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前特殊教育質量提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廈門市心欣幼兒園是全國首所康復與教育相結合的公辦特殊幼兒園,以“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為特色,組建跨領域專業團隊、實施精準康復,并開展“家庭康復支持計劃”,全面提升學前特殊教育質量。
【關鍵詞】學前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家校合作
廈門市心欣幼兒園是全國首所醫療康復與教育相結合的公辦特殊幼兒園,于2011年批復成立,主要招收具有廈門戶籍,3—7歲持有殘疾人證的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孤獨癥及腦癱等類型特殊兒童。幼兒園以“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為特色,建立教師為主,康復治療師為輔的專業團隊,實施精準康復,為特殊兒童提供免費的學前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康復治療等。截至目前,幼兒園已有96名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占比超65%。
一、積極探索三大融合實踐模式
幼兒園積極探索開創了三大融合實踐模式,從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實際需求出發,組建醫教融合隊伍,實施混齡、混類教學,在殘健融合中開展全人教育,同時通過融合教育培訓和教科研,不斷提升幼兒園專業化水平。一是醫教融合模式。由康復醫生對每一個兒童進行診斷評估,為其開展個性化康復治療;教師則根據康復醫生的專項評估結果和治療方案,為每個特殊兒童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教育和訓練計劃,醫學部參與全園幼兒的個別化康復教育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如參與腦癱兒童集體課、個訓及治療課,課程涉及PT、OT、ST及理療;對聽障兒童進行聽輔具日常檢測、助聽效果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指導家長進行調機或親自調機,為康復教師提出康復教學建議。通過康復、醫學和教學力量的協調配合,我們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康復,實現診斷、評估、康復、教育和轉銜一體化。與此同時,幼兒園與廈門市仙岳醫院、康復醫院簽訂合作協議,規范康復醫生培養。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每周派出醫生和護士對幼兒園的醫學康復工作進行指導,已經持續了4年。由此,幼兒園初步建立了全面的“醫教結合”服務體系。二是同學融合模式。幼兒園開設實驗班,實行混齡、混類教學,在一個班級內,根據每一個兒童的優勢和潛能,組織聽障、智障、孤獨癥等不同殘疾類型的特殊兒童共同學習,開展園內融合教育。三是殘健融合模式。幼兒園采取多種形式與新景幼兒園、金福緣幼兒園、秀德幼兒園等普通幼兒園簽訂融合教育結伴協議,還與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廈門國際學校和禾緣社區等單位一起多次攜手走進社區,共同參與社區融合活動,通過“殘健孩子結伴、殘健家庭結對”的模式,有效地促進了特殊兒童語言、社交等方面能力的發展,培養了普通兒童的耐心和專注力等。幼兒園抓住學科建設核心要素,整合課程,將普通幼兒園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課程和特殊兒童的語言與溝通、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社會交往、生活自理以及情緒與行為等各領域課程進行整合,開發適合學前特殊兒童的特色課程,正式出版《言語康復》《日常生活技能》《運動康復》《藝術康復》《學前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等書籍。
二、完善康教流程,有效落實科學評估和“一人一案”
一是科學評估每一個特殊兒童。幼兒園建立了特殊兒童評估系統,形成了符合特殊兒童發展特點的評估理念、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以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建立特殊兒童個人成長檔案,對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發展過程進行全面、主動的監控,使評估更科學、快捷、直觀,使特殊兒童獲得更有針對性的康復教育,從而強化了個別化康復教育的科學性和集體教學中分層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是做好每一個特殊兒童入學時的個體發展情況評估,如:完成每位自閉癥幼兒的社會適應性評估、學業能力評估、生活自理能力的評估。其次是做好每一位特殊兒童的階段性康復教育情況評估,如:完成在園的每位自閉癥幼兒的心理與教育評估(PEP-3),全面詳細地了解每一位兒童康復教育的起點,根據每位兒童的評估結果制訂為期3個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并嚴格按照個別化教育的要求每隔3個月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再次是與每一位特殊兒童的家長探討幼兒評估的結果,使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康復教育情況的同時,一起總結康復教育的方法和經驗,并制訂下一個階段的康復教育目標。評估過程中,教師和醫師各司其職、協同合作。教師對兒童進行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評估,康復治療師進行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發育等方面的評估。二是扎實推進“一人一案”。幼兒園康復教育團隊(包括班主任、特教教師、康復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及家長)在完成評估后及時召開幼兒個別化康復教育計劃制訂討論會,為每一個特殊兒童量身定制適合的康復方案。康復團隊首先交流兒童目前的情況及評估結果,并結合家長目前對幼兒主要的康復需求,制訂一個統一的目標,根據目標制訂長、短期康復訓練計劃及家庭康復計劃。在下一個學期開始的時候,再次對幼兒進行評估,召開個別化康復教育計劃討論會,總結上一階段康復的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對之前制訂的目標進行調整。康復教育團隊每周召開一次討論會,研討幼兒目前的康復情況及下一個階段的康復要點。康復訓練時康復教師和訓練人員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康復,推進落實“一人一案”工作要求,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
三、實施“家庭康復支持計劃”,促進家園共育
保障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效果,家長參與是關鍵。幼兒園積極開展“家庭康復支持計劃”,邀請一流專家加盟,與康復團隊一起進家庭、進社區,對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家長將康復訓練和家庭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幼兒園每學期召開一次家園聯系會,家長、班主任、特教教師、康復治療師共同參與,對每個兒童目前的康復情況及家庭康復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匯報,針對兒童的情況進行咨詢與解答,并部署下階段的工作計劃及相關要求。每學期末的最后一周,特教教師及康復治療師完成對學生的假期家庭教育康復訓練的書面建議,形成家庭康復作業,并向家長發放完成記錄表,要求家長在假期期間做好家庭康復工作,并記錄下來,在開學初交給班主任。假期期間,監督家長輔助兒童及時完成家庭康復作業。為調動家長參與康復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園舉辦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等活動,讓家長參與到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過程中。如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在園一日活動、集體活動、個別康復活動的開展情況,為家庭康復的開展指引方向。幼兒園關注家長培訓與家庭康復,從國家政策、專業知識技能、心理健康等領域,組織開展家庭康復講座,全方位培訓家長近1000人次,走進特殊兒童家庭送康復、送教育近500人次。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活動,解決特殊兒童家長在康復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幼兒園致力于家園互動的平臺建設,通過“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及教材開發”“家園直通車”“幼兒成長記錄袋”“家園親子活動”等形式,使家園互通互聯。“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及教材開發”解決了特殊兒童家長“教什么”的問題,家長可以根據幼兒自身的發展需要,為其在教材中選擇康復教育內容;“家園直通車”為特殊兒童家長解決了“教什么”及“如何教”的問題;“成長記錄袋”幫助家長在調整心態的同時,掌握有效的康復技巧,點點滴滴的記錄可以讓遇到共同問題的兒童及家長受益;“家園親子活動”立足特殊兒童的興趣,讓家長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長處,著眼于從小培養兒童的特長為其未來發展做準備。廈門市心欣幼兒園實踐醫教結合的融合之路,已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學前特殊教育示范園,為“辦好特殊教育”貢獻力量。
作者:陳軍 黃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