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融合教育下縣級特殊教育發展現狀淺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縱觀全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只有省、市級特殊教育發展情況良好,而大部分縣級特殊教育在發展中遇到各種難題,嚴重阻礙了縣級特殊教育的全面健康發展。在當下充滿競爭的時代,縣級特殊教育為各位專家、學者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賦予了我們更大的使命去研究縣級特殊教育,為縣級特殊教育謀求發展。
關鍵詞:縣級特殊教育;發展;難題;落后
一、前言
發展特殊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途徑之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需要殘疾人士共建共享,但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的縣級城市,教育主管部門和群眾不了解特殊教育發展的價值和意義,使得縣級特殊教育發展的不足日益凸顯,造成廣大農村殘疾兒童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的局面,對我國特殊教育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帶來影響。自十七大以來,縣級特殊教育的發展得到國家的重視,縣級殘疾兒童入學率逐年增長,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體系。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縣級特殊教育在鄉鎮的資源中心設置缺少,縣級特殊教育硬件設施投入薄弱,特殊兒童家長對特殊教育缺乏正確認識,縣級特殊教育師資的建設滯后,隨班就讀工作不重視,送教上門質量不高等。發現并從根源上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是縣級特殊教育得以發展的關鍵。文章將從一個特教工作者的角度,以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調查為基礎,對縣級特殊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希望能給縣級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二、縣域特殊教育發展概況
根據江西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顯示6至14歲本土常住的殘疾兒童少年共11.97萬人,而這11.7萬人中有7.8萬名兒童殘疾少年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抽樣的統計數據來看,在2006年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66.96%,而且數據顯示近些年來,江西省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入學率有明顯提高,但與正常同齡人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的比較來看,各類殘疾兒童入學率為65.56%,江西省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8.08%,這表明殘疾兒童入學率明顯低于接受義務教育的同齡人[1]。永豐縣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積2695平方公里,人口總數達到38萬。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前身是縣殘聯為殘疾兒童開設的一個言語康復機構,招收的第一批學生是9個聾啞學生;2008年正式納入教育系統,掛牌成立“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招生的數量每學年都以20上下的人數在增長,招生的對象也開始面向所有適齡殘疾兒童,不再局限于聽力障礙的殘疾兒童。到2019春學期,納入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籍系統的適齡殘疾學生共計176個人??梢钥闯觯镭S縣殘疾兒童入學率也在逐年穩定增長,招生對象也開始擴大范圍。就目前納入我校學習系統的176位學生當中,能長期堅持在校學習的只有70人左右,屬于輕中度智力殘疾學生,學生本人要具備生活自理、學習能力。另有106位中重度殘疾學生,由于家庭住址偏僻、家庭條件不允許等因素,無法到縣城特殊教育學校接受康復教育而選擇了隨班就讀、送教上門這兩種形式進行受教。
三、縣級特殊教育發展的所面臨的五大難題
(一)縣級特殊教育在各鄉鎮為殘疾兒童建設資源中心的力度不夠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李天順在民進中央舉行的特殊教育專題研討會上指出:“截至目前,我國還有將近600個人口不足30萬的縣沒有設置特教學校,”此外,江西省在四千萬人口中,“農村人口達3200多萬,0-15歲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23萬人,其中農村有近18萬,而全省在校就讀的三類殘疾學生僅有1.2萬多人(含隨班就讀學生),還有大量適齡殘疾兒童沒有人學[2]。”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縣城和農村是實施特殊教育的重心和難點,但這些地方為特殊兒童設置的資源中心數量卻明顯匱乏。目前永豐縣只有一所專為三類殘疾適齡兒童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70名適齡殘疾學生在校享受專業化的教育,絕大部分中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分布在全縣各大鄉鎮。雖然部分鄉鎮中心完小為這些適齡殘疾兒童開設了“隨班就讀”亮點班,但是由于各鄉鎮都缺乏資源中心的建設,擔任亮點班的任課教師沒有經過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訓,在為這些殘疾兒童的家長提供特殊教育有關咨詢、建議和技術支持時無從下手。家長不了解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不了家庭生活技能訓練的知識與技能,錯過了對殘疾兒童康復的一個黃金期。久而久之,殘疾兒童的年齡在增大,智力、認知等各方面水平卻停留在原地。
