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通識教育與通識師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近年來,我國高校日益重視大學通識教育,為此投入大量的資源,以期通過開展通識教育來改善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高校的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力。在高校通識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之際,審視大學通識教育的師資力量有著積極的意義。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學生提供了解其他專業領域的機會,通識教育并不是任何專業教師所能勝任。“通識課教師不通實”是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影響通識教育目標訴求的實現,制約通識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改變“通識課教師不通識”這一現狀任重道遠,需要高校在通識教育的師資引入和師資培養方面做出改變。
關鍵詞:
通識教師;通識教育;高校;教育影響
在我國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高校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國外世界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逐漸被認為是其所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其培養的學生所以稱為一流人才的一項關鍵因素。在這種認識下,我國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通識教育,期望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接軌國際一流大學,以使我國的高校同樣具備世界一流大學的資源和條件。通識教育的目的旨在關注學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關注學生“做人”方面的教育,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諧發展等,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所不能有效地完全給予的,也不是專業教育所首先關注的;與專業教育相比較,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陶冶和訓練,而首先關注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參與社會生活的需要[1]。通識教師應是既認同通識教育理念,又要有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和較寬泛的知識面,同時還具有運用不同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方法和能力以及良好教學水平的教師[2]。然而,在我國高校如火如荼地推進通識教育進程中,一直存在但還未引起注視的現象———通識課教師不通識,有可能成為我國高校推進通識教育的潛在障礙。
一、高等教育對通識教育的訴求
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高校開展通識教育有不同的原因,但都有特定的訴求,希冀通過通識教育的開展,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強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克服高等教育的不足。
(一)高等教育對通識教育的目的訴求
高等教育以專業教育作為自己的特殊使命,在人類文明的傳遞與創造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校專業教育的專業優勢在現代文明中日益凸顯出一些不足,其力求克服傳統教育“通而不專”的同時卻產生“專而不通”的問題,是制約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目的訴求在于:
1.通識教育彌補其對人類生活、生存教育侵蝕的訴求
在高等教育階段,由于專業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學生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來進行專業學習,這個過程中增強專業學習的效果,但同時減少學生融入生活、學會生存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生的人生發展軌跡出現偏轉,從完整的人向著殘缺的人發展。高校開展通識教育,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關注自身生活和生存發展,以彌補專業教育對人類生活、生存教育的侵蝕便是目的之一。
2.通識教育彌補其對人類文化整體性、系統性侵蝕的訴求
人類文化具有整體性、系統性,但是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使得人類文化出現分割、分類,而高校的專業教育進一步加大人類文化的分割、分類。人類文化在分割、分裂狀態下的傳播與發展,在增強其分割性、分裂性的同時,也使得接受高校專業教育的人成為片面發展、碎片式發展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人及其文化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彌補專業教育對人類文化整體性、系統性的侵蝕,促進高校學生成長為完整的人。
3.通識教育彌補其對人類思維開放性侵蝕的訴求
人類的思維方式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使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高校專業教育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的集中性和單維性,有利于學生更加專注、更加深入到專業學習中,形成各不相同的學科思維、專業思維。但是由于思維慣性及思維優勢的存在,專業教育下形成的學科或專業思維往往成為學生對學科或專業之外事物的思維方式,形成所謂的“專業人士”或“學科人士”,但實際上使得學生的思維趨向單一、封閉,阻礙學生與自然、社會的融合。高等教育尤其是專業教育的發展,正在使人類的思維由適應性走向工具性,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彌補專業教育對人類思維開放性的侵蝕。
4.通識教育尋求提升自身“專效”的訴求
近現代專業教育的發展,使得人類在學科或專業的研究更加專注、深入,進而實現人類文化的大發展,體現專業教育的優勢和效果,促使專業化成為人類學習、工作、生活的追求。在人類社會日益專業化的背后,人們發現事物的整體性、系統性已經不復存在,這反而制約人類社會專業化的速度和水平。近年來,專業教育優勢下的弊端已經逐漸為人類所熟識,跨學科、跨專業、跨文化的專業教育正在成為專業教育的新探索,以求通過這種反專業化來促進專業化,提升專業化的效果,通識教育成為專業教育尋求克服專業弊端、提升專業實效的訴求。
(二)高等教育對通識教育的師資訴求
高校開展通識教育有多樣的目的訴求,這些目的訴求不僅要體現在高校開設的有別于專業教育的通識課程上,還要體現在高校對通識教育課教師有不同于專業課程教師的師資訴求。
1.知識通
