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素質教育與體育教育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教育和體育在人類進程中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者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尤其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對體育有更高的需求。本文主要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以素質教育為前提,探求教育與體育的關系。當下國人在體育與教育關系的認識上存有偏見,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素質教育狀況、體質狀況堪憂。從根本上來講,是教育和體育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關系認識不夠。從古至今,人類文明不斷繼承和發展,教育和體育的概念在不同民族間都有各自的記載,并在人類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對體育有更高的需求。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體育教師并沒有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學生也沒有切實的學到應當具備的體育能力,體育課程也處在極為尷尬的地位,正確的認識學校教育與體育的關系是未來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依據。若要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必然要從其外在表現入手,探求背后的本質。本文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以素質教育為前提,探求教育與體育的關系。
1教育與體育本質探究
1.1教育的歷史演變
要回答教育是什么,就不得不追溯歷史中教育產生的根源。我國最早出現教育的相關記載為《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與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教育含義不同,這里的“教”是指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學,而“育”指的是受教者的改變。古人認為,教育便是人為的對受教者的一種影響,使其想所預想的好的方面的變化。與此所相反的是,西方早期的教育含義并非如此,他們更傾向于認為教育是一種“引導”,是教育者對受教者潛能的開發,注重學習者“人的能量”。到今天,人們就教育的理解也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是不同的界定方法,便會有不一樣的結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從各自的生存處境中表達他們對教育的理解與期望,而人類生存處境的變化必然導致人們對教育理解的變化,1978年至今全國學者提出的教育本質觀點主要包括上層建筑說、生產力說、雙重屬性說、多重屬性說以及社會實踐活動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教育的本質的認識,但是這些認識都把教育當作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性活動,從這個觀念出發,可以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性的增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思想,增強人體質的社會活動,飽含了人在社會各個階段,不論是家庭、學校、公司等所接受的教育。而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專門組織,并有目的培養人的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由統治階級來實行的教育。而本文所闡述的教育與體育的關系便是基于教育的狹義定義至上,探尋學校教育中的教育與體育。中國近代以來,學校教育經歷了諸多發展改變,1840年后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的教育思想進入中國,并與傳統教育融合。從過去的私塾學堂到最早的京師大學堂,這些轉變就是教育思想演變的產物,也為中國近代以來的學校教育開辟先河。“素質”從一開始提出就不僅指狹義的先天生理稟賦,而是具有豐富內涵,包括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和社會文化層面的廣義概念。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發展,不同于以往的應試教育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要求更為全面,并提出德、智、體、美、勞的評價標準,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1.2體育相關概念
體育并不是中國原有的本土詞匯,是從日本引進的舶來品,但這并不表明古代中國沒有相關概念,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諸如少林武術等等就是最好的證明,思想層面上來看,古代儒家評價學生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與“御”所指就包含體育的成分。而在西方,古希臘奧林匹克盛會,羅馬角斗場是西方體育文化盛極一時的體現,早期的體育運動社會影響重大,它不僅具有娛樂功能、社交功能、更具備了充足的宗教意義及政治外交含義,但當時多數人對體育認識僅限于體育運動形式,體育概念依舊是模糊的。柏拉圖在其教育綱要中提到,音樂與體育的教育分別針對的是青少年的靈魂和身體,但這樣的表述依舊沒有給體育一個合適的概念解釋。近代在西方體育輸入中國之后,體育的概念開始得到深入研究,最初被日本人譯為“身體的教育”,這也說明在近代教育的認識上,體育的概念才得以被關注。之后中國眾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對體育做出概念上的解釋,其中以的《體育之研究》一文最為眾人所熟知。體育概念含混不清,由來已久,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是國際用語的混亂,其次是翻譯產生的混亂,然后是認識上的本質根源。立場不同,對體育的認識也有所差別,當前對體育的較為合理的概念定義為: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改善自我身心,開發潛能的社會活動。這個定義較為全面的概括了體育的各個方面,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
2教育與體育關系探究
2.1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素質教育
前文曾提到,教育的概念范圍包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從學校教育系統的角度認識體育,探討體育的范圍,就不會出現概念上的混亂,也能更好的認識體育的教育作用。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體育是一種以合目的性的身體活動為根本手段,以強健身體為目的的教育。學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及其他教育的主要方式,其重要作用就不必再贅述。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的教育內容必然要適應社會的需要,人才培養應該更具多樣化。依據素質的分類構成,素質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是使每個學生的素質和個性盡可能達到結構合理的、多層次的優化發展。素質教育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有關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為其提供了主要依據,同時包含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與以選拔人才為目標的應試教育不同,回歸人的本質,謀求人的發展。
2.2素質教育的基礎—體育教育
體育教育或稱體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身體素質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實現奮斗目標的物質基礎,身體素質缺乏會在根本上對人的精神、情緒等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素質教育中,健康的人首先應該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或工作。而體育教育的目標正是對學生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通過鍛煉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培養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從事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磨煉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中小學階段是培養體育習慣和體育自信的主要時期,首先應該明確,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三個重要因素:第一,體育教師;第二,教學環境;第三,學生。了解教學過程每個環節,在各個階段發現問題,以便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改革。其次,改革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而不僅僅是技能教學。陳晴教授曾在《培養體育習慣是體育教師的天職》中談到:“良好的體育習慣一旦形成,則可受益終身,而壞習慣則貽害一生。可見,培養青少年的體育習慣是何等重要,而體育教師又是這項任務無可替代的主導者和踐行者”。并且認為,要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的首要環節是“興趣導入”。所謂興趣導入,筆者認為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便是要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利,人的身體條件各有不同,在體育學習之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第二體育教師要善于引導,興趣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使學生建立自信才能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具主動性。體育教師作為培養學生體育習慣的主導者和踐行者,應當盡職盡責的去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使學生懂得鍛煉身體和養成體育習慣的目的和意義,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關注到學生個體,特別是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體育習慣至關重要,有可能影響學生一生的體育活動。
3結語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發展,教育服務于人,人又改變教育。體育同教育一樣,同屬于人的社會文化活動,對人具有塑造作用。為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應當明確在特定范圍內的教育和體育關系。
作者:陳彥停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施忠連主編.四書五經鑒賞辭典新1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2]劉鐵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02:12-14+23
[3]趙旭東.教育本質研究探新[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卷缺失(4):23-28.
[4]鄭金洲著.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3-10
[6]何英旋,劉春雨,劉娟.柏拉圖教育倫理思想述略[J].云夢學刊,2007,06:55-56
[7]周西寬主編.體育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8]任杰,劉卓.體育的本質和功能[J].體育學刊,2002,(4):5-7.
[9]“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卷缺失(2):3-10
[10]高鑫.體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甘肅科技縱橫,2007,卷缺失(4):171
[11]武漢體育學院陳晴.培養體育習慣是體育教師的天職[N].中國教育報,2014-07-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