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特殊教育學科與歷史融合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高教司與有關高校共同《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了新時代我國文科教育及其學術建設的新使命與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聯合特殊教育學院與教育科學學院,于2020年11月24日共同舉辦了“學科建設與特教史研究”高層論壇,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以及多所特殊教育學校的專家、領導一起進行了“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學科建設、學校發展以及特殊教育的傳統精神與現代使命等重要議題的研討。這是我國特殊教育歷史上首次基于學科建設而進行的“特教史研究”專題論壇。論壇從教育學科的理論視野與特殊教育學校的實踐創新兩大方面進行了很好的交融與對話,取得了豐碩的研討成果。
一、特教史研究的學術意義與學科建設的理論增長點
(一)新教育史視野下的特教史研究。特殊教育史無疑就是教育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兩只研究隊伍并沒有真正地走在一起,形成研究上的共同繁榮與共同進步。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的張斌賢教授,以“教育的過去與過去的教育———重新探索教育史研究的出發點”為題,對上述關系進行了很好地總結與反思。張教授提出,我國傳統的教育史研究,不僅在視野上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的歷史,而且在歷史觀上也想當然地賦予了一種進步主義的研究假設,即“教育的過去”。這種教育史研究簡單化的后果,就是對教育歷史的研究不夠全面,對教育過去的研究不夠尊重。他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史研究,更應該以一種開放的視野、歷史的眼光去研究歷史,并特別提出了歷史上有過孤兒院、救濟院等有關機構的教育意義,從而也對通過深化特教史的研究來豐富發展教育史的學科建設,提出了更為殷切的期望。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分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的賀曉星教授,則以“聾文化的思想與實踐———日本聾教育發展史的一個斷面”為題,闡述了日本的聾文化與聾教育發展,特別是結合日本1995年《聾文化宣言》思想,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介紹了日本的社會文化革新與聾教育思想變革。這與張斌賢教授所提倡的教育史研究新“出發點”思想,十分契合,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
(二)特殊教育學科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方向。長期以來,作為二級學科,特殊教育學相對于整個教育學的學科建設而言,理論研究不足,學科建設也相對滯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馮建軍教授,以“中國教育哲學百年”為題,分享了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歷程與學科建設成就,這對于從哲學角度來深化特殊教育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正如馮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特殊教育的學科形成,與中國教育哲學的學科發展,都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結果。教育哲學在我國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正是源自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1919年的來華講學,實用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令國人耳目一新。此后,經過傅統先、陳友松老一代教育哲學家的不懈努力,再由黃濟、陸有銓等新中國教育學者矢志追求,中國的教育哲學從國外借鑒逐漸走向了中國特色的學科教育哲學發展,如數學教育哲學等。近現代以來,隨著邰爽秋《特殊教育之實施》、華林一《殘廢教育》等著作的出版,中國的特殊教育學科已初步建立。如何真正形成中國的特殊教育哲學,乃至特殊教育學科教學哲學,這無疑為我國的特殊教育學科建設,提供的新的發展思路與方向。南京師范大學張新平教授,以“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初步思考”為題,結合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的要求,提出了新時代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方向設想,以及在此背景下特殊教育學科建設的引領潮流、與時俱進問題。學術出版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承載,更是學術發展的重要推動。東南大學出版社編審劉堅博士,以“新文科建設視野下出版業的使命與創新”為題,為特殊教育學科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劉博士結合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要求,提出了新文科出版的重要方向轉換,即“學科范式由專業目錄導向轉換為現實需求導向”“從單一的學科建設轉變為綜合的體系建構”等重要觀點,為特殊教育在學科建設中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提供了全新的學術視角,體現了跳出特殊教育來建設特殊教育的現代學術大視野。
二、特殊教育的實踐創新與理論呼喚
實踐出真知。正是特殊教育的豐富實踐,為特殊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學科提升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為此,本次學術論壇也邀請到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濱州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南京市聾人學校、杭州市文匯學校、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鎮江市特教中心、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湖州市教育康復學校、蘇州市盲聾學校、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等多所特教學院和學校的領導參與會議討論。高層教育學者與基層特教工作者的對話交流,是本次論壇的鮮明特色,也充分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特教本色。
(一)高校特教專業的人才培養創新。創立于1987年的長春大學特教學院,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設立的特殊教育學院。長春大學原副校長莊樹范教授在論壇發言中指出,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成立,直接推動了我國高考“單考單招”“特教特辦”政策的形成,這不僅對于中國高等特殊教育人才的培養具有突出的意義,對于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影響。濱州醫學院于1985年成立了專門招收肢體障礙學生的醫學二系,這是新中國中國高等教育的創舉。曹同濤院長分享了濱州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近年來人才培養中“醫教結合”“教康結合”“普特結合”的“濱州醫學院模式”。
(二)特殊教育學校的融合教育實踐創新。南京市聾人學校是我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陳源清校長以“初心、開拓、傳承———南京聾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題,向與會嘉賓展現歷史輝煌的同時,更是著重介紹了該校教育改革的實踐創新。在實踐創新方面,陳校長提出了“調整辦學理念,為學生自立奠基”的辦學思想,更表現出了“敢為人先、勇往向前”的堅定決心。杭州文匯學校的饒晨光書記則以“從‘為同病造福’到‘由融而合’”為題,在分享其悠久辦學歷史的同時,更是報告了該校從當初“杭州聾人學校”到如今“杭州文匯學校”的融合創新之路。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榮耀副校長,也報告了該校“特殊教育內涵生成與特色發展”的實踐創新。此外,鎮江市特教中心吳善亮校長、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范里校長、湖州市教育康復學校顧海琴校長、蘇州市盲聾學校吳建東校長以及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楊劍梅校長,也結合各自學校的辦學經驗與探索創新,分享了新時代特殊教育事業的新思考,并對特殊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發出基層實踐工作者的呼喚與期盼。從黨的十七大“關心特殊教育”、黨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黨的“辦好特殊教育”,中國的特殊教育正在以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昂然面向世界。面向2035,中國的特殊教育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在中國高等教育全面啟動“新文科”建設的新時代,中國的特殊教育學科建設同樣應有時代的責任擔當。這份責任與堅守,是對歷史的負責,更需要歷史的滋養。“學科建設與特教史研究”高層論壇的勝利召開,可謂不辱使命,正當其時。期待以特殊教育史的研究促進特殊教育學科發展,以特殊教育學科建設豐富特殊教育史的研究。
作者:楊克瑞 郭永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