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本科通識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通識教育課程概述
通識教育是以自然科學原理為基礎的一個全面廣博的自由、博雅教育訓練,它可提供多學科的寬廣視野,為培養學生重要的認知能力和公民素養提供多方面的基礎背景,是各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核心組成之一,同時通識課程也是通識教育實踐的最基本形式。尋求如何為本科在校學生提供帶有自由教育內容組成的專業教育是通識教育開創的出發點,因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最終有效地參與到“人類文化的共同體”之中,在任何領域的實踐工作中游刃有余,實現職業成功。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高校要為本科學生提供更為寬泛和高效的文化訓練。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和歷史傳統選擇開設金融、自然科學史、政治經濟與貿易、建筑學基礎、繪畫及雕刻原理、人文教育、社會科學與西方文化、現代美術評論、營養與健康、邏輯學等通識教育課程來適應社會的多元需求,同時不斷規范與提高以上課程的教學及管理質量,使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彼此融合,科學與人文氣息并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下的本科學生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對象不僅掌握數理及其技術等自然科學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最終實現本科學生正確價值觀確立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社會倫理與道德責任。
二、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存在問題
國內高校本科通識教育課程歷史相對較短,目前現行的通識教育課程會自然地存在諸多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因此,它還只是“試驗田”。目標有待明確,作為指導原則的通識教育理念尚缺少先進性是通識教育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通識教育課程缺乏獨立思考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存在盲目模仿痕跡和諸多曲解甚至誤解,如將通識教育等同于素質教育,又與專業教育相對立;通識教育課程資源主要是停留在教務處匯總、分類各學院提供的選修課程,缺乏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系統規劃,各類通識教育課程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對授課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教育不足引起的通識課程備受歧視;通識課程教育教學環境中的管理政策及管理制度保障不健全;通識教育課程尚存在概念不清,將導論課,概論課、技術課和方法課混淆為通識課程,通識課淪落為專業課的附庸,或將通識教育課程等同于全校自由公選課的現象;部分通識教育課程太過專業,部分課程又太過淺顯,不夠深刻,教材選擇和課程質量不理想;學生選修原則非從人文、社會發展基礎出發,而只考慮專業互補為主,人文精神與與社會科學蕩然無存;通識教育占全課程比例的合理性缺乏深入的探討,其他必修課程比重大,并且考試及種種社會等級考試壓力大,學生無精力重視學習通識教育課程;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從而無法客觀地對學生對象學習成果進行批判性思維及相應能力的培養;考評辦法簡單,等同于專業課程考試辦法,不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各種資源及經費難以保障。盡管通識教育課程二十年實踐中的問題種種,但人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通識教育傳統相對還比較薄弱的中國高等教育中嵌入通識教育理念,必定要有一段艱難的道路需要跋涉。
三、國外高校通識教育實踐經驗
通識教育理念和實踐課程是舶來品,其改革要以世界一流大學為師。國外通識教育課程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教育哲學理念明確且深刻、課程體系規劃全面且細致、課程內容豐富且富有深度和互動交流式的通識教育課程授課技巧。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在其全部本科課程中所占比例較大,芝加哥大學(Chicago)約占50%,哈佛(Harvard)、斯坦福(Stanford)約占30%~40%,通常最少至20%。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具體選修課程包括美學與詮釋、文化與信仰、經驗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世界科學、全球社會、世界中的美國、名著閱讀等,這些課程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哈佛大學為了推動核心課程對保障通識教育的落實,還設置了核心課程委員會。以理工科為主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突破性地提出了“整體性”通識教育理念,其主張知識—活動、課內—課外結合。必修課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的核心形式,包括自然科學的前沿、文學人文、體育課程等共十門課程。該核心課程的小班規模教學方式特別強調每個學生對理智思維訓練的參與,同時強調學生基本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習慣的形成,強調教學雙方間的密切溝通和對科研問題的協作探究。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等美國大學都具有帶有鮮明的本校特色的通識教育傳統。盡管學習英美是備受推崇的通識教育途徑,但與中國同在亞洲的世界著名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也各具特色。為增強學生的國家與環境自覺性及全球意識,日本東京大學重點建設的兩門通識教育課程是環境與能源科學和東亞中的日本與全球社會。韓國首爾大學以培養具有創新頭腦及文化能力的知識分子及務實智慧和領導能力的領袖人物為目標開設了社會與思想、文學與藝術、歷史與哲學及理解自然等若干跨學科核心通識課程。中國大陸學者主要吸取美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經驗并本土化。學習國外此類課程的設置模式,準確分析與把握目前國內通識教育發展變化的合理走向及可能的實踐路徑,但國外通識課程設置結合我國教育現狀尤為重要。
四、國內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管理的新對策
北京大學等國內高校較早開展了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嘗試,但相比于國外通識教育的現狀,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多數國內高校通識教育設置大都采取“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模式,在學習國外通識教育課程經驗的基礎上究竟如何根據自身特點建立獨具特色的適合國情、校情的通識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呢?如何形成以通識教育為大學學術特色和教育教學水平象征的品牌學院呢?在通識教育的本土探索中既要強調與國外高校現行體制接軌,又要倡導注意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傳統與現實條件,實現對傳統的超越。本文提供以下基本原則可供參考:(1)通識教育框架和結構及具體課程設置應該本著如何能夠幫助學生最終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根據此出發點,建立跨學科的思維教育教學理念;(2)對重要科學概念寬泛理解和基本概念的嫻熟應用與對人類社會文化充分了解的結合,構成未來高等教育體系核心,彌補人文與自然科學的斷裂;(3)重視本科學生合作研究與設計;(4)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為培養本科學生科技創新對現代社會貢獻的社會責任感;(5)保障通識課程教育的經典性與前沿性;(6)涉獵不同學科、打破學科壁壘;(6)課程設置力求務實,為本科學生未來職業與生活做充分準備;(7)通識教育課程在保證課程質量、嚴肅性與嚴格性的前提下,具體教學方法可靈活運用,如課堂教學法、項目學習法、網絡自主學習法等,考核方法也可以課堂討論互動或撰寫論文,包括教師規定題目和學生感興趣的自選題目,內容包括選題緣由、研究意義、已有研究綜述以及學生研究思路與創新點等;(8)設計多個不同的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包,適合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知識的學生選擇,盡可能地增加通識課程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作者:王路 程翠林 趙海田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