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特殊體育教育公平創新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高等學校特殊體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1體育保健課開課狀況沒有有效落實。
目前國內高校特殊體育教育教學形式主要有三種:單設體育保健課、隨普通班就讀、免修體育課。體育保健課是為身體比較弱,有某種疾病(暫時性或終身性),身體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種缺陷、運動損傷和個別高齡學生開設的一門體育教育課程。課程以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人體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以中國傳統養生方法太極拳、五禽戲和西方體育療作為健身康復手段;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掌握科學鍛煉理論與方法,制定健身運動處方,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和康復疾病的目的。隨普通班就讀與其他學生一起接受對病殘學生來說力不從心的課程,把每一堂體育課當做負擔,導致相當部分同學體育課成績不及格,對體育課的恐懼和排斥心理不但得不到消除反而加重,與普通學生相比在教育過程中是不平等的。而免修體育課看似是對病殘學生的關心、照顧,實際是從根本上剝奪了這部分同學接受體育教育、從事健身鍛煉的機會,更無從談起教育過程的平等。
1.2教材內容設置不合理,導致受教育過程的不公平。
目前高校招收的病殘學生主要有肢體殘疾、暫時性運動障礙,心血管、呼吸系統缺陷,肥胖和個別高齡學生等。目前我國高校體育保健課教材內容多以中國傳統養生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養生氣功及走跑練習和簡單的球類項目為主。傳統養身方法主要是針對中老年人群的,現有教材忽視了體育保健課的對象是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不同身體狀況的學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過程應有各自的特點,但由于目前各高校教學資源不足,體育保健課教材只能滿足普適性,無法滿足個體的需求。難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學生體會不到運動的樂趣,進而影響健身效果和終身健身習慣的養成。
1.3體育保健課評價方式不全面。
《指導綱要》中指出:學生學習的評價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等。現今體育保健課評價中過多的強調對運動技能和體能的評價,參與保健課的學生身體狀況差異很大,難有統一的標準進行個性化的衡量,造成評價過程不客觀,甚至有填報成績時注明“保健及格”等字樣,致使學生在評獎學金、三好學生等方面受到影響。
1.4《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評價指標不完善。
《標準》在其實施辦法中指出:《標準》是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也是學生畢業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生達到《標準》良好等級以上者,方可評為三好學生,獲獎學金。病殘學生可向學校提交免予執行《標準》的申請,經所在校醫院證明,體育教學部(室)核準后,可免予執行《標準》,所填表格存入本人檔案。沒有相應的測試方法,可以申請免測與免修體育課類似,看似是對病殘學生的照顧,實際上是漠視病殘學生的體質狀況,從深層意義上說是剝奪了他們作為學生了解和評價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權利,進而失去三好學生和獎學金的機會,使病殘學生沒有機會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和競爭,是一種不作為。此為法規不公平所致。
1.5體育保健課所需教學設施不完善。
學校體育場館器材設施是學校開展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師生員工從事體育鍛煉和全民健身活動的必備條件。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根據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規模、地域特點等均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其中沒有涉及病殘學生的內容,本來體育場館問題就是制約各高校體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原本緊張的體育經費更不可能為少數病殘學生解決場地器材問題了。極少見到專門為盲、聾、肢殘、病弱學生配備的場地器材,康復器材更是無從談起。此為資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2.對當前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創新建議
特殊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彰顯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由于病殘學生總體數量少,身體狀況的個體差異大,就讀的專業分散等條件,針對我國特殊體育教育發展現狀,決定了實施特殊體育教育的難度較大,因而我們必須克服各種思想障礙,樹立關愛之心,增強執法觀念,把體現社會關愛的各項法規落到實處。
2.1加大對現有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力度。
《體育法》、《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無疑對越來越多的病殘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高校體育教育應重視體育保健課的開設,設身處地的為這一弱勢群體的健康生活著想。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的問責機制,建立體育保健課在體育教學評估驗收中“一票否決”機制。以對他們也是對全體學生負責的精神,以健康教育為核心,實現康復、保健、健身共同發展。
2.2注重教材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全面實行運動處方教學。
普通高校針對病殘學生的體育保健課教材目前在國內尚為空白。教材建設要從病殘學生的主體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和個體差異。上體育保健課的學生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是肢體殘疾或有傷病、有的是內臟器官的疾病,這就決定了這些同學不可能有統一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師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狀況,甚至要與其患病期間的主治醫生做好溝通,以便確定運動處方科學實施,從運動康復的目標設定、項目選擇、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安排等等方面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定制符合其身體康復所需的個性化的運動處方。重視學生健身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學會自我監督以及康復健身評價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為其終身體育打下的基礎。
2.3更新觀念,完善體育保健課的評價體系,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建立客觀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推動體育保健課朝著正規化、科學化方向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反映教與學過程效果的重要依據。評價體系應與《指導綱要》的五個領域目標相結合,既要注重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目標的評價,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的評價,不可偏廢。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康復功能,將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這不僅是對學生體育保健課的評價,更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和自覺參與課余健身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2.4加大場地器材設施投入,加強保健課師資的培訓,改善辦學條件。
國家應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對高校的特殊體育場地器材設施要有最基本的最低要求和發展性的配備要求。它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載體,是學校基本教學條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特殊體育教育的特殊性,應定期對保健課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改善辦學環境和病殘學生體育教育所需的各種條件。
2.5建議重新修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實施辦法。
不應因怕麻煩、怕風險而放棄對這部分學生的體質監督,增加對病殘學生體質監測的內容,刪除病殘學生免于體測的相關條款。針對這些學生制定科學可行的測試方案,科學合理的安排測試內容、指標。通過體質測試促使病殘學生積極參與課余鍛煉和康復,使其對自身體質發展狀況有全面的了解。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真正意義體現教育公平。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中強調: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著力促進教育公平,關心支持特殊教育發展。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當落實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扎實推進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創新改革,提升病殘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質量,加大對國家相關法法律規執行力度物質上加大投入,精神上更多關愛,努力讓全體病殘學生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會公平的基礎。
作者:唐棟 孫斌 林寧 李凌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