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終身體育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體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體育學科以往的社會關注度并不高,但隨著新課程改革進度的持續推進,體育教育已逐步擺脫被邊緣化的地位,逐漸走進社會大眾的視野之中。終身體育理念的提出,更加凸顯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教育者需做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工作,全面革新體育教學模式?;诮K身體育視域,針對中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終身體育;大學體育;教學改革
體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內容,科學的體育教學能夠起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終身體育是終身學習理念與教育總體影響的集合體,強調個體的發展性教育。大學體育教學是學生在學校進行體育學習的最后階段,也將決定學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終身的體育意識。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動搖,讓學生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意識,主動踐行終身體育理念。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并不理想,與終身體育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教師需進一步加強學科教學改革,增強體育教學實效性。
一、終身體育理念的內涵和作用
(一)終身體育理念的內涵
簡單來說,終身體育就是指人能在生命各時期積極展開體育學習與鍛煉,依托于體育活動滿足身體不同時期的運動需求,進而達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展的作用。這一理念具備顯著的全民性、長期性以及豐富性特征。終身體育理念對人的個體差異性保持尊重,倡導借助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滿足不同個體需求,進而使得每個人都能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獲益。其受眾涵蓋全體民眾,可以看作是一種全民運動理念。這一理念具備高度明確的目標、系統化的鍛煉計劃以及持續高昂的興趣。針對人的不同成長階段設置了有差異的運動項目,如兒童可積極參加足球、籃球等運動,提升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老年人可進行適當的舒緩運動,增強體質,避免身體損傷。
(二)終身體育理念的作用
終身體育可以看作是終身教育中的延伸板塊,亦有終身教育之意。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畢業之后便需實施自我體育教育,青年時期應當塑造出健全的人格,步入中年時期后也應保持積極心態,老年則需維持健康生命狀態。這是實施終身體育的關鍵所在。學生應能夠在終身體育理念影響下自主參與到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體育鍛煉之中,并能夠長期、自主地參與體育運動,將體育運動看作是生活的關鍵組成。這一理念與高校體育教學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并將對高校體育教學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其與高校體育教育間的契合點可分為以下幾方面來談。首先,高校體育教育是踐行終身體育理念的重要陣地,終身體育理念應當依托高校的各項體育設施設備、優秀師資以及教學技術來實現;其次,終身體育理念是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有效延伸拓展;然后,無論是高校體育教育還是終身體育理念,都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在這一點上二者呈現出高度一致性;最后,終身體育理念以及高校開展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都在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1]。總之,新時期推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終身體育理念為指導,這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還能使其深刻感知到體育學科的重要性,并對其行為舉止加以規范。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形成對體育教育的正確認知,提升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并利用休閑時間積極展開體育鍛煉。
二、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問題尤為突出,無論是從教學趣味性、教學項目的豐富性還是從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方面來看,其弊端都尤為明顯?,F階段的大學體育教學普遍過于枯燥,難以對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起到正面促進作用。大學生具備成熟的思想意識,對體育課程有明確的要求,若課程過于單一、枯燥,必將使其喪失對體育活動的熱情。而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本應將重點放在貫穿終身體育理念之上,但實際教改過程中的著力點卻在于對現有教學模式的完善,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而教改過程中的項目類型也尤為單一、枯燥,缺乏豐富性?;趯W生的個體差異性,興趣取向和身體素養方面的差異都將影響到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其所期望參加的體育鍛煉也是不盡相同的。但現階段各高校所開設的體育項目大同小異,主要包含球類、田徑等競技類體育項目。而多數體育活動對場地及參與者的身體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現階段實施的教改項目并不具備可持續性[2]。且筆者在與學生的交談中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對現階段學校組織的體育項目并不喜愛,也并不擅長。此外,教學評價方面的片面性也極為突出。大學課程普遍實施學分制,學生若想拿到對應的學分,就必須保證課程成績達標?,F階段,大部分學校將體測分數作為衡量學生體育成績的關鍵指標,以籠統化的體育項目來考察學生的體育鍛煉程度。開展體育教學時的態度也較寬松,未加強過程性的約束與評價,未能針對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鼓勵或是督促。且受考核項目的單一化影響,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常感到難以適應,對待體育活動的情緒較消極。
三、基于終身體育視域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一)提升體育教學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性
現階段,體育教學中的趣味性缺失問題嚴重,這顯然阻礙了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為有效優化體育教學成效,踐行終身體育理念,需進一步增強教學趣味性,借此來提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如教師可在開展籃球運動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集中學習一些簡單的籃球技能,針對籃球運動興趣濃厚的學生,可組織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抗比賽。而針對興趣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的學生,不可強行要求其參與高強度的籃球訓練,應當引導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簡單的花式籃球鍛煉。教師應展開分層式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足其對體育教學趣味性的需求。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需積極傾聽學生的聲音,不可強制要求學生參與同等強度的體育活動,避免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受到損傷。在教授運動技巧之余,還可引入一些運動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達到良好的體育鍛煉[3]。同時也可抽出一定的時間開展室內體育課,講授一些體育常識并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有關體育運動精神的電影,強化學生的思維認同,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
