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藥院校通識教育的優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通識教育以國家、社會需要為理論建構的出發點,以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為目的,在中醫藥高校,只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平衡發展,并在發展中不斷融合,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當前通識教育較弱,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也比較生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加強通識教育方面的師資投入,才能促進通識教育的健康發展,進而提高中醫藥高等教育的質量。
“雙一流”政策是國家在以往教育紅利的基礎上為打破高校發展限制,為高等教育發展注入生機的一項有力舉措。這一舉措對于中醫藥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如何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培養出既有專業素養又有人文關懷的專業人才是從事中醫藥教育人士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提高大學通識教育質量是“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應有之意
“雙一流”的提出是要將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源。從新中國成立起,中央就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模仿前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為中心,使我國工科專業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大大增強,高校數量也大幅提升,到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由模仿前蘇聯模式轉向學習歐美模式,以完善大學的綜合性為中心,開展一系列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使大學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由此可見,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兩次重大改革都以國家發展為背景,以中央政府為主導,以模仿先進教育體為手段。在如何使中國高等教育再上一個新臺階的重大課題被提出時,“雙一流”建設應運而生,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雙一流”建設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對于各相關主體而言,只有進行深層次的調整才能從容克服困難,才能牢牢把握機遇,對于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通識教育理應成為各高等院校深層次調整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長期的發展,隨著國家與社會的不斷變遷,通識教育已經成為一種以能力為目的培養人們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雙一流”背景下通識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的應有之意,一方面,通識教育本身就是一流大學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一級學科建設沒有通識教育作為基礎支撐也不可能建設完成。
二、“雙一流”背景下優化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雙一流”建設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雙一流”建設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雙一流”提出打破了原有高校高低層次固化的格局,使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有機會參與到爭一流的隊伍中。“雙一流”建設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從容面對挑戰,更應該積極把握住機遇。“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理想不再是純粹科技主義者,而是在專業知識和權威之外加上謙虛、仁慈和幽默”。[1]只有協調發展專業素質與道德素質,才能培養出“雙一流”的中醫藥人才。優化通識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優化通識教育對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創新型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社會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只有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創新型中醫藥人才,才能在本領域內為社會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優化通識教育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需要。中醫藥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中醫藥的繼承與創新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醫藥與傳統文化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不可割裂的密切關系,中醫藥學的思維方式、理論構成、診療技術等方面都體現東方文化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優化通識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可以有效地拓展中醫藥院校學生的視野,提升跨學科思維能力,也可以在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挖掘中醫藥學科本身特有的深度。優化通識教育是塑造高尚師德的需要。醫學作為祛病救人的手段,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是一致的,因此,醫術被儒家稱之為“仁術”,醫乃仁術是醫生職業道德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醫學技術的整體、全面、深刻的詮釋。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崇高的人格精神,其對歷代從醫人員的職業操守與人格修養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文化“仁愛”思想的指導下,始終踐行著欲立大醫必先利大德的信條,精研醫術、濟世救人,最終成為人們敬仰的一代大師。立醫之本在于立德,醫學人特別是中醫學人,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要加強通識教育,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求給養,以德立醫,將德與技完美融合在一起,鑄就“大醫精誠”的大師的風范。
三、中醫藥院校通識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陳舊,“重專業、輕通識”現象依然存在
目前,在我國中醫藥院校教育體系中,通識教育的地位遠不如專業教育,對通識教育缺乏足夠重視,使高校更傾向于專業教育的深化,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在一些中醫藥院校沒有以正確的指導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導致意識形態教育效果弱化,即使在形式上通識教育的比重有所增加,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依然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沒有較好地融合。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偏差導致對通識教育的關注越發淡漠,進而導致通識教育在大學課程設置中所占的分量很輕,教育質量也讓人擔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中醫藥文化越發重視,在此背景下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國家、社會提出的要求,唯有加強通識教育,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出符合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
