,如:在授課期間,教師難以把握課堂節奏,對學生的聽課情況也不甚了解;未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在與學生的情感及互動上也相對較差,這些都是影響網絡在線教育教學效果的根本原因。
五、網絡教育對聽課效率的影響
為了能夠充分了解當前網絡在線教育對學生聽課效率的影響,筆者做了一份以調查在線直播教學現狀及學習者使用情況的問卷。此次調查問卷總共發放410份,回收有效問卷396份,被調查者女性、男性分別為191人、205人,年齡在45歲以上的有30人,36—45歲之間的共計93人,26—35歲的學習者總共有129人,16—25歲的則為118人,15歲以下的求學者數量最少,為26人。本次調查問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與代表性。
(一)在線教育用戶使用在線教育平臺的主要原因調查
由調查分析得知,47.0%的用戶使用在線教育平臺是因為能夠隨時隨地地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43.4%的用戶認為在線網絡教育平臺教學資源豐富,充分滿足了學習需求,且因為資源豐富、教學方式靈活等優勢而深受廣大學習者的喜愛與青睞。70%以上的求學者認為,在線網絡教育的發展,彌補了傳統教育上的不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公平,為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了解到,大部分使用網絡在線教育平臺的學習者,都認為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模式更易于接受,且對提高教學質量更有幫助。
(二)在線教育用戶使用直播課程的情況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83.8%的受訪者表示觀看過在線網絡教育平臺上的直播課程,認為這種直播課程的教學方式能夠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網絡在線教育當中的直播教學更具靈活性與趣味性,對增強聽課效果也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我們調查了學習者在使用在線網絡教育平臺時遇到的問題,包括:學習解答不全面、過度營銷、師資存疑等,這些均是影響我國網絡在線教育發展的主因。27.3%的用戶表示,網絡在線教育平臺上的直播課程十分實用,呈現出的教學效果也非常好;50%的學習者認為直播課程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80%以上的用戶均對直播課程教學效果持滿意態度。
(三)分析匯總
在線直播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對其個性化發展有著巨大的幫助。但由于在線教育采用的是非面授的教學模式,所以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這也是決定他們是否能夠獲得知識的關鍵因素。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線上課堂對學生聽課效率與學習質量存在下述幾方面影響,具體包括: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決定其聽課效率的有效因素;平臺是否具備豐富的教學資源,也是影響線上課堂聽課效果的因素之一;網速的快慢也會對聽課效果產生影響;在線網絡教育難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對聽課效果產生影響;師資隊伍、授課質量也是影響聽課效果的關鍵因素。
六、提高網絡教育聽課效率的途徑和有效方法
(一)不斷完善平臺的師資體系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我國網絡在線教育目前存在明顯的行業監管力度不足、師資隊伍良莠不齊等缺點。而完善的師資體系才是促進網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應給予高度重視。
(二)增加搜題、題庫等功能,建立學習社區
建立學習社區,加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力度,這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此外,網絡教育平臺還應增設定期推送、搜題、題庫等功能,為學生查找學習資源提供便利。
(三)加強網絡課程與教材研發
開發輔導教材,有助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優化網絡課程也有著正面且積極的影響。
(四)鼓勵開展小組學習
采用競爭與交流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及課程進度開展小組教學,并對其進行角色分配,根據角色來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網絡在線學習的質量。
(五)加強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網絡在線教育開發開發企業可通過建立知識結構維度來促進教育個性化發展。平臺記錄學生的學習路徑,并運用大數據智能算法將這些數據解析成結構化、模塊化以及標準化的數據,有助于教師把握課堂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優質且全面的教學服務。
七、結論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在線教育平臺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可以為學習者建立訂制學習服務,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因材施教,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隨著在線教育市場需求的增長,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師資匱乏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筆者認為,國家及教育部門應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優化市場環境,令網絡在線教育回歸教育本質,搶奪優質師資資源,為促進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綜上所述,應加快傳統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的融合速度,汲取傳統教育模式當中的優勢,二者互促互進,實現共贏。一方面,在傳統教學當中引入網絡教育新技術,不但能夠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還能加快實現教育目標的速度;另一方面,在網絡在線教育活動中補充面對面授課的過程,對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掌握課堂節奏均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這些都是在現代化背景下促進網絡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魏曉俊.國內外網絡教育平臺發展現狀分析研究[J].學理論,2012(1):144-145.
[2]陳曉霞.試論影響中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及其途徑[J].亞太教育,2015(31):25-26.
[3]朱品一.遠程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6-9.
作者:雷迅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