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特殊教育本科專業心理學課程體系建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針對當前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心理學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設意見:優化心理學類課程體系,增設符合特殊教育專業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當前研究熱點和前沿性心理學板塊知識,與時俱進,打破知識內容的陳舊單一局面;在心理學類課程建設方面,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關系。
[關鍵詞]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心理學類;課程體系
近年來,隨著殘疾兒童數量的逐步增長,特殊教育事業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特殊教育人才的培養數量與層次在同步提升。諸多學者也開始聚焦特殊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其中心理學類課程是一個主要議題。從目前來看,學者對心理學類課程的設置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要使心理學類課程體系建設在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中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一、高師院校特殊教育本科專業開設心理學類課程的必要性
1.心理學類課程是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必備知識內容
特殊教育是指通過使用特別設計的教材、教法、課程以及特別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使用幻燈片、音像設備輔助教學,對有需要的特殊人群進行的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1]近年來,特殊教育對象逐步擴大,接受特殊教育的對象從傳統的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兒童逐步擴大到自閉癥、腦癱、情緒障礙、言語障礙、多重障礙等多種類型、多種障礙程度的特殊兒童。[2]對于生理有缺陷的兒童來說,生理缺陷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自卑、自閉、焦慮、敵對等。王美玲等研究發現,聾啞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人前焦慮、孤獨傾向等方面。[3]與此同時,生理正常但由其他各種因素導致心理問題的兒童也逐步增多。衛萍等研究發現,合肥市中小學生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55%,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孤獨、抑郁傾向及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4]這要求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對特殊教育對象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教育。目前,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從事特殊教育的專職教師,其教育對象正是這些心理上有特殊需求的個體。這要求高師院校特殊專業學生在職前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掌握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從而為其從事特殊教育奠定知識基礎。
2.心理學類課程是維護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特殊教育教師是推動我國特殊教育的堅實保障和關鍵。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要具備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所教學科的本體性知識以及隨機應變的實踐性知識,還要具備較普通教師更專業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維護能力。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要隨時處理各種突發性事件,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學生,同時還要承受來自特殊兒童家長的各種壓力,其工作負荷及心理壓力超過普通教師。王玲鳳研究了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壓力的狀況,其中中等程度以上壓力的特殊教育教師達到61.3%,重度以上壓力的特殊教育教師達到5.6%。[5]而由此引發的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更是不容樂觀。徐美貞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較為明顯,25.6%的特殊教育教師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6];周玉衡、劉曉燕研究發現,山東省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低,385名特殊教育教師中,發生心理問題的比率為50.13%,其中中重度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18.7%。[7]因此,提升和維護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除了國家采取一定應對策略外,更需要特殊教育教師提升自身的心理維護能力,具備相應的心理維護知識。心理學類課程是這些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是維護特殊教育教師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特殊教育本科專業心理學類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特殊教育專業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起點較低,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處于摸索階段,問題叢生。比如:課程體系建設過于偏重教育學科本身,心理學類課程比較薄弱。心理學類課程作為特殊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除了存在上述共識性問題以外,還有以下一些不足。
1.心理學類課程體系不系統、不合理
從特殊教育對象來說,高師院校培養的專職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系統學習心理學課程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當前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開設的心理學課程往往只有“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基礎課程,而對其他特殊教育專業生應具備的課程知識并未涉及。有學者研究了四所高校的特殊教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發現這些高校心理學系列課程以“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為主[8];有些院校開設智障兒童心理與教育,如華東師范大學開設的心理學特殊教育方向缺乏認知心理學基礎。與此同時,心理學類課程的開設缺乏合理性。在某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普通心理學”“異常兒童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同時在第三學期開設,而“教育心理學”在第二學期開設。“普通心理學”是所有心理學學科中最基礎的學科,也是心理學類課程入門級專業課程。因此,“普通心理學”開設在“教育心理學”之后,并與“兒童發展心理學”同時開設是不合乎學生專業知識發展規律的。
2.忽視特殊教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殊性
當前高師院校大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增強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預防和減少心理疾病,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9]但對于高師院校特殊專業的學生而言,畢業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所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殊性。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不但要增強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更要學會在未來作為特殊教育專職教師進行自我維護和自我發展。目前高師院校設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作為主要內容,未充分考慮特殊教育專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3.心理學類課程內容陳舊單一
當前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開設的心理學類課程,知識陳舊、更新速度緩慢,沒有根據學科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作出相應調整。雖然近年來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的新理論不斷涌現,尤其一線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教學經驗逐漸豐富起來,但高校在課程內容選材上仍局限于10多年甚至20多年前的老教材,沒有進行及時調整和補充,對前沿性知識更是沒有涉及,致使學生在畢業后不知如何應對新出現的問題。
4.忽視心理學類課程實踐內容
在師范院校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中,見習和實習都是在大四進行,理論與實踐相對脫節。已開設的心理學類課程也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且僅限于書本知識,機械式記憶成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創造能力。加之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見習和實習時間受限,導致很多學生雖然掌握了理論知識,卻缺乏靈活運用以及解決突發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特殊教育本科專業心理學類課程體系建設
1.優化心理學類課程體系,增設特殊教育專業生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培養方案,在原有心理學類課程基礎上增設心理學類基礎性課程,如“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品德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奠定基礎。當然,在增設的同時要注意課程之間的縱橫向聯系。也可以在高年級加入選修心理學類課程內容,比如“心理統計與測量”“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在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特殊教育專業生特有的心理健康維護知識;也可以針對特殊教育專業生職后特殊對象的特點,開設特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講述特殊專業專職教師如何應對來自特殊教育對象、家長等的心理壓力,提升自我心理維護能力。
2.融入當前研究熱點和前沿性心理學板塊知識,與時俱進,打破知識內容的陳舊單一局面
高師院校可以在當前課程的基礎上,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專題課程,融入前沿性心理學板塊知識和研究熱點。例如基于心理理論的兒童移情、幼態發展研究,學習障礙、認知、情緒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選擇地在特殊教育專業中設置相應專題,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為今后特殊教育需求的滿足提供知識基礎。
3.處理好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關系
特殊教育專業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在具體的心理學類課程建設方面,更要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相應地鍛練實踐技能。例如,“心理行為與矯正”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心理學課程,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這些門類的心理學課程,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的。因此,學生可以邊理論邊實踐,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出現。各院校可以在當地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學生隨時實踐提供保障。
作者:叢文君 王瑛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 常州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