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師職業倦怠特殊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被試來自黑龍江省12個地市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161人,其中男教師33人,女教師128人,回收有效問卷152份,回收率為94.40%。調查過程中對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和綏化市私立特殊教育機構4名教師進行個別訪談,以了解不同類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狀況。
(二)研究工具。
采用東北師范大學劉曉明教授修訂的Maslach職業倦怠量表。量表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學統計量,第二部分為職業倦怠測驗。職業倦怠測驗共22題,包括三個分量表,分別是:情緒衰竭(1~8)、低個人成就感(9~16)、非人性化(17~22)。量表采用五點計分法,從“從未如此”到“總是如此”分別計1~5分,其中9~16為反向計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職業倦怠程度越嚴重。在本研究中,整個職業倦怠問卷的Alpha系數為0.863,情緒衰竭、低個人成就感和人格解體三個維度的Alpha系數分別為0.773,0.884,0.753。
(三)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處理,所用統計方法為T檢驗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總體狀況。
研究顯示,我國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程度達到中等水平,其中職業倦怠總均分(2.37±0.55)、情緒衰竭(2.94±0.66)、非人性化(2.47±0.81)三個維度得分較高,表現為中等程度的職業倦怠,而在低成就感(1.74±0.61)方面得分相對較低,為輕度倦怠水平。從因子分上看,特殊教育教師的情緒衰竭最嚴重,其次是非人性化,而低成就感表現不明顯。
(二)特殊教育教師在性別、年齡、學歷、職稱、教齡等方面職業倦怠的差異狀況。
研究顯示,職業倦怠總均分平均數及標準差男教師為2.47±0.57,女教師為2.36±0.54,情緒衰竭因子男教師為2.85±0.65,女教師為2.96±0.67,低成就感因子男教師為2.03±0.71,女教師為1.68±0.58,非人性化因子男教師為2.53±0.94,女教師為2.46±0.79。經過T檢驗,發現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總分及各因子分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也就是說,男女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沒有性別差異。在年齡變量中,不同年齡階段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存在顯著差異,(F=1.589,P<0.05),但并非所有因子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差異顯著的是低成就感因子。其平均數和標準差如下:30歲以下教師為1.81±0.83,30~40歲教師為1.82±0.58,40~50歲教師為1.46±0.54,50歲以上教師為1.68±0.97;經過LSD多重比較發現,30~40歲教師與40~50歲教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30~40歲教師的低成就感更強烈,也就是說這一年齡段教師在教學中體驗到的教學成就感低于其它年齡段教師。在學歷和職稱這兩個變量中,經過F檢驗發現,不同學歷和職稱教師之間的職業倦怠程度無論是總分還是因子分都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預示著不同學歷和職稱的教師之間職業倦怠程度沒有區別,這兩個變量不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在教齡變量中,各類型教師之間職業倦怠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情緒衰竭(F=2.366,P<0.05)、非人性化(F=2.104,P<0.05)和職業倦怠總分(F=2.529,P<0.05)差異明顯。事后的LSD檢驗發現,教齡在4~10年的教師與20年以上教齡教師之間在情緒衰竭維度上達到顯著差異,其中教齡在4~10年的教師情緒衰竭因子分為3.19,達到重度情緒衰竭狀態。在非人性化維度上,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與教齡在3年以內和教齡在4~10年教師之間差異顯著。教齡為20年以上教師的非人性化程度明顯低于后兩類教師。在職業倦怠總均分上,不同教齡教師雖然都沒有達到嚴重職業倦怠程度,但他們之間的差異卻十分顯著。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職業倦怠程度明顯要比教齡在3年以內的教師程度輕。
三、結果分析及研究結論
(一)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總體狀況。
本研究顯示,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程度達到中等。從職業倦怠總均分和各因子分來看,都沒有達到嚴重職業倦怠的程度。這一結果與郭露露(2008)研究比較一致。教師存在職業倦怠問題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證實,包括特殊教育教師在內,他們的職業倦怠程度如何,研究結論千差萬別。從本研究來看,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并沒有預期那樣存在嚴重職業倦怠。本研究所選擇的研究對象大部分為公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私立特殊教育學校人數較少。限于人數原因,本研究并沒有對公立學校與公立學校進行對比研究。在與特殊教育教師訪談中也發現,公立學校教師的職業壓力和倦怠狀況并沒有想象那樣嚴重。訪談中發現,黑龍江省大部分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人數并不多,教師的工作量也不大,由于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升學壓力,很多學校教學管理相對松散,對教師的要求也不高,教師也沒有強烈的離職意愿。而私立教育機構教師的倦怠程度相對要嚴重些。在對黑龍江省綏化市某私立特殊教育機構進行調查發現,教師的離職意愿比較強烈。機構負責人介紹,近幾年辭職人數比較多,教師頻繁更換。私立特殊教育機構的工作環境較差,教師的工作量也比較大,而且對教師的要求比較嚴格。許多特殊兒童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因此教師除日常教學之外,還要負責照料兒童生活。一些教師談到“工作一天經常身心疲憊”,而且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時間。個別教師談到“每逢周一非常不想上班”,但為了這份工作,又不得不去,存在嚴重職業倦怠。