(二)特殊學生家庭缺乏正確的教育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個體的啟蒙教育地,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不可忽視,由于家庭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特殊單位,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生活單位,同時也是教育單位,因而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意義是重大的[3]。特殊孩子的家長是否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念影響著殘疾學生一生的發展。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與其自身的學歷水準、知識儲備、從事的行業、子女的性別和子女是否健康息息相關。農村地區殘疾學生家長大多中小學畢業,文化水平有限,思想較為傳統,對小孩的教育方法知之甚少,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特殊孩子的健康發展。在和殘疾學生的交流中發現:部分農村地區的家長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學校;部分家長知道自己的小孩智力殘疾后,便緊接著生二胎、三胎,對所生的殘疾兒童完全放任不管;甚至還有部分家長說特殊教育學校是“傻瓜學校”,堅持認為自己的小孩是正常兒童,硬是要把殘疾學生塞到普校就讀。由于家長不重視特殊兒童早期的康復教育、對特殊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以及好面子的思想作怪,這些不正確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殘疾學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權利,嚴重制約了殘疾學生一生的成長。
(三)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師資隊伍相對匱乏
根據國家的政策,特殊教育學校實行的師生比例為1∶3,這就意味著特殊教育需要一支龐大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在心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和正常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他們個體間的知識水平、智力程度也是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在具備教師資格的基礎上,還要具備一定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目前編制數10個,配備的教師數9人,師生比例達到1:19,學校最大的班額人數達到25人,與國家規定施行的師生配比相差大。教師的年齡偏向老齡化,45歲以上教職工占大多數。其中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有7人,在工勤崗位的有2人;在學歷上,4人是本科學歷,5人具有大專學歷;在學科專業層面上,只有2人是特殊教育專業畢業,1人音樂專業畢業,其余都為初等教育畢業生。目前學校還沒有具有專業資質的特殊教育康復師、心理咨詢師??梢钥闯?,無論在師生配比上,還是在教師的專業水準上,縣級特殊教育學校與省、市特校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隨班就讀”變成了“隨班就坐”
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普通學校應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隨班就讀”可以方便殘疾兒童就近入學,可以充分利用普通學校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提高殘疾兒童少年與正常兒童高度的融合,但由于普通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標準并不完全適合各類殘疾兒童,導致隨班就讀工作無法在普通學校順利開展[4]。普通學校教師往往因為看重成績,在實施教育的過程當中,很難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殘疾學生上;也往往因為不具備特殊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不了解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在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時,不知如何著手。在偏遠的龍岡鄉龍云村,有一對難兄難弟,哥哥是腦癱患兒,沒有認知能力,吃飯、如廁、洗澡全要依靠家人;弟弟是肢體殘疾,出行需要依靠大人幫忙推輪椅,中度智力障礙,會寫字,但他不與陌生人交流,初步分析有輕微的自閉。目前這兩兄弟在龍云村小隨班就讀。龍云村小全校一共三位學生,一位剛入職的年輕男教師。這名男教師在完成那位正常學生的教學任務后,也會教雙胞胎弟弟一些基本的漢字和數字。我去的時候他曾這樣跟我說:“我跟這兩兄弟天天待一起,弟弟能夠認識一些漢字和數字,我就天天教他寫,但是他容易混淆,今天教的過段時間就會認錯;哥哥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有時候他拉屎拉尿在身上,我還得打電話給他奶奶,要他接回去。這兩位學生的學籍也不在我們學校,學校領導也不過問他們的成績,對他們也沒有過多的要求,說實話,我感覺自己像個全職保姆。”從這兄弟隨班就讀的情況可以看出,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下,農村“隨班就讀”情況不容樂觀,殘疾兒童得不到老師的關注,隨班就讀變成了隨班就坐,無法滿足自身的教育康復需求,不利殘疾兒童的成長。
(五)送教上門工作質量不足
送教上門是融合教育下的教育成果,它的出現是為了滿足重度殘疾兒童的教育需求,是為了實現全納教育而研發的一種教育形式。送教上門所需的經費投入大、教師的人身安全沒保障、學校教學任務繁重,這些客觀存在的因素擋住了送教上門工作前進的步伐。目前全吉安市只有部分縣級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送教上門工作,且送教上門工作難以持續進行。在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僅有縣城戶口、小部分家庭條件允許的農村家庭能送殘疾兒童到校接受教育。對于多數家庭經濟貧困的重度殘疾兒童,學校送教上門服務是他們接受受教育的主要途徑。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目前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數達到106人,分布在13個鄉鎮的各個村落,基本都是無法生活自理的中重度殘疾孩子。最遠的送教學生家里,例如君埠鄉、龍岡鄉、上溪鄉都距離縣城上百公里。目前學校送教上門工作是這樣安排的,分為三個組,第一組(上永豐),區域是三坊、潭頭、沙溪、龍岡;第二組(中永豐),瑤田、藤田、石馬、上溪、中村;第三組(下永豐),區域為恩江、佐龍、坑田、沿碑、鹿岡。人員安排上一個組3人,一個組長、兩個組員。時間安排上,每個月安排一次送教下鄉活動,利用周末兩天時間三組同時進行。在經費安排上,每人每次100元車費補助、90元伙食補助。但往往由于送教學生人數眾多、送教距離遙遠,導致送教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趕往學生家的車程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每個學生都進行系統性、周期性的康復訓練,導致送教上門結果不理想。