(二)教學資源匱乏,通識教育質量不高
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級教育,只有教育資源充足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一些院校缺少開展通識教育的必要資源,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內,西醫知識體系的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比重較大,西醫理論、生理等西醫課程較多,甚至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一些古代經典著作,中醫學生的培養重心偏移,培養特色也越發不明顯,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但很多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對中醫與傳統文化的聯系知之甚少,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理解。二是開展通識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當前,中醫藥院校的包含優質師資、課程設計、教學設備在內的通識教育基礎設施較為匱乏,通識教育所需要的教師無論在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都遠遠低于專業教育。專業教育更多的關注老師的專業能力,通識教育更多注重老師的綜合素養。通識老師綜合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通識課程質量的優劣。例如在講解《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時,老師的綜合素養不足以對其細讀、精度,只能走馬觀花地講解,這樣學生無法感受到作品中文化的積淀,也就更難以對經典作品中博大精深的內涵加以了解和傳承。當前,綜合素養較高的教師在通識教育的行列中十分缺乏。三是課程設計和教學設備方面通識教育都落后于專業教育。在課程設計上,由于對專業的重視,通識教育的上課時間遠遠小于專業教育的上課時間,學生沒有時間系統、深入地對通識教育的內容進行思考與吸收。
四、中醫藥高等教育中優化通識教育的途徑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中醫藥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自然導致一些人功利地提高專業教育的比重,但中醫藥高等院校不只是專業技能的培訓班,而是應該將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貫穿于教育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并加以宣傳,使其深入人心,才能完善人們的教育認知進而將高等教育引入正常、合理的發展軌道。當前,由于受原有教育思想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對于通識教育的認識還有一定偏頗,要改變這一現狀,樹立正確理念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糾正在學生心中那種對通識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見,消除學生心中專業教育第一、專業能力至上的觀念,讓學生意識到通識教育是培養人基本能力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在校園甚至是社會中營造通識教育是人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共識,讓學生自覺加入到通識學習中來,從而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對通識教育的提倡不是要對專業教育進行打壓,無論是專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都不應該一家獨大而是均衡發展。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應該相互影響、相互提升、相互融合,這是對教育未來的深入思考與長遠謀劃,大學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這是專業教育的目標,也是通識教育的目標,更是大學教育的目標。中醫藥院校的教育是在尋找一種“思想傳承的途徑和育人的方法,是對專業教育的目標的滲透和支撐”。[2]也就是在繼承與發展的背景下,均衡發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此基礎上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推進中醫藥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進步。
(二)優化通識教育模式,強化師資力量
中醫藥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模式是在中醫藥教育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育活動的基本結構,教育模式是培養目標與教育發展趨勢的具體體現。在教育模式與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中醫藥院校要結合自身特點與培養目標,保證通識教育的課程數量與質量。為了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通識教育要具備塑造中醫藥傳承人才的功能,應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心,適當結合其他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突出體現中醫藥高等通識教育的特殊性。中醫藥院校的通識課程一定要與專業課建立關聯、相互融合,要充分考慮通識教育對專業教育的深化與拓展,如古代文學、哲學方法、人文關懷方面的通識課程對中醫藥學生培養十分重要。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要優化課程體系,中醫藥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專業情況,將通識課程設置成為核心課程和一般課程,一些和中醫藥學密切相關的課程應設置成核心課程,進行精講、精讀,其余課程可設置成一般課程。這樣既避免學生因為課程多而厭煩,又可以突出重點,保證通識教育的質量。二是要豐富教學形式。在信息化、網絡化迅猛發展的時代,雖然中醫藥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我們也必須將其融入到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中去。這就要求教師能運用最新的教學設備、新穎的教學形式將一門古老的學科以較強的趣味性呈現給大家。中醫藥院校的通識教師應該是既“專”又“通”。“專”在于對專業的了解,對專業知識的熟悉,對專業精神的把握;“通”在于對中醫藥專業知識相關的其他知識的博識多通,對專業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相互融合的能力。應當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推動中醫藥合格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黃昆錦.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王德峰.通識教育與中國大學的文化自覺[N].文匯報,2009-01-10.
[3]亓曙冬.論中醫藥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J].中醫教育,2011(03).
[4]楊曉玲.社會轉型期高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02).
[5]林勛,胡鴻毅,白玉金.通識教育是中醫藥院校人本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02).
作者:丁晨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