(二)特殊教育教師的性別、學歷、職稱與職業倦怠。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狀況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結論不一致。本研究顯示,男女教師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論與郭露露(2008)、王樂(2009)等研究比較一致,而與王玲鳳(2010)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既可能與樣本的差異有關,也可能與所使用的測量工具有關。王玲鳳采用Maslach的職業倦怠量表進行研究,認為女性比男性在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均更嚴重。眾多研究者對Maslach的職業倦怠量表進行修訂,所采用的計分方法也有變化,有采用5級計分,也有采用7級計分。關于職稱與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關系,本研究顯示,不同職稱教師之間的職業倦怠因子分和總分都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情緒衰竭因子中,中級及以下職稱教師得分較高,并且得分彼此接近,高級職稱得分相對較低,但差異程度都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學歷與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是否存在關系?已有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眾多研究者把特殊教育教師學歷分為中專及以下、大專、本科及以上三個層次。盡管一些研究者認為,不同學歷的特殊教師職業倦怠總分及因子分都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差異的類型明顯不一致。本研究顯示,不同學歷特殊教育教師之間的職業倦怠總分及因子分雖然存在差異,但差異并不顯著。這一結論與其它研究者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的學歷構成有較大關系。調查也發現,目前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中高中或中專學歷教師所占比例較小,許多教師工作后通過自學考試或函授學習等都已獲得了大專或本科學歷。而學歷提高與他們在特殊教育領域的知識技能的提高關系不大,許多教師的學歷并非是經過特殊教育專業學習而得到的,大部分專科或本科學歷也并非第一學歷。本次研究的有效樣本共152人,中專或高中以下學歷教師僅有11人,人數明顯偏少,因此統計結果并沒有支持學歷差異使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水平存在差異的假設。
(三)特殊教育教師的年齡和教齡與職業倦怠。
由于年齡與教齡因素具有關聯性,研究者多以教齡作為變量來探討其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者一致認為,特殊教育教師的教齡不同,其職業倦怠水平會有顯著差異。但也有研究認為,不同年齡和教齡的教師職業倦怠差異并不顯著。本研究也顯示,不同教齡的教師其情緒衰竭、低成就感、非人性化及職業倦怠總均分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教齡在4~10年的教師情緒衰竭最嚴重,這一結論與有些研究比較一致。在教師的職業倦怠中,情緒衰竭被認為是教師職業倦怠的核心成分,因此分析這一因子對了解教師職業倦怠狀況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教齡在4~10年左右的教師在情緒衰竭這一維度上得分較高,與其它類型教師有顯著差異。有些研究者對這一階段教師也進行了分析。這一時期是一個人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該年齡階段教師正處于成家、育兒的重要階段,家庭的重擔、工作的壓力使他們疲于奔命,沒有更多時間來補充、更新知識。與其他行業相比,特殊教育教師收入不高,其工作往往不被社會認可,社會地位低,心理壓力也比較大,因此這一年齡階段教師最易產生知識和技能的枯竭感和工作的挫敗感,是職業倦怠的高發階段。本研究也顯示,特殊教育教師的非人性化及職業倦怠總分,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得分最低,與教齡在10年以內的教師差異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其年齡因素有關系。教齡在20年以上的教師其生理年齡一般在50歲左右,這一年齡階段的教師往往對工作沒有初入職或教齡在10年以內的教師對工作的激情,有些教師或面臨即將退休,生活的經驗和閱歷使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很多事情能夠很好地應付處理,所面臨的壓力也不大,因此這也是這方面得分較低的原因。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所調查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數量較少,樣本來源主要以公立學校教師為主,因此沒有對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進行對比研究。雖然在訪談中已顯示二者有差異,但沒有進行統計分析,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研究結論。
黑龍江省特殊教育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但職業倦怠程度整體并不嚴重,其中情緒衰竭狀態達到中等程度,應引起足夠重視。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在性別、職稱和學歷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在年齡和教齡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30~40歲的中青年教師在低成就感和情緒衰竭程度上明顯高于其它年齡階段,對這部分教師應該給予足夠關注。
作者:劉佰橋 趙華蘭 單位:綏化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