四、對縣級特殊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增設鄉鎮特殊兒童資源中心
在隨班就讀超過5人或此鄉鎮送教上門學生超過10人的鄉鎮設置特殊兒童資源中心。建設資源中心的地點最好選擇在中心完小,由學校的一個行政領導和一個具備特殊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共同進行管理。隨班就讀人數少的學校、送教上門人數少的鄉鎮,選擇就近的資源中心滿足教育教學需求。其次,還要明確各鄉鎮資源教室的管理職能,主要對隨班就讀、送教上門的殘疾學生進行專業的指導服務、和日常的康復訓練。
(二)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建設
為了解決特殊教育師資面臨的諸多難題,使他們能夠安心從教,首先,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將特教教師的多項待遇落到實處,除根據國家和該省有關規定享受特教補貼費外,對特殊教育的教師再加大經費補助,對于缺編的特教學校,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和相關政府機構應增加特教教師在編崗位,改善特教學校編制,對于特教教師職稱評定方面,學校和相關政府機構應設立專門針對特教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和實施細則[5]。在教師培訓方面,學校應該加大這方面的經費投入,讓學校老師多出去走走,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辦學理想,學習更為有效的特殊兒童教育教學方法,掌握各類別殘疾的學生的康復技巧。
(三)加大特殊教育法律及政策宣傳力度,促進居民觀念轉變
當前黨和政府對殘疾人的幫扶力度很大,對特殊學生的入學更是做出了多項政策優惠,學生到特殊教育學校入學基本沒存在繳納任何費用,但很多農村家庭依然認為將孩子送進特教學校既要找關系又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導致這部分家庭怕無力承擔學費而望而卻步。實踐中證明特殊兒童在早期進行系統性、周期性的康復訓練是有明顯效果的,無論是在情感、認知、言語、肢體方面都有成效。而絕大部分家長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學習文化知識,從而導致殘疾兒童接受早期康復的最佳時機。為了讓更多的家長端正對特殊教育的認識,特殊教育學校應該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網絡、走訪等多種形式,對特殊教育法律、相關的政策和特殊教育的價值宣傳到位。
(四)建立健全“隨班就讀”工作體系
完善隨班就讀工作應從制度層面開始做起。對照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對班就讀相關政策,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號召下,制定符合縣域實情的隨班就讀政策。一是制定殘疾兒童入學經費、教學設備、設備配置和增設資源教室等特殊設施的政策和標準;二是制定措施,為參與特殊教育工作的普通學校教師實施特殊教育津貼,動員普通學校全體教師接受殘疾在正規班學習的倡議;三是科學合理地為參與隨班就讀班級的教師制定評估和評估方法,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
(五)規范“送教上門”教育教學模式
縣級教育主官部門制定“送教上門”方案并形成文件下發至轄區的各級各類學校,由教體局牽頭擔任全縣送教上門工作的總指揮,縣級特殊學校擔任“送教上門”工作的總負責,負責制定每月送教活動的教育教學內容,對全縣殘疾學生的送教上門工作進行指導、培訓,派專人收集整理各鄉鎮上交的送教材料。在學期結束后,縣級特教學校負責對全縣的送教上門工作進行考核,將結果上報上級主管部門。上級主管再將考核結果下發至各鄉鎮小學,對完成得好的鄉鎮及個人進行嘉獎,對工作中敷衍了事的鄉鎮或個人進行批評談話,并責令其整改。
五、結語
縣級特殊教育事業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必須依靠政府部門政策上的傾斜、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和各鄉鎮中心完小的通力協作,更離不開在特殊教育事業上無私奉獻的工作者、精心專研的特殊教育專家、學者。人間有愛、社會有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縣級特殊教育事業能迎來新春景,讓更多的殘疾學生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康復。
參考文獻:
[1]尹麗.縣級幼兒特殊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以蓮花縣特殊教育學校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30):131-133.
[2]劉燕.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特殊教育發展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07,(01):9-11.
[3]朱桂琴,陳娜.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支持下的“U-G-S”實踐教學共同體建設[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
[4]尹麗.縣級幼兒特殊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以蓮花縣特殊教育學校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30):131-133.
作者:張晉慧 范麗娟 單位: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