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已成為當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分析現階段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以期為相應的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改革、醫學研究生管理及相應的培養政策的修訂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
隨著當代醫學的飛速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教育理念與模式不斷變革,醫學教育中最為典型的變革表現為對人文醫學教育和醫學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1]。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醫學院校均針對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了醫學人文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臨床醫學導論、醫學史、衛生法學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相應的醫學人文實踐教育[2-3]。但相對于臨床醫學本科生,醫學研究生因教學、科研、臨床任務重及師資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在校期間醫學人文教育與目標尚有一定差距[4]。醫學研究生已逐步走向臨床醫療崗位,對于醫藥代表、醫患矛盾、診療倫理等現象有自己的認識,如缺乏適當的醫學人文教育很容易使醫學研究生對現實的醫療環境產生誤解。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培養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質,是醫學研究生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5]。本文分析醫學研究生醫學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為醫學研究生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管理及相應的培養政策修訂提供參考。
1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1.1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
雖然醫學研究生在讀期間所修課程并不多,但相對于醫學本科生,醫學研究生學制短,科研、臨床等其他培養任務更重。學術型醫學研究生僅有一年理論授課,教學內容多為醫學統計學、科研方法等醫學研究方法課程,或局部解剖學、病理學等基礎醫學類課程,對于倫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較少涉及;專業型醫學研究生授課時間更短,在讀期間需系統地接受臨床醫學技能訓練,沒有安排醫學人文課程的授課時間。而經過系統的臨床醫學實踐,相對于醫學本科生,醫學研究生往往對臨床醫療的特點、醫患關系、患者心理、診療倫理等有更深刻的認識,對醫學職業精神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但在這一階段卻缺乏醫學人文教育,無法引導醫學研究生深入探討職業精神與醫學中的人文屬性。
1.2具有臨床醫療實踐的醫學人文課程教師相對匱乏
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課程教師多具有思政、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背景,具有臨床醫學實踐的教師較為匱乏。這部分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系統講授醫學人文課程,甚至能夠較好地承擔沒有臨床實踐經驗的醫學本科生的相關課程教學,但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時則因缺乏臨床實踐,難以向醫學研究生介紹臨床實際的情況。
1.3國內醫學教育模式的影響
雖然目前的醫學教育較為注重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培養方案中也開設了醫學人文課程,但因為我國長期受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存在“重臨床,輕人文”“重軀體,輕心理”的傾向,相關的醫學人文課程在教學中一直被忽視[6]。而在具體的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人體解剖學、機能實驗學等基礎醫學類課程,還是內科、外科等臨床醫學類課程,在教學及臨床實踐過程中關注點多為癥狀、結構,對于實驗動物倫理、遺體的尊重、患者心理等關注不足[7]。從醫學院校層面來看,目前對于醫學研究生的職業素養教育還有待加強。而對于醫學研究生,他們在校期間主要的任務是臨床實習、撰寫學術論文,即使開設了醫患溝通等醫學人文課程,也無法引起他們的重視。
1.4醫學院校校園氛圍的影響
醫學院校因自身專業的特點,在校園文體活動等方面較綜合大學及師范院校有所欠缺,人文學科及校園人文環境、人文素質宣傳活動投入經費相對不足[8]。同時,因醫學專業課程負擔較重、學業壓力大,醫學生對于各類文體活動等關注相對有限。而相對于醫學本科生,醫學研究生在校期間還需要完成實驗、參與臨床實踐教學,對于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時間更為有限。上述校園環境因素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2對策
隨著社會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視和臨床醫療實踐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在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結合人文素質的培養。針對上述影響因素,提出以下建議。
2.1修訂醫學研究生培養方案,增設或融入人文素質教學內容
在醫學研究生理論教學階段,可以考慮開設高級醫患溝通、臨床與科研倫理、患者心理等較為實用的醫學人文課程,由高年資醫師教授相應的教學內容。同時,在其他醫學類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融入醫學人文教學內容,如探討女性代孕的倫理、如何告知惡性腫瘤患者壞消息的技巧、器官移植的倫理與法律等。在臨床案例討論分析中,帶教醫生也應注意引導醫學研究生對臨床案例中人文素質的思考。如有條件,醫學院校應逐步開設藝術賞析、文學鑒賞、音樂治療、臨床心理學等選修課程。
2.2舉辦人文素質講座
限于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在培養過程中難以開設過多的人文醫學類課程。通過邀請相關專家舉辦講座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狀況。通過適當選取當前較為熱點的臨床醫療案例,探討在臨床中的醫學哲學、法律糾紛、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進展中的特點等,幫助醫學研究生意識到人文素質在臨床醫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他們對醫療實踐中疾病以外因素的重視。
2.3改革人文醫學課程考評模式
在考核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方面的掌握情況時,可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模式,如辯論、演講、小組討論、調查、研究論文、針對臨床醫療實踐遇到的倫理問題等,也可以采用微電影、角色扮演等方式表演,盡量避免傳統“死記硬背”的考試方式。
2.4重視導師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用
相對而言,導師對醫學研究生的影響更為重要,應盡可能注意對其人文素質的培養。如在動物實驗等操作過程中,導師應注意引導醫學研究生對“3R”原則的重視;在涉及人體實驗時,導師應強調關于人體實驗的倫理、告知義務、參與實驗的補償等;在涉及臨床醫療的案例討論時,除關注患者的癥狀外,還應注意與醫學研究生討論患者的心理狀態、負性情緒、溝通技巧及相關的法律。醫學院校也應定期組織導師參與人文素質培訓與交流,提高導師對人文素質的重視并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
2.5營造良好的醫學人文氛圍
醫學院校應通過多種途徑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使醫學研究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環境的熏陶,如不定期舉辦醫學人文征文、影片展、情景劇大賽;組織人體解剖標本紀念、向實驗動物默哀活動;定期舉辦無償獻血、遺體與器官捐獻的宣講、志愿者活動;組織藝術、禮儀、文化、哲學等相關知識的講座或宣傳等。通過多種途徑提升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質,培育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2.6重視醫學人文社會實踐教育
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定期組織醫學研究生參加社區醫療衛生知識宣傳、義診、“三下鄉”活動;定期赴基層醫療機構掛職、實習;組織醫學研究生參觀兒童康復中心、精神專科醫院、養老院等特殊醫療機構。通過相應的實踐了解基層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了解醫學人文素質、職業素養在未來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意義,看到自身的不足,調動醫學研究生提升自身人文素質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謝靜,陳曉陽,韓淑琴,等.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5):694-695.
[2]梅林,翟建才,王云貴,等.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評價考試改革調查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5,36(7):27-30.
[3]徐敏紋,王琪,靳蕊,等.醫學院校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調查及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7):102-104.
[4]鄭亞楠,張志花.134名醫學碩士研究生對人文醫學的態度和認識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3):123-124.
[5]王壽宇,劉明川,李慧珍,等.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5,36(6):9-11,15.
[6]陳化,鄧蕊,田冬霞.臨床醫生視角下的醫學人文教學調查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3,34(12):75-77,83.
[7]鄭亞楠,常欣峰,劉民.醫學生在人體解剖學實驗中的醫學人文素質現況[J].解剖學雜志,2016,39(6):758-760.
[8]劉兵,黃厚今.地方醫學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質現狀及對策[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4,27(3):232-234.
作者:鄭亞楠 龔茜 單位:贛南醫學院 贛南醫學院農村醫學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