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由于涉及范圍廣、交叉部門多、回報率低等原因,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建設領域既是規劃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難點,也是文化素質教育面臨的機遇。重新規劃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基本結構,將之分為明德、益智、修養、技能、從業五個部分分別構建,并規避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建設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庫
從“素質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以來,教育界一直研究在學歷教育、專業教育之外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問題。李建平等將素質教育定義為:“一個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之上,通過后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由知識內化而成的個人才智、能力和內在修養的綜合表現”[1],可以說基本涵蓋了當前素質教育的內涵。隨著新媒體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專業類的教育教學資源庫方興未艾,資源的建設和平臺的建設項目不斷涌現,然而對素質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十分缺失。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環境下,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為此,本文從頂層規劃的角度對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的構建進行研究。
一、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建設面臨的困境
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項目缺失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涉及范圍廣
素質教育涵蓋的范圍極廣,包括思想道德、文史理工、生活常識、身心健康等。從廣義上講,所有的知識都可以納入文化與素質教育的范疇。因此,文化與素質教育非常難以組織、分類、規劃并進行相應的數據庫建設。
(二)交叉部門多
按照現行高校運行的體制,素質教育在高校涉及公共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黨政人員、團組織等不同學科、不同部門的教師集思廣益、相互配合。如果要進行這樣的操作,需要全校擰成一股繩,從學校的角度打破體制的限制,進行頂層設計與規劃。
(三)回報率不高
文化與基礎素質的個體差異較大,進行素質教育需要長期的培養。開發獨立的教學資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和實際的效益,造成回報率較低,使學校不愿意組織開發。
(四)考核較困難
素質教育涉及的范圍過于廣泛,難以對其進行評價和衡量,無法用量化標準進行考核,典型的案例是山東省曾經于2007-2013年在高考中添加了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并有諸多學者進行相關研究[2]。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還是取消了該科目。素質教育的考核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握的命題。若將文化與素質教育融入現在的慕課系統,在考核環節上并非易事。基于上述原因,很少有高校站在頂層設計的角度去構建素質教育資源庫的邏輯,因此更加難以實施。
二、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基本架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并開發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以配合課內、課外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本課題組經過長期的教學、輔導員工作實踐與體會,并訪談了多位公共課、專業課與拓展選修課程的教師,結合在黨的報告上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將新時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劃分成如下五個欄目。
(一)公民基本素質———明德
公民基本素質主要指在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大學生作為已經或接近成年人的群體,即將具有社會中獨立的角色,首先應該具備公民的基本素質。公民基本素質欄目包括法律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3個子欄目。
1.法律素質
讓學生了解法律常識,培養學生基本的法治意識。法律素質欄目的主要內容為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及其擴展課程,包括法律基礎、法律講堂與法律案例三個欄目。法律基礎部分包括法理、憲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等文檔資料;法律講堂部分包含本校教師的講課視頻等視頻資料;法律案例部分包含典型、熱點的社會案例等。
2.政治素質
培養學生的基本政治素養與公民意識,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懷。政治素質欄目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革命史、形勢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原理等課程。
3.道德素質
培養學生誠信、友善的道德素質。道德素質欄目的主要內容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及其擴展內容。
(二)文化基本素質———益智
