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素質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知識要素
特殊教育教師的知識構成,決定著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也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狀況,因此,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的基石。我國《殘疾人教育條例》規定,“從事殘疾人教育的教師,應掌握殘疾人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國家實行殘疾人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從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師應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專業素質。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師首先應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師,因此,特殊教育教師首先應掌握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此外,特殊教育教師還應掌握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規和基本理論,為特殊兒童爭取更多的權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類或幾類特殊學生(如智障、聽障、視障、自閉癥、腦癱、多重障礙、學習障礙等兒童)的身心特點、病理理論、診斷和評估、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行為管理、教育康復訓練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職業技能培訓等專業知識;掌握一類或幾類特殊學生相關學科(如語文、數學、體育等)系統的教學知識;掌握特殊學生的心理輔導、溝通交流、班級課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區資源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特殊教育教師只有掌握精深、系統、扎實的相關知識,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運用,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礎,真正滿足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適應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師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和決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師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體現在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康復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
(一)嫻熟的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特殊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是體現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師對教學技能掌握的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評價、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教學研究;隨班就讀教師的差異教學能力主要包括:差異測查、教育安置、差異教學設計、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內容的調整和選擇、學習活動的組織、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課堂管理、教學反饋與評價、作業的選擇、個別輔導和技能訓練、教學環境的營造等12個方面。總的來說,特殊教育教師除應具備教師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學能力外,還要具備從事特殊教育職業所應有的特殊教學能力,主要包括:針對不同類型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相應的課程和教學計劃、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教學活動、開展學科教學、選擇合適的教育康復訓練模式、運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組織和管理課堂、進行教學監控、實施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需求改進教學方法和教材以及書寫與語言表達、有效運用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技能;熟練運用手語、盲文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技術,如手工藝、針刺技術、盲人手工藝等;開展心理輔導和進行行為矯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動力。參與科研活動能夠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水平,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教育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識,具備從教學中發現問題的科研敏感性,激發自身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特殊教育教師長期從事一線教學活動,直接面對特殊兒童,有開展科學研究的實踐優勢,參與科研可以更好地汲取當前最新的康復、教育理念和方法,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有效促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特殊教育教師可通過參加科研活動、學術研討會、閱讀專業期刊或專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識和水平,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長,努力成為研究型教師。
(三)開展康復訓練的能力
康復主要涉及醫學、教育、職業和社會4個領域,對特殊兒童開展康復訓練的重點是學前和學齡期的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主要包括智障、視障、聽障、肢體障礙和病弱兒童以及語言和言語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癥等類型的兒童。我國2007年頒布的“培智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了“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原則:“在課程特色上,針對學生智力殘疾的原因,以及運動技能障礙、精細動作能力缺陷、言語和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和情緒障礙,課程注意吸收現代醫學和康復技術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咨詢和輔導、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等相關專業的知識,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該方案提出,應面向智力殘疾學生開展綜合康復訓練。由此可見,特殊教育教師還應具備相關的綜合康復技能,以滿足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康復需求。特殊兒童康復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音樂療法、感覺統合療法、美術療法、游戲治療、作業治療、心理治療和言語治療等。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特殊教育教師應運用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技能方法開展康復訓練。如在言語康復中,教師應掌握語言康復的操作流程、手段和原則,呼吸、發聲和共鳴功能的訓練技巧,口部運動、構音運動和構音音位的訓練技巧(主要針對構音障礙)以及超音段音位訓練、音段音位訓練(主要針對語音障礙)等技能和方法。(四)具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已成為當今教育發展形勢下教師必備的一種職業素質。特殊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也同樣需要創新能力,這既是當前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特殊兒童培養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教師自身防止職業倦怠、實現成長和發展的需要。特殊教育教師的創新能力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師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能力和精神風貌,主要體現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級管理理念和方法、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課程的設置和開發、不斷學習和科學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人格要素
在人格要素中,特殊教育教師除了應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身體素質之外,還應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師德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時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師要比普通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除了具有“傳道、授業、解惑”這一教師職業特有的共性外,特殊教育教師還肩負著對特殊兒童進行缺陷補償、教育康復訓練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等教育使命。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師德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的靈魂,特殊教育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表現在他們對特殊兒童是否充滿了愛心,在工作中是否能夠敬業樂教,是否勇于創新。特殊教育教師在師德方面的特殊性,還應細化到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關愛、理解、尊重特殊學生,在日常教學和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使用規范的言語,客觀地評價學生,真正把師德落到實處。
(二)良好而穩定的心理素質
良好而穩定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教師積極面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事件,高質量地完成工作,對特殊教育教師來說尤其如此。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教師比普教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特教教師的成就感卻普遍不高,教師要面對種種外在的和自身的壓力,心情容易煩躁,甚至產生職業倦怠。可見,穩定的心理素質對特殊教育教師來說非常重要,是特殊教育教師成功的保障。有研究認為,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素質主要由自我調適、品德、師生關系、個性、自我提高和基本心理素質這6個方面構成。其中,自我調適心理素質體現在克制、情緒調節力、樂觀開朗、適應力、應變力、抗挫力和承受力等因素上;品德心理素質體現在尊重學生、寬容、責任感、心胸開闊、真誠、期望感和有恒性這些因素上;師生關系心理素質包括熱情、樂于奉獻、可信賴、移情、非權勢和激勵性等因素;個性心理素質包括興趣廣泛、幽默、淡泊名利、果斷和情感豐富等因素;自我提高心理素質體現在進取心、合作、正確的自我評價、成就動機、熱愛學習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因素上;基本心理素質包括耐心、愛心、公正和誠實等因素。特殊教育是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殊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職業素質。特殊教育教師只有在知識、能力和人格各要素方面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才能真正滿足特殊兒童的需要,切實提高特殊教育的質量。
作者:李曉娟 王輝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