高校對專業課的教師要求專而精,以求通過專而精的教師為學生帶去專精尖的知識,引領學生深入到專業領域,增強其專業知識的深度、厚度和廣度。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彌補高校專業教育知識優勢之下的劣勢,而不僅僅是為學生開設一些專業領域之外的課程,再由專業領域之外的專業課教師實施這些課程。高校專業教育的普遍性使得通識課的教師必然會有自己特定的專業領域,但還應在專業領域基礎上具有廣而博的知識,能融會貫通各個學科、各個專業領域,具有對人類知識整體性、生活性的認識和運用的習慣,而不僅僅是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其他專業領域的學生帶去新的知識領域。
2.思維通
高校的專業教育注重專業性思維,必然要求專業課教師具有專業思維,必然培養出具有專業思維的學生。然而,人類思維具有慣性和易用性的特點,使得高校專業教育下的學生在思維上日益專業化,并延展到專業之外的事物,以專業性思維對待非專業活動。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彌補高校專業教育對學生專業思維的過度發展而產生的弊端,要求通識課教師培養學生在專業思維基礎上的整體性、發散性思維,而這只有以自身的整體性、發散性思維來實施通識教育活動,才能為學生帶去可見的、示范性的作用和影響。
3.方法通
高校專業教育要求專業課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方法,以便開展專業研究和專業活動,這逐漸使得學生形成固定的方法論,且慢慢習慣于將其運用到專業之外的領域,減少或減弱對人類社會活動普遍性方法的使用,忽略其他專業領域的方法,只能“自古華山一條路”而不能“條條大路通羅馬”。通識教育課教師如果只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并養成專業方法的習慣,則在此方面和專業課教師無異,只不過為學生在本專業方法的基礎上增加一種新的專業方法而已,無法使學生獲得通識教育訴求的人類普遍性原則和方法。高校對通識課教師要求既具有專業領域的方法,又要適應人類活動的普遍性原則和方法。
二、高校“通識課教師不通識”的表現
雖然高校對通識教育有多種多樣的訴求,但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由于開展時間較晚、開展程度較低、開展范圍較窄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國通識教育還遠不能實現其預設的目標,這其中由于“通識課教師不通識”而達不到通識教育的要求是其制約的因素。
(一)通識教育課教師主體來源仍為專業領域
我國高校通識課教師雖然承擔的是通識課,但其本身仍然是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從事的仍然是專業領域的活動,只不過是去為自身專業領域之外的學生開展專業領域的課程而已。目前,我國通識課教師一部分是源于高校專業調整過程中富余的、專業領域課程不足的教師轉型而來(其實并未轉型,只是轉了任課身份而已),還有一部分是專業領域教師處于專業喜愛而致力于推廣專業領域便主動參與到通識教育活動之中,另外一部分則是高校為了彌補通識教育師資不足而引入的承擔通識課的專業領域的教師。總之,不同來源的通識課教師皆屬于專業領域,只是在為專業領域之外的學生開展專業領域教學而已,本身并不具有跨專業、跨學科的基礎,更談不上融會貫通專業領域和生活領域。
(二)通識教育課教師習慣于用教學專業領域的范式方法
從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課程開展現狀看,通識課教師普遍直接將專業教學移植到通識課教學中,仍然在以專業教學的方式、方法開展著通識教育教學活動,沒有將通識教育教學活動與專業教育教學活動區別開來,相當于用專業思維、專業方法去培養學生的一般思維、一般方法,必然難以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訴求。
(三)通識教育課教師的生活領域逐漸融入專業化
高校通識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把人類從日益深化的專業活動中解放出來,使人類能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但是我國高校專業化教育的影響已經曠日持久,其專業性難以改變,尤其是高校教師的專業性特質遠超于其他社會領域。高校通識課必須從人類生活的整體性去培養學生的知識、思維、方法、態度等,這需要通識課教師具有這方面的經歷和經驗,但實際上,我國高校通識課教師的生活非常專業化,已經將專業活動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三、高校應對“通識課教師不通識”的策略
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精深各種相關知識,在知識和學科之間建立起能影響學生“完整”發展的系統脈絡,是一種對于學生靈性的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影響[3]。在我國高等教育當前的發展情境下,高校幾乎難以對“通識課教師不通識”的現象做出迅速的積極改變,只能以漸進式的路徑去逐步增加通識課教師的通識度,以逐步建立起適應通識教育的通識教師隊伍。高校可以在通識教育師資的培養上入手,制定適合的培養戰略,提升現有的通識課教師的通識度。高校一定要從觀念和行動上有所轉變,不僅要把通識教育開展起來,還要把通識教育做到實處,避免走過場。面對專業教師上通識課這種不可避免的情況,高校要切實認識到通識課教師不通識,會使通識教育的功能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背離通識教育的初衷。通識教師培養不僅要注重通識的知識,還要注重通識的觀念、思維、活動方式,使通識課教師首先自己能成為走向通識的人,進而為學生帶去通識的影響。高校可以在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上入手,制定符合通識教育目標的課程體系,使得通識課教師在此課程體系下開展通識教育活動,減少通識教育教師通識度不足對課程實施的影響。在我國高校,通識課其實就是專業課,只不過是學生所修專業之外的專業的課程而已,其結果可能就是增加學生對另一個或幾個專業的認識,離通識相去甚遠。高校的通識教育必須建立在通識課程的基礎上,要設計基于人類活動領域的課程而不是專業領域的課程,在活動領域中發現、學習和運用多專業領域的知識、思維、方法等。發揮高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提供適合的通識學習方案,使得學生能夠在學校的支持下開展通識學習活動,減少通識課教師通識度低對學生通識發展的制約性影響。大學生已經具備完全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只能是為其增加有限的幾個專業領域,無法通過有限的課程幫助學生獲得無限的通識。高校可以學習國外大學的通識教育方案,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為學生設計自主的通識教育發展方案,供學生參照和實施,發揮學生自己的學習成長能力。通識教育在我國的高校仍然任重道遠,能否認識到并切實應對“通識課教師不通識”這種狀況,是我國高校能否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的重要前提。
作者:蘇方勇 單位: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97.
[2]蒲波.通識教師: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基礎條件[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35.
[3]王玉俊.論大學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問題[J].文教資料,201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