文化基本素質是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的核心部分,該欄目的主要內容包括傳統文化素質(傳統哲學、傳統宗教、傳統歷史)、跨文化學習能力(各種外語與少數民族語言)、信息化能力(計算思維能力)、邏輯與批判思維能力、文學藝術修養、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等子欄目。
(三)身體基本素質———修養
身心基本素質欄目的主要內容包括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形體與禮儀、軍事訓練、體育達標、運動基本常識等。
(四)生活基本素質———技能
生活基本技能的主要內容包括常見的物理化學知識、生活常識、醫藥保健常識、木工常識、電工常識、常用工具的使用等。
(五)職業基本素質———從業
職業基本素質欄目的主要內容包括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職業資格鑒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外語等級考試、社會認證考試等相關內容。按照此種架構,基本能夠將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的相關資源都納入某一特定類別中。在每個類別中,可以采用現在流行的標簽分組檢索法進行數據庫設計,而不宜將子欄目分得太細。
三、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從2000年來一直平穩上升,但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課題組成員參與并主持過系列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網絡精品課、資源共享課等在線資源的建設,在建設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時總結出如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注意資源庫的跨平臺性與共享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連接與使用網絡資源的方式產生了徹底的變化。從2018年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得知,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已經達到了空前的98.3%,較之2017年末的比例仍在上升[3]。同時,運營商為推廣客戶占比而在校園內一再降低移動網絡訪問資費,使大學生具備了隨時訪問教學資源庫的條件。在商業領域,優酷土豆、騰訊視頻、A站B站等的界面和功能設計得非常優秀,并且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建設資源庫時,UI良好、跨平臺訪問、易分享、智能推薦等功能已經成為了基本的需求。選擇優質的課程資源平臺或進行規范的前端與后端設計,才能保證教育資源庫被受眾接受和有效利用。
(二)注意資源的著作權來源與侵權保護
盜版技術與防范技術總是相輔相成的。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能很輕松地將網站上的資源下載到本地。因此,文檔資源、圖片資源、音頻視頻資源等都需要進行適度的保護,如可將視頻碎片化分散加密存儲在云端。同時,引用、轉載其它網站資源的時候,應該盡量找到并標注原始出處,以免引起著作權糾紛。
(三)注重開發原創資源與校本資源
內容是傳播的根本,“內容為王”的概念并沒有過時[4]。對素質教育資源庫來說,優質、生動、專業、具備深度的內容是生存的根本。重平臺、重結構、重思路、重形式而輕內容的建設會被棄置不用。隨著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網絡和企業能提供給學校的優質資源越來越多。我們要善加利用這些資源,開發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
(四)提升資源的表現形式與制作水平
由于社交網絡與新自媒體的發展,學生已經養成了一些常見的訪問習慣,如:訪問視頻資源優先于訪問音頻資源,訪問音頻資源優先于訪問文本資源;對內容包裝、美工、排版要求較高;對耗時過長的資源較為抵觸。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應該使學生少進行碎片化閱讀,但從建設資源庫的角度來說,應該改變資源庫的建設者和內容的制造者,順應市場和受眾的訪問習慣而進行資源庫設計。對內容進行剪輯和包裝時,可以嚴肅對待課內的教學資源、靈活對待課外的教學資源。
(五)資源的更新與資源庫的維護
資源的更新與維護是網站形成長久生命力的源泉。很多教學資源庫建完即終結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的建設者只是為了參加評獎或項目結項,并未想將成果實際地應用在教學中。具體原因在于:其一,早期的網絡接入環境和接入速度有限,很多高校校園網和學生接入的運營商網絡不在同一網絡內;其二,課程內容多數是教學錄像,拍攝效果和剪輯效果較差,學生不愿意訪問這樣的資源;其三,不給教師帶來回饋,造成教師不愿意繼續更新維護。想要打破這種現狀,一是要做出更好的內容,二是要形成一定程度的資源庫與課程建設的運營體制與機制。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打破了專業的限制,由不同專業的教師共同參與,可以不斷推出新的專題或課程、做出系列成果,讓資源庫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六)成果的應用與推廣
在當前的環境下,想推廣和運行資源庫,必然需要結合新自媒體的運營。建議單獨開設資源庫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賬號,由專人負責維護運營,在學生中推廣、流傳、分享。
四、結語
總體來說,建設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是一個需要長期運行、多部門協調的復雜工程。高校作為學術和教育的中心,理應肩負這樣的使命感和教育情懷,對大學生文化與素質教育資源庫的建設進行頂層規劃,并認真設計、實施。
[參考文獻]
[1]李建平,汪斌,陳龍.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及路徑研究———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9):23-27.
[2]周詠梅,劉瑾.山東省高考《基本能力》考試之“素質教育”目標考察[J].教育教學論壇,2012(S1):269-270.
[3]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8-20)[2018-08-30].
[4]孔寧.內容為王新媒體經營才能永不過時[J].傳播力研究,2018(2):15-17.
作者:姜海晨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