(二)結合體育熱點項目展開教學,將終身體育理念貫穿到體育教學的全過程
推行教學改革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對課程內容加以調整,積極融入各項熱點體育項目,借此來幫助學生提升運動興趣。熱點體育項目具備完善的比賽體系,能夠有效契合終身體育理念的長期化、持續化要求,使學生長期投身于該項運動之中。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成立籃球、羽毛球等體育社團,以體育俱樂部的形式展開教學;可積極組織學生與當地運動俱樂部進行聯誼,讓學生得到更專業的指導,讓學生感知到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其終身體育意識。在積極融入熱點體育項目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持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摒棄比賽專用技術動作,對項目動作加以優化,進而起到降低訓練難度的目的,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如籃球是比較普及化的運動項目之一,學校及社區普遍都擁有籃球場。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部分喜愛籃球運動的學生進行籃球競技比賽,其他學生可以啦啦隊的形式參與。比賽結束后教師可對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加以點評,為學生分析其所使用到的籃球運動技巧,借此強化學生對籃球運動知識的理解,并鼓勵學生在課后自行組團鍛煉。
(三)創建體育健康檔案,完善學科考核機制
終身體育視域下的體育教學改革應達成對體育健康檔案及學科考核機制的完善化建設,學校應由頂層設計角度出發,為學生設置專門的健康檔案,作為開展體育教學的關鍵參照。學校需成立科學的體檢制度,依據體檢報告為學生制訂相應的鍛煉計劃。如若學生整體身體狀況良好,但存在家族心腦血管疾病遺傳史,本身心率也略高,教師便可為學生制訂能夠促進心腦血管健康的鍛煉計劃,讓學生嚴格依照計劃參與長跑運動。同時還需在其參與訓練的過程中及時加以指導,科學設定階段性目標以及長期目標,切實提升其身體健康水平。針對BMI指數超標的學生可為其制訂科學的減重計劃,借助合理的體育運動達到減輕體重、增強體質的作用[4]。據此,學生便能真正感知到參與體育運動的真正作用,體會到體育鍛煉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并自覺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與此同時,還需摒棄以往的考核機制,設計出具備針對性的學科考核指標。具體來說,應當強化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在參與體育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運動意識與態度、運動能力進步程度、運動計劃執行結果等都納入綜合考核范疇之中,進而激發其運動欲望,提升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在開展體質測試的過程中,也應加入選考項目,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項目進行測試,進而有效扭轉學生對體質測試的抵觸、排斥心理,幫助其提升運動興趣。
(四)營造體育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校園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其行為舉止、思想意識以及價值取向都將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這也意味著環境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校方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組織各項體育賽事,借助活力充盈的體育運動項目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其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學校應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在積極優化課堂教學成效的同時,做好課后體育活動的組建,確保學生既能得到良好的體育運動技能,又能得到完善的鍛煉機會,能夠隨時隨地地參與體育鍛煉。課堂鍛煉是一個預習、學習的過程,課外運動則是一個復習、鞏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體育運動意志能得到有效增強,能夠最終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這種校園文化氛圍下的終身體育理念將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中,體育鍛煉將是一種常態化的生活項目,學生便能受大環境的長期影響,形成自覺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
四、思考與建議
體育教學與終身體育間呈現出高度吻合性。盡管近幾年社會教育理念的變革使體育教育的受關注度有了很大的上漲,但學生仍存在體育意識低下、不重視體育鍛煉的問題?;诖?,新時期的高校體育教師應當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工作,借助合理的舉措來達成對學生思維意識的全面提升,加快體育教學工作的時代化轉型。首先,應當做好終身教育理念的貫徹,將這一思想融入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中,積極向學生普及終身體育知識的要義。教師應樹立終身教育式的指導理念,扭轉學生對競技體育的認知,增強學生對終身體育的元認知,在傳授體育運動技能、增強學生身體素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了解體育理論知識。教師需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開展教學,深入分析學生的體育認知水平,展開針對性的教學[5]。并針對學生的綜合水平進行備課,調整好教學進度及難度,在進行基礎技能傳授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豐富體育運動形式,達成對學生運動興趣的有效激發,進而為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打好基礎。其次,應當提升教育科學性,正確認知體育教育的時代發展新趨勢。教師應當達成對體育改革的深刻獨到見解,并將其反映到實踐教學之中。一方面需堅持智育與體育并舉,強化通識教育的同時,也應當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進一步指向體育運動的全民性特征,讓中華體育精神得以有效傳揚。另一方面應強化情商和體育運動精神的并舉化發展。踐行終身體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發揚體育運動的育人價值及健康價值,在推行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意志鍛煉,讓學生形成吃苦耐勞、敢于競爭的良好品質,確保學生能夠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最后,應當做好課程優化,加強課內運動項目及課外運動項目的組建。校方需嚴格依照高校體育工作標準進行課程制訂,大一、大二階段的本科學生體育必修課應當不少于144學時,每周需安排90分鐘的體育課程;需把好質量觀,堅持小班教學,將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應積極研發體育課程項目,項目數量不少于15個。此外,大三、大四階段需落實選修課程,豐富教育內容,讓學生依照自身喜好進行課程選擇,達到對體育運動技能的鞏固。為有效踐行終身體育理念,還需強化課外體育活動的組建,利用迎新、社團及各大節日組織體育活動。另外,還可運用打卡系統、跑步App等達成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各項指標的全面反饋。綜上所述,體育運動能夠起到增強體質、促進全面發展的作用,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內容?,F階段的大學體育教學工作仍存在許多尚待改革的問題,新時期的大學體育教育者需予以正視并積極倡導終身體育理念,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學改革策略提升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重視度,做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教學任務。
作者:趙涵穎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