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邊遠農村特殊教育改革發展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教育的進步,特殊教育也隨之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并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證明特殊教育在中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發展在當前是勢在必行。黨和政府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來保障殘疾兒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齊。在中國的西部地區,特別是地處邊遠地區的廣大農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沒有普及,還有很多殘疾兒童處于沒學上的狀態。本文針對當前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踐,提出加強邊遠地區農村鄉鎮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對策和措施,保障邊遠農村地區殘疾兒童享受教育的權利,切實貫徹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促進教育事業整體發展、科學發展。
關鍵詞:
邊遠農村;特殊教育;問題;對策;措施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國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臺,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投入也越來越多,極大地促進了特殊教育的發展。但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視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區別。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的特殊教育的發展遠遠滯后,嚴重影響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整體推進,影響整個教育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進程。
一、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特殊教育學校分布不均,殘疾兒童入學困難
據2015年教育部的資料顯示,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053所,但是這些學校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很少,甚至沒有。以重慶市為例,1997年重慶直轄后,由重慶市直管的9區12縣擴大到40個區縣,邊遠的萬州、涪陵、黔江三個地區所轄19個區縣(其中5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劃歸重慶市管理。在3400多萬總人口中,有2000多萬是農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殊直轄市。目前全市40個區縣中,只有36個區縣設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還有4個區縣沒有創辦特殊教育學校,重慶市供視力障礙兒童就讀的學校也僅有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辦起特殊教育學校的區縣農村,特別是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地處渝東北三峽庫區的邊遠山區農村,仍有相當一部份殘疾兒童未能入學。越是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殘疾兒童的數量也就相對較多。而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代為撫養,這種撫養,大多也僅僅是讓孩子能夠吃上飯而已。經濟的壓力,交通、信息的閉塞,意識的落后,導致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離家較遠的特殊學校上學,他們成為孤獨的留守兒童,除了身體殘疾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政策落實不到位,特殊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邊遠農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夠,重普教輕特教的思想很嚴重。他們看不到特殊教育深遠的社會意義,認為一個區縣殘疾入學適齡兒童頂多100—200多人,與普通中小學動輒十幾二十萬學生來說,特殊教育完全沒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學校一個區縣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學至少有100多所,多的達300多所。從學校所數和學生人數來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數少、效益差,也就變得可有可無。我國實行義務教育保障經費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的體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特殊教育學校的生均經費與其他普通中小學一樣,仍按人頭經費劃撥,殊不知特殊教育學校及學生的費用開支要大得多,運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說,現行教育經費投放是按學生人數劃撥的,一所普通中學或小學的學生人數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學校學生人數達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學校的保障經費也按普通中小學的生均經費劃撥,特殊教育學校就會面臨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尷尬境地。
(三)辦學資源不足,設施設備配置不到位
由于殘疾兒童學生數量較少,上級部門劃撥給特殊教育學校的校舍面積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學校選址放在城鎮的邊緣地區或遠郊農村,根本不按照國家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執行,這樣的學校無法為殘疾兒童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生活環境,提供應有的設施設備,更談不上進行各種康復訓練、技能培訓的功能教室等,完全無法滿足特殊教育和殘疾兒童的發展需要,從而導致學校的辦學特色無法形成、辦學目標無法實現。
(四)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欠缺,教學水平不達標
作為特殊的教學單位,特殊教育學校雖然學生人數少,但教學班級的分配和課程設置都有特殊的要求。邊遠農村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師資短缺,尤其是接受過比較系統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培訓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師的待遇很低,以重慶為例,不少地區的特殊教育津貼還是15%,幾十年不變。教師評職晉級的機會少,且評審標準沒有考慮到其特殊性,執行的是和普通學校一樣的標準,極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師評職晉級的難度,嚴重挫傷了老師的積極性。筆者作為教師職稱評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學校的教師,有的年度進高級職稱的教師一個也沒有。特教教師扮演著教師、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學和管理工作變得復雜而艱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師應具備綜合化的知識結構,掌握教育與康復的復合型知識,嚴格的要求,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與工資待遇形成的反比關系,導致部分教師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師資隊伍嚴重不足。留下來的部分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專業技能缺乏,得過且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繼續教育學習受到嚴重影響。不少特殊課程無法開齊開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發展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的對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業作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千秋基業整體中的一部分,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和千萬個殘疾兒童的健康與成長,針對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當采取以下解決措施。1、政策法規引導,措施落實到位。依法治國,必須依法治校。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規章,為發展特殊教育事業提供了堅實的保證,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為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執行法律,落實制度,責無旁貸。由于邊遠農村地區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別是像我們重慶地區,有相當一部分區縣農村地區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在制定相關特殊教育政策法規時,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認識必須到位,政策措施落實。二是分管領導責任明確,特別是各區縣教育委員會(教育局)這一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有專門的領導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專業的業務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資金必須保證到位。在義務教育保障經費支持中,特殊教育經費必須重點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學校那樣以人數劃撥保障經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與同級財政部門,對特殊教育經費應專項資金支持并及時劃撥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園環境建設方面政府應予以大力支持。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活動場地、校舍修建改造、環境綠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殘疾兒童從人生出世落地來到這個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體殘缺,隨之而來的是心理殘缺,如果不能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里學習、生活、度過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對他們殘缺的身心就會雪上加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社會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諧,共同幸福安康。2、拓寬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隨著《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的頒布,邊遠農村地區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條例要求,統籌安排教育資源,結合地域特點、針對當地殘疾兒童的分布情況,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殘疾兒童就近入學,通過到特教學校就讀、或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不能到校就讀的提供送教上門服務等舉措,努力保障殘疾兒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3、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均衡發展與質量提升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邊遠農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制定相應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計劃,劃撥專項培訓經費,分級分類對教師開展業務培訓。做到數量與素質并重,樹立科學合理的特殊教育師資質量觀;培養與培訓結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厚望與厚待相稱,建立高效實用的特殊教育教師聘任制度;文化知識與職業技能并舉,打造"雙師型"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激勵與制約制衡,良性運行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機制。4、因地制宜,開發資源,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體系。邊遠農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在開設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點,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結合不同類別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需求,開發相應的特色課程,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體系。比如,在我們重慶市的黔江區、彭水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等少數民族地區,許多殘疾兒童從小就跟著父母或民間藝人吹嗩吶、吹奏葫蘆絲、巴烏等民間樂器,學校就可以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藝術課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特殊教育事業也必須均衡、重點發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政策落實,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工作主動,班子成員和廣大教師盡心盡責,全社會大力支持,共同關心邊遠農村地區殘疾兒童的成長,中國的特教事業就會迎來又一個燦爛的春天,春天的陽光就會灑滿一個個殘疾兒童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肖非,傅王倩,多學科合作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兼論“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發展政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5,(08):3-8。
【2】王培峰,丁勇.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轉向及其改革邏輯與重點領域[J],中國特殊教育2015,(02):15-21。
【3】齊媛,信息化視角下的特殊教育發展對策探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10):60-8.
作者:李龍梅